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了孩子一生的5個壞習慣,第1個就中槍了……

知乎上有人問:摧毀一個熊孩子有多難?

這句話獲得13000多個回答。高贊答案中,不乏惡劣的「洩恨」方式。對那些「熊孩子」,咬牙切齒的大有人在。

所有的行為皆來自習慣。拿破崙曾說過:

成功和失敗都源自你所養成的習慣。

可以說,好習慣可以使孩子獲得人生的成功與快樂;壞習慣則可以使孩子的一切努力變成徒勞,甚至毀掉孩子的一生。

孩子容易養成哪些壞習慣?

亂發脾氣

很多時候,我們總覺得孩子小,發點脾氣沒什麼,只要孩子一鬧,立刻讓步。但如果孩子養成了隨時發脾氣的習慣,長大後容易成為脾氣暴躁易怒、自私偏激的邊緣性人格。

震驚國人的冰箱藏屍案的兇手朱曉東,在事件曝光後,他的母親辯解道:

「他也是孩子,沒經歷過什麼事情。」

「他是無意的,他只是失手了。」

從出生那刻起,孩子就是全能自戀者,世界以我為中心,必須無條件滿足我的要求。若一直把他當孩子,那他就永遠是個「孩子」:不思考行為的結果,更沒有承擔後果的責任。

霸道任性沒教養

微博曾流傳過一則新聞:

重慶的程小姐,提著蛋捲去上班,一個十歲左右的男孩過來討要。程小姐還沒反應過來,男孩就直接伸手抓蛋卷了。

知乎上很多人說的「熊孩子」,大多就是指這樣的孩子。沒有教養,沒有界限,霸道任性,想要什麼就要什麼。

許多人說孩子小、不懂事,要原諒他們。可是,「熊孩子」就可以任性妄為嗎?

2004年,黑龍江通河縣某山村,一名13歲男孩侵犯了一名14歲女孩。報案後,由於未到法定刑事責任的年齡,法院只判男孩賠償女孩醫藥費,男孩很快被放了出來。一周後,男孩夜闖女孩家中,將女孩的母親活活捅死,足足捅了19刀。

惡魔的種子,若是種在霸道任性的孩子心裡,隨時可能發芽。

頂嘴耍賴

2017年春天,16歲男孩小健因糖尿病不幸去世了。

糖尿病本不會致命,只要遵醫囑用藥就可以。但小健不喜歡打胰島素,每次父母要求他打針,他就頂嘴耍賴,據理力爭不打針。最後父母拗不過孩子,同意孩子停藥。

半年後,孩子突發急性併發症而死。此時的父母痛不欲生:爸媽很後悔,愛你變成害你……

孩子用頂嘴的方式試探父母底線的行為極為常見。可頂嘴耍賴與解釋說明並不一樣。遇到事情可以解釋說明,但並不是事事都可以頂嘴耍賴講條件。

在原則性問題上,我們需要有堅定的態度,讓孩子知道,胡鬧要承擔後果,頂嘴耍賴是沒用的。

磨蹭拖拉

許多孩子愛磨蹭:起床磨蹭,吃飯磨蹭,睡覺磨蹭,做什麼事都磨蹭。

磨蹭的最大原因是沒有時間觀念。缺乏時間觀念的人,做事往往心不在焉,時常半途而廢,有始無終。

磨蹭拖延讓孩子缺乏創造力,越來越不自信,同時對事物缺乏興趣,對要做的事情輕易放棄,甚至會產生厭學等現象。

丟三落四太粗心

孩子的粗心,我們往往不以為然,總覺得孩子小,丟三落四可以容忍,但粗心有時卻會改變一個人,甚至是一個國家的命運。

兩個月前,俄羅斯朝外太空發射火箭時,因為程式設計師輸錯一個坐標,導致火箭發射後無影無蹤,造成數億美元的損失。

粗心的人離成功往往只是一步之遙。正所謂,細節決定成敗。

孩子為什麼會有壞習慣?

俞敏洪說:孩子的問題基本都是家長的問題。正是一直標榜著愛孩子的我們,讓孩子養成那些影響一生的壞習慣。

父母的負面影響

我們是什麼樣,孩子也會成為什麼樣,正如那句:父母是原件,孩子是複印件。

央視紀錄片《鏡子》中,年僅十四的澤青脾氣暴躁,一言不合就動手,因為媽媽給他送水果飯菜打擾了下棋,就毆打媽媽。追根溯源是因為爸爸有暴力習慣,他在目睹一次次的家暴後,也學會直接用拳頭來說話。

父母教育的缺席

每一個「問題孩子」的背後,通常都有一個「問題家庭」。

母親教育缺失時,孩子容易焦慮緊張、優柔寡斷,人際關係往往處理不當。父親教育缺席時,男孩容易發生成癮行為,例如沉迷於電玩、抽菸、喝酒、吸毒等;女孩則容易產生早熟、「大叔控」心理。

