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子化沖擊!這50間大學將消失!不合理的資源分配將導致2017年大學退場名單出爐...我的母校啊!

台灣面臨少子化衝擊,如果沒有意外,2026年至少將有50所大學消失在台灣的大學名冊上,教育部預估那年大一新生入學人數約在17.5萬至18萬人之間,過去20年高教擴張和少子化,是促成未來10年台灣的大學退場兩大關鍵因素,不少大專院校面臨轉型退場...

對此教育部回應:『以不明確指標去做退場排名,不但沒有實質效應,也無法反映實質辦學』

「台灣大學排名網」列出50所「溺水」的大學,預估會在往後四年一一面臨退場,

「10年後,你的大學母校還在嗎?」

若按照「市場自由競爭」機制,辦學績效好的大學理應沒有影響,長期以來,公立學校整體而言能得到政府較多的經費補助,公立大學學雜費只有私校的一半,學生多半傾向優先選填公立學校,「學雜費」和「政府補助」是大學經費的兩大來源,僧多粥少時,學生總量不足,而造成「反淘汰」

少子化之後,私校的學費相對於公校顯得沒有競爭力,10年後退場的大學都是私校,

而「倖存的」都是公立學校,進而造成國家教育預算的負擔,

未來10年將以降低大學辦學的競爭力和多樣性為台灣高等教育的發展目標

大學是提供教學和研究條件和授權頒發學位的高等教育機構。現代的大學通常包括授予學士學位的一個本科生院,下設不同學院及學系,以及授予碩士和博士學位的研究生院或研究所

大學精神是大學文化的核心。大學精神往往內化為大學的操守觀念,外化為培養人的實踐與大學的社會貢獻。長期形成的大學精神不會因歲月流逝而褪色,相反,時間越久,就越根深柢固、底蘊豐厚。

[13]

 東亞大學的源頭在春秋戰國時期。「行修言道,禮之質也。博聞強識而讓,敦善行而不怠,謂之君子。」[14],「」的產生標誌著中國精神的起源,也是東亞大學精神的起源。《大學》開篇裡:「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士志於道」,是東亞大學精神的千年根基,是東亞大學精神萬變中的不變;自主與他主,是東亞大學精神興衰、顯隱的主要根源;明道、變道、弘道,是東亞大學精神發展的走向。在中國歷代大學中,「」是個關鍵概念。「士志於道」即「士」追求「道」。在數千年的歷史中,多樣性的「士」,通過「士各有志」的多樣性的「志」共同指向外在一致而內在多樣性的「道」。這便是東亞古代大學精神的基本原理。
[15]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