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本是項羽執戟郎 為何變成戰場勁敵?

秦末的民間,流傳著「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說法。公元前209年,陳勝起義,建「張楚」政權後,天下豪傑並起,項羽、劉邦也作為楚人後裔先後起兵。相對平靜的淮陰縣中,韓信和他的寶劍一樣,等待出鞘的最佳時機。

這場群雄與秦朝的較量中,韓信孤身一人,依靠的只有一身才學和謀略。他旨在將帥,卻無意追名逐利,坐擁江山。因而他最想做的,是選擇一個真正的王者,一個讓自己施展才華的平台,成就統一天下、終結亂世的宏願。

韓信首先看中的,是項氏兵馬。項梁是楚國名將項燕之子,聲望很高。他和侄子項羽率八千江東子弟抗秦,並集結各路反秦,兵力迅速擴至六、七萬之多,成為各路起義兵的重要首領。當他們經過淮陰縣時,一個佩劍的年輕人走進他們的隊伍,他雖然只是一個默默無名的小卒,卻在大大小小的戰爭中積累著實戰經驗,那正是後來戰無不勝的戰神韓信。

項梁為人高傲固執,公元前208年9月,他因輕敵在定陶戰死。於是,韓信轉而歸屬項羽。這位力拔山兮的大英雄,和他的叔父一樣,沒有發現韓信的真正實力,只讓做了在身邊服侍的「持戟郎中」。

在項羽麾下的從軍生活,《史記》只用簡短的文字概述:韓信多次為項羽進諫獻策,但是項羽都沒有採用。有大忍之心的韓信,並不計較個人得失,他卻在靜靜觀察中,了解到項羽的種種弱點。在項羽制定決策的關鍵時刻,韓信總是站出來苦心勸諫。當時項羽經過鉅鹿之戰的大勝,其剛愎自用心態更甚於他的叔父,對韓信的真知灼見更是充耳不聞。

知人善用,從諫如流,是明君的美德,項羽都不具備,註定了他無法成大事,這是韓信最終選擇離開的根本原因。

韓信題跋像,出《晚笑堂畫傳》。

最後,在那場關乎楚漢存亡的鴻門宴中,韓信作為近身侍衛,應是見證者之一。項羽的謀士范增,精心策劃了一場刺殺劉邦的宴會,但因為項羽的優柔寡斷、項伯的暗中阻撓而失敗。當劉邦僥倖逃脫後,范增悲痛地斥責項羽:「不值得和你這小子共商大計!」他明確地預言,將來和項羽爭奪天下的,一定是劉邦,而且項羽的軍隊都將敗在劉邦手下。

當時的劉邦力量弱小,身邊卻有一群忠心追隨的謀士武將。為了躲避這場大劫,張良請來項伯暗中幫助,樊噲憑藉豪壯的言行博得項羽好感,劉邦也在整個過程中,小心翼翼地周旋。君臣上下一心,終於讓項羽放鬆警惕,劉邦借酒醉迅速逃離。韓信身分低微,在宴會中同樣是默默旁觀,卻堅定了棄楚投漢的決心。

公元前206年,項羽以楚霸王自居,分封各路諸侯,劉邦受到猜忌被封為漢王,被迫進入荒涼落後的蜀地。韓信卻在某一天,悄悄離開項羽的營帳,不辭辛勞投奔劉邦。從此,楚漢力量的對比開始出現微妙的變化,戰神的神話時代即將到來。

(參考資料:《史記》)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