不要縱容孩子這4個毛病,越長大越難糾正...
在兒童成長教育這個問題上,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有一句名言:“播下一個行動,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
比如,你從小要求孩子遵守“飯桌禮儀”、吃有吃相,時間長了,吃飯時禮貌、優雅就成了孩子的習慣;而這樣的飲食習慣,能幫孩子建立起樂觀、大度、包容的性格特征;這種性格,很受歡迎,能幫孩子在學業、事業、愛情上取得很多優勢,一輩子的路,或許能比其他孩子更順暢一點。
家庭教育專家小古老師,在“家長必讀講堂”講座時也強調:(點擊文末閱讀原文,傾聽小古老師更多精彩育兒觀點)
童年時期的孩子,正處於一生的起步階段,習慣和性格都還不成熟、未定型。想要教給孩子好的行為與習慣,一開始培養的過程肯定充滿煩躁,但是孩子越長大你就越輕松。
如果我們總是覺得“孩子還小,長大就好了”,從而忽略了對行為習慣的培養,那等你發現不對勁想糾正的時候,很可惜,孩子已經長大了,習慣、性格幾乎不可能有太大的改變了。
下面這4個壞毛病,就是越長大越難改的,一定要從孩子小的時候注意糾正:
01
未經允許,亂翻別人東西
被親戚家小孩子亂翻抽屜、床頭櫃,這種既尷尬又氣憤的事情,估計很多人都經歷過。雖然很想上去抽兩巴掌,但是礙於情面,還要違心地笑笑:“沒事嘛,小孩子都這樣!”
其實,小孩子的很多行為表現就跟小貓小狗一樣,特別好奇,特別喜歡探索那些隱秘的犄角旮旯,比如翻翻櫃子、鑽鑽床底。
但是,孩子畢竟是人,而不是貓狗畜生。3歲前在別人家亂翻、亂動尚可理解,可是3歲後還這樣,那只能說明家庭教育中嚴重缺乏“界限感”,不知道區分“我的”、“你的”。
一個沒有界限感的孩子,在幼兒園、小學很容易跟其他小朋友打架,因為他總覺得自己最好、所有東西都應該是自己的。
這樣的孩子即便上了大學,跟舍友的關系也會很糟糕,因為他可能亂動別人東西、半夜聽歌不帶耳機、自己髒襪子隨地扔……
所以,一定要從小讓孩子知道一條做人的基本素養:別人想動你的東西時,你如果不同意,可以說“不”;但是,你動別人東西時,一定要詢問一下別人同不同意。
02
宅在家裡
大多數孩子在放學後、周末裡,都不太願意待在家裡,更喜歡跟同伴跑出去“瘋”。但是有些孩子可能會因為性格、脾氣等原因,不太愛出門,總是悶在家裡看電視、玩手機、看小說。
對正處於生長發育階段的孩子來說,總是“宅”在家裡,首先帶來的問題就是活動量不足,肌肉、骨骼得不到良好鍛煉的話,免疫力肯定也跟不上,愛生病。
其次,總“宅”在家裡的孩子,也容易養成吃零食的習慣,再加上活動量就不足,就特別容易發胖。
同時,太“宅”、太封閉的孩子,跟外界交流不足,精神狀態也會不好,整天一副懶懶散散、萎靡不振的樣子。
所以,父母們不要再認為孩子不愛出門就是“老實”“省心”了,放學後、周末裡多帶孩子出去逛逛,多鼓勵孩子跟其他孩子玩耍,不論對身體還是精神狀態都是很有好處的。
03
生活邋遢,做事拖延
孩子養成壞習慣,非常容易,什麼都不做、什麼都不要求自己,自然就會變得懶懶散散;但是好習慣的保持,卻很不容易,需要付出很多的自我克制、自我約束。
而且,一旦孩子養成了邋遢、拖延這樣的生活習慣,不及時糾正的話真的太難改變了,甚至會伴隨終身。
有機會的話,你可以到大學宿舍區逛逛,總能看到有些大學生的被子髒得烏黑發亮,陽台上扔滿了臭襪子,飲料瓶子亂七八糟堆滿整個陽台……
這樣的學生將來能把事業、家庭都打理好?不太信。
所以,趁著孩子還小,一定要有意識地培養他的勤快、自理能力,比如自己收拾整理玩具,自己收拾書桌,適當分擔點家務。
04
對老人粗魯
前幾天還在小區碰見一個小男孩,也就四、五歲的樣子,正讓奶奶替他舉著手機看動畫片。
奶奶本來就不會鼓搗這些電子產品,結果一不小心碰到了屏幕,把動畫片關掉了。小男孩立馬就不干了,轉身就對著奶奶又哭又撓,小巴掌不斷地拍在奶奶脖子上、臉上。
其實,小男孩的媽媽也在旁邊,但她並沒有對孩子這種無禮、任性的行為做出什麼教育,只是用討好的語氣說:“別哭了別哭了,媽媽再給你打開。”
或許在這位年輕媽媽眼裡,孩子的行為正好幫自己“教訓”了婆婆,反正早就看不順眼。但是她可能沒意識到,一個對奶奶動手的孩子,既沒有長幼禮節,更缺少一顆感恩的心。
今天孩子跟老人動手、耍脾氣的時候,你不教育,那等你自己垂垂老矣的時候,你確定這種德性的孩子能善待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