在孩子的成長中,父教更為重要。有研究發現:

72%的少年兇殺犯來自無父家庭,90%離家出走的孩子來自無父家庭,75%的吸毒青少年來自無父家庭。

成龍曾說:房祖名抱怨我從來沒去學校接過他。一天我終於有空了,跑去他學校門口等,卻沒有等到他。後來才知道他已經升中學了,而我去的是小學。

後來房祖名沾染上了大麻,成龍後悔不已:「我不是一個好爸爸。」於是,他決心要改變自己,試著做個好爸爸。

過於呵護寵愛

我們常常以為,愛孩子就應該給他一切。

李雙江的兒子李天一,可謂是天之驕子,最後卻深陷牢獄之中。有人問李雙江,孩子做錯事懲罰嗎?

李雙江說:

「不打,捨不得,有時真想打,但不能打,勸說,我們只是嚇唬一下。還沒有打,自己的眼淚先掉下來了……」

愛孩子,也需要理智和界限。

錢文忠說:

「我們對孩子沒有控制、抑制、約束,一味以愛的名義對他們讓步,這樣的教育是不對的。」

教育界有這樣的一句話:「那些長大後沒出息的孩子,有80%的原因是小時候家長對他們太過千依百順。」

如何改變?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鏡子是誠實的,能清楚地映射出我們為人父母的一切。

所以,最需要改變的,不是孩子,而是我們。

無條件地愛與接納

所有的親子關係,都應該建立在愛與接納的基礎上。

無條件地愛孩子,接納孩子的一切,無論是好是壞。有的孩子愛發脾氣,是因為他們的情緒要宣洩,他們需要表達,但不知道如何表達,於是常以發脾氣的形式顯現。

心理學家李子勳說:孩子的需求有三方面:陪伴、探索、確認自己的重要性。愛發脾氣的孩子是因為內心沒有被看見,不被理解,不確定自己在父母心中的重要性。

《2017變形計》中,喝得醉醺醺的劉一鳴曾對著父母哭喊:你們覺得成績不好,就是不行,就是壞孩子……只要有什麼事,都是我的責任。小時候,你們打我罵我,總是想把我變成你們想要的人,你們考慮過我的心理感受嗎?

父母說:我們給你吃、給你穿、給你用了啊。

劉一鳴說:那你們給我愛了嗎?你們知道什麼是愛嗎?你們沒有啊!

以身作則

《爸爸去哪兒了5》中,吳尊的女兒Neinei還有兒子Max在螢幕上給觀眾們留下了深刻印象,獲得了大家的無數稱讚。

前幾天,他在微博上曬出一份書單,說今年送給自己最棒的禮物就是這30公斤的書,足足扛了50分鐘才回到酒店。同時還有Neinei趴在地上認真看書的照片。

父母永遠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不嬌慣、不溺愛

我們願意傾盡全力愛我們的孩子。但愛並不等於溺愛。

趙薇曾在《中餐廳》裡和一群媽媽交流育兒經。

一個媽媽說:「我的孩子說以後再也不出來和我玩了。」

趙薇問:「為什麼,他哪兒看不上你?」

男孩媽媽接著說:「他哪都看不上,我在家裡的地位被排到最後,他奶奶太寵他了,他在家裡是第一的!」

趙薇:「你不能讓他有這種高高在上的感覺,不能太把孩子當回事兒,要找一個平衡。」

過分的溺愛,對孩子而言是一份「毒藥」,害孩子於無形中。愛與教育,需要掌握好尺度來平衡。

多讓孩子參與家務

家務勞動既可以鍛鍊孩子的動手能力,培養他們的獨立性,又能讓他們理解父母的辛苦,培養責任感。

歐巴馬擔任美國總統時,大女兒瑪利亞才10歲,小女兒薩沙7歲。夫妻倆不想讓女兒在優渥的環境裡養出公主病,於是給她們定了五條規矩。

第一條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要求她們自己整理床鋪,做家務等。他們鼓勵孩子要自食其力,小女兒薩沙在海鮮餐廳打工時,歐巴馬親自探望並和女兒一起為顧客服務。

2017年,長大成人的瑪利亞進入哈佛大學就學,小女兒則在華盛頓著名的西德威爾友誼中學上學。

良好的習慣是美好人生的開始。越來越多的事實證明,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比學習知識重要得多。

孩子的每一個習慣裡,都隱藏著我們的影子。孩子的成長需要我們持續不斷的正確努力。願我們,在竭盡全力愛孩子的同時,也能給孩子一個正確的方向。

願我們的孩子,都擁有一個美麗圓滿的人生。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