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個小故事,演繹不一樣的大哲理

水桶的故事

從前人們使用木水桶打井水。一天,一位老兄家用的水桶爛掉幾塊板,而眼下又找不到合適的木板。他就隨便找來幾塊長度不一的木板,重新匝好水桶。但是當他從水井裡打起一桶水後,發現桶裡盛的水比以前少,他心裡很納悶這是怎麼回事?經過檢查,他發現新換上的木板中有一塊特別短,桶裡的水都從那個地方淌出來,而那些長出的木板並不起作用。

一個系統的效率高低,不是取決於系統中某個體的最高效率,而是取決於它的最短點。所以,我們在系統工作中,要特別注意那些薄弱點(短處)。

四個小故事,演繹不一樣的大哲理

後生可畏

小男孩問父親:"是不是做父親的總比做兒子的知道得多?"

父親回答:"當然啦!"

小男孩問:"電燈是誰發明的?"

父親:"是愛迪生。"

小男孩又問:"那愛迪生的父親怎樣沒有發明電燈?"

喜愛倚老賣老的人,個性容易栽跟斗。權威往往只是一個經不起考驗的空殼子,尤其在現今這個多元開放的時代。

四個小故事,演繹不一樣的大哲理

智者的眼睛

電台請一位商界奇才做嘉賓主持,大家非常希望能聽他談談成功之路。但他只是淡淡一笑,說:“還是出個題考考大家吧。”“某地發現了金礦,人們一窩蜂地擁去,然而一條大河擋住了必經之路。是你,會怎麼辦? ”有人說“繞道走”,也有人說“游過去”。商界奇才含笑不語,最後他說:“為什麼非得去淘金,為什麼不可以買一條船開展營運?”大家愕然。商界奇才說:“那樣的情況,就是宰得渡客只剩下一條短褲,他們也會心甘情願的。因為,前面有金礦啊!”

幹他人不想幹的,做他人不曾做的,這就是成功之道。困境在智者眼中,往往意味著一個潛在的機遇。

四個小故事,演繹不一樣的大哲理

和尚分粥

僧多粥少,每到開飯時,和尚們一擁而上,本來就少得可憐的粥被擠翻了。大家都挨餓。

和尚們推薦了一位長者分粥,可分粥者大權獨掌,為能多分點粥,一些和尚開始溜鬚拍馬,加上平時相互關係就有厚薄,分粥者把粥分的多的多,少的少。

餓得受不了的和尚提議輪流分粥。這下可好,輪到自己分時撐個半死,他人分時餓得發昏。

方丈雲遊回來了,決定由其中一名和尚全權分粥,其他不得有異,但又規定分粥者最後取粥。從此和尚們均等地吃上了熱粥。

凡事必須有製度、機制去規範,制度必須不斷創新,與時俱進;好的機制不一定複雜,複雜的機制不一定好。

四個小故事,演繹不一樣的大哲理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