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三豐為何多次拒絕與皇帝相見~
能夠讓一朝各代皇帝念念不忘,頻頻下詔求訪、賜封號,甚至修宮建廟表示尊奉,這樣的人,中國歷史上唯有張三豐一人而已。
以帝王之尊推崇道人的傳奇故事,恰恰發生在道教信仰再次興盛的明王朝。神乎其神的法力、長生不老的祕密,讓一百多歲的張三豐,成為聲名遠播的大道真仙。明朝二百多年間,幾乎每位皇帝為見張三豐一面,都誠心訪求,那麼這位蓋世真人又是怎樣回應的呢?
開國皇帝朱元璋,堅信自己是在神明的保佑下平定天下的,對道教神明非常尊崇。他久聞張三豐大名,在洪武十七年(1384年)下詔求訪,開歷代明帝尋隱訪聖之先河。次年,他命張三豐弟子上武當山恭請;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他遣使繼續尋訪,並直言「有張玄玄(張三豐別名)可請來」。但張三豐一再「抗命」,不肯現身。
張三豐像贊(三),出自李西月《張三豐先生全集》。
明成祖朱棣繼承父志,終其一生尋找張三豐,是尋訪時間最長、禮遇規格最高的明帝。在登基的第三年,他便下旨遍訪天下名山;之後又派遣張三豐的舊相識、官員胡濴在民間四處查訪,只為一睹張三豐尊容。張三豐行蹤不定,多年來沒有回音。
求見真仙的願望與日俱增,成祖認為張三豐的修為和道德是古往今來第一人,又派其弟子孫碧雲到武當山靜候仙駕,並帶去一封辭真意切的書信。張三豐仍未露面,卻讓弟子送來一封珍貴的回信,闡述修身養德的道理。他說,成祖是福德無疆的皇帝,希望他能用心治理國家,為民造福,而清心寡慾、重視德行,正是長生之道。
能夠得到帝王青睞,是無上榮耀,但張三豐以布衣之身,多次拒絕皇帝的好意,背後有什麼深層的原因嗎?《三豐先生本傳》有句話:「蓋帝王自有道,不可以金丹、金液,分人主勵精圖治之思。」天地、人神有各自的法則,皇帝的職責是治國有道、為民造福,不應為追求小能小術分散處理政務的精力。
張三豐遲遲不肯現身,不圖虛名,更不是倨傲不群,而是出於極大的慈悲,真正為人間萬民出發而做出的選擇。不過,成祖最終成為第一個見到張三豐的明帝。他是靠什麼打動了世外高人的心呢?
永樂九年(1411年),成祖在京城興建宮殿的同時,做了一件大事,史稱「北修故宮,南修武當」。在改朝換代之際被戰火毀壞的武當山,很快變成一座恢宏壯觀的仙山瓊閣。成祖也將對張三豐的景仰投注到這場規模宏大的工程中。在張三豐曾經修道的舊址,成祖建起了玉虛宮和遇真宮。這一舉措,可說是武當歷史上第一例,也幾乎是帝王供奉道人的最高禮遇。
武當山玉虛宮景觀
而另一邊, 胡濴奉旨在外十年,無緣見到張三豐,永樂十四年(1416年)胡廣又奉命繼續尋訪。誠惶誠恐的胡廣一接到聖旨,就日夜兼程趕到武當山,流著淚焚香禱告,祈求張三豐了卻兩代明帝的夙願。
明代君臣的誠摯感天動地,張三豐終於出現。他讓胡廣回京覆命,隨即神祕隱去。就在胡廣返回的途中,張三豐日行千裡,頃刻間出現在北京金鑾殿上。成祖知道此人正是張三豐,欣喜地請教道法。張三豐為他吟唱一曲名為「訪道求玄走盡天涯」的道教仙歌,便從容走下台階,飛身離去,留下七彩祥雲,經久不散。成祖君臣嘖嘖稱奇,他們堅信世間真的有神仙存在。
金殿飛昇的神蹟,大大激勵後代明帝尋訪仙人的信心,他們或者加賜封號,或者建宮祭祀,延續了明朝尊崇道教、禮遇真人的傳統。而張三豐感念帝王赤誠,偶爾顯聖相見,教化、規勸皇帝,讓他們專注國事、勤政愛民。比如,明中期的英宗有緣見到容顏未改的張三豐,告誡自己修己安人,驅邪歸正,隨後即隱去;天啟初年,熹宗因政事不順,在宮中設祭壇求仙,幸見張三豐真容。熹宗叩拜說:「真仙教我,真仙護我。」得到張三豐的一番指點迷津的密語。
關於張三豐的封號,英宗加封 「通微顯化大真人」,憲宗封「韜光尚志真仙」,世宗封「清虛元妙真君」,熙宗又封「飛龍顯化宏仁濟世真君」。這一連串名字,對於張三豐來說如同浮雲一般虛幻,然而卻反映了明人對仙家高道真摯的崇敬之心。
張三豐與歷代明帝的互動,也從側面印證了張三豐異於常人的長壽。《明史》又說:「終莫測其存亡也。」竟沒有人知道張三豐是生是死。這位得道高人究竟去了哪裡,是否還在人間關注今天發生的這一切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