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諶予 良醫組方,亦應熟諳藥性,精通配伍 九大常用藥對
祝氏組方用藥時非常重視藥物之間的配伍,嘗謂:“臨證如臨陣,用藥如用兵。良將行兵布陣,必對手下兵士素質優劣了如指掌,方能戰而勝之;良醫組方,亦應熟諳藥性,精通配伍,靈活化裁,則藥之必果。”他認為組方的關鍵是配伍,藥物之間的配伍並非是雜亂的拼湊,而是根據病情需要的有機組合。
每味藥物單獨使用,僅僅體現出單一的治療作用,只有合理配伍之後,才能發揮出多種治療功效。如枳實配白術攻補兼施治痞滿,橘梗配枳殼升降同投治氣結,黃連配桂枝寒熱並用治上熱下寒,川楝子配澤蘭葉氣血兩調治脅痛等,均屬此類。
中醫處方之精華亦在於配伍。臨證時雙藥並書,配伍之後或相互協同、相互促進以增強療效;或相互制約、相互拮抗以消除副作用;或相互依賴、相互轉化,抑其短而揚其長,產生新的治療作用者,均可謂之對藥,施今墨先生極精於此道。
祝氏師承之,曾留心收集、整理出施今墨對藥數百對,後經呂景山氏進一步系統化和串解,輯為《施今墨對藥臨床經驗集》出版問世。筆者隨祝氏侍診過程中,發現他不僅對施氏對藥運用嫻熟,而且經過自己多年的探索、體驗和研究,又自創增補出不少對藥,皆為《施今墨對藥臨床經驗集》所未載,茲擇其常用的9對,闡釋如下:
銀花、連翹配板藍根
銀花性味甘寒,輕揚芳香,既能清氣分之邪熱,又可解血分之熱毒,為散熱解毒之佳品;連翹苦寒,善瀉心火,破血結,散風熱,為“瘡家聖藥”;板藍根苦寒,涼血解毒而治頭面部與局部熱毒所致的大頭瘟、痄腮、咽喉腫痛等證。三藥合用,均入上焦,相互促進,清熱解毒,利咽消腫力量增強,常治外感風熱或上焦蘊熱的發熱不退,咽喉或頜下淋巴結腫痛,口舌生瘡等病。
用量:銀花、連翹各10g, 板藍根15g。
升麻配橘梗
升麻甘寒,入肺、胃經,輕清上浮而發表透疹,又善清陽明經熱毒;橘梗苦平,直入肺經,開宣肺氣以利咽消腫,宣通氣血而祛痰排膿。兩相配伍,直達上焦,治療風熱蘊毒引起的咽喉、牙齦腫痛等病。
用量:升麻10g,橘梗10g。
生甘草配蒲公英
甘草味甘性平,歸十二經,生用可瀉火解毒,緩急止痛,對實驗性胃潰瘍有明顯抑制作用;蒲公英苦甘寒,歸肝胃經,清熱解毒,消癰散結,利膽退黃,藥理研究可清除幽門螺旋菌。二藥配伍後,清熱解毒,緩急止痛,可治熱毒熾盛的咽喉腫痛、口舌潰瘍或慢性胃炎之胃脘攣痛、嘈雜反酸。
用量:生甘草10g,蒲公英20g。
土茯苓配草河車
土茯苓甘淡性平,歸肝、胃經,利濕清熱之中兼能解毒,善治濕熱瘡毒;草河車苦寒,入肝經血分,清熱解毒而療瘡消癰。兩藥配伍,清熱解毒利濕,抗病毒感染,祝氏常用其治乙型病毒性肝炎HBsAg陽性,ALT增高者。
用量:土茯苓15g,草河車10g。
丹皮配紫草
丹皮苦辛寒,功擅涼血祛瘀,具有涼血而不留淤、活血不動血的特點,又善除陰分伏熱,為治無汗骨蒸之要品;紫草甘咸寒,入心、肝二經血分,長於涼血活血,解毒透疹,利尿滑腸。二藥相伍,涼血活血,解毒化斑,透疹止癢。祝氏用治血熱毒盛、迫血妄行之皮膚發斑,斑疹紫黑等,如溫熱病發斑、過敏性紫癜、過敏性皮疹、銀屑病等。
用量:丹皮10g,紫草10g。
生地配白茅根
生地甘寒,滋陰涼血清熱,又因血涼則靜,故能涼血以止血,治陰虛血熱之吐、衄下血,發斑發疹;白茅根甘寒,入血分可清熱涼血止血,利小便導濕熱下行。二藥相配,滋陰清熱,涼血止血作用增強,可治陰虛血熱之內傷發熱、血熱妄行之皮膚斑疹以及吐、衄、尿血等症。
用量:生地10~15g,白茅根30g。
白蒺藜配地膚子
白蒺藜辛散苦洩,輕揚疏散,既可宣散外來風熱,祛風明目止癢,治療目赤多淚,頭痛頭暈,風疹瘙癢,白癜風等,又能平肝息內風,疏肝行氣解郁,治療肝風頭痛頭暈及肝氣脅肋脹痛;地膚子辛苦氣寒,能走表外散肌膚之風而止癢,入裡內清濕熱而利尿,治療風濕侵襲肌表所致的皮膚風疹、濕疹瘙癢。兩藥相配,散風清熱,除濕止癢,相輔相成,常治糖尿病性皮膚瘙癢、婦女外陰瘙癢及風疹、蕁麻疹、濕疹等皮膚疾病。
用量:白蒺藜10g,地膚子15g。
谷精草配密蒙花
谷精草甘平,輕清上浮,疏散風熱而明目退翳,治肝經風熱之目赤羞明、頭痛牙痛;密蒙花甘寒,養血明目且清肝消翳,主治肝熱兼肝陰不足之目赤多淚、青盲翳障。谷精草長於疏散清熱,密蒙花兼能養肝潤燥,相配之後可治療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黃斑變性或白內障引起的視物模糊、視力下降等。
用量:谷精草10g,密蒙花10g。
桂枝配丹皮
桂枝溫通血脈,調經止痛,治血脈閉阻之閉經、痛經、肢體疼痛;丹皮苦寒涼血,辛散行瘀,可治熱結血滯之斑疹、吐衄、閉經及癰腫。二藥配伍,一溫一寒,均入血分通瘀滯,散血結,常治血瘀閉經、痛經及下肢血管阻塞引起的腫脹疼痛。
用量:桂枝10g,丹皮10g。
來源:本文選自《現代著名老中醫名著重刊叢書(第九輯)·祝諶予經驗集》,董建華,季元,范愛平編著,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人衛中醫編輯。
聲明:文章轉載僅作分享,如有涉及侵權煩請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進行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