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最大二手書店街:戰爭年代的遺產,曾是禁書流通之地
2018-02-02 10:10:00
幸存的舊書街
韓國的二手書交易市場曾在首爾清溪川、鷺粱津以及釜山、大邱的一些區域興起,但隨著城市更新、建築拆遷以及互聯網浪潮的沖擊,這些大規模的二手書店區也逐漸沒落。釜山市的“寶水洞書房胡同”(보수동책방골목)幾乎是唯一的幸存者。
“寶水洞書房胡同”由其韓文名稱直譯而來,“寶水洞”是地名,“書房胡同”是一條東西縱向長約200米、寬度不足2米的小街巷。這裡從1950年代起就是大量二手書流通的場所,鼎盛時期曾有七十多家書鋪林立;如今仍有四十余家,“忠武書店”、“高麗書店”等幾間均有五六十年的歷史。書店鋪面多是亭子間大小,被疊到屋頂的舊書擠得滿滿當當,只有側身才能走過通道擠進店裡。書山擋住的一角很可能還坐著個看報的店主大爺,大爺偶爾從紙堆裡抬起頭,往老花鏡上方的縫隙掃一眼進店的客人,然後又低下頭去。不是熟客的話,面對書堆根本無從下手,只有拜托老板才能在書山中迅速定位到想要的圖書。
書店街入口處。小巷僅能容三至四人並排步行,還有不少書店會在門口擺出書架和木箱放書。
開在巷子入口處的幾家店主要出售一些普通書籍,包括通俗讀物、教材、漫畫、童書等。韓國的書價總體上比中國高一些,普通新書價格在15000韓元(約合88元人民幣)以上,教科書更是價格不菲,需要150-100人民幣左右;這樣一來買二手教材成為相當實惠的選擇,也是二手書店生意最好的一種。此外童書的銷路也不錯,我在一家童書店停留的十分鐘裡,就見證了兩單成交。
歷史類書籍漢字的出鏡率很高
往巷子深處走,會在一處岔路口遇見頗有名氣的“古書店”。這家書店成立於1998年,店主家兩代人均從事古舊書、民俗資料的搜集和交易,2006年開始在線上同步營業。“古書店”出售韓國歷史、社會科學方面的古舊圖書,還有鄉土讀物、族譜以及一些中文、日文書籍。當然,也有小說、二手教材等。比較有特色的是一些日本殖民時期刊行的雜志,價格大都在1000元人民幣以上。這些雜志反應了當時朝鮮半島的社會思潮和運動,如1924年出版的《新女性》,1933年出版的《新階段》創刊號等;也有一些資料性質的刊物,如朝鮮水產公司出品的《朝鮮之水產》,其創刊號的封面用的是日本殖民時期的釜山魚市的照片。這些雜志有些使用漢字,有些混用漢字和朝鮮文字,這與20世紀初的東亞變局有關,甲午戰爭後漢字在朝鮮半島便不再受到至高的尊崇。
“古書店”
“古書店”出售的日據時期雜志,圖片來自“古書店”網站
與咖啡飲料等經營模式共生是時下許多書店的生存策略,這裡也有少數有條件的書店開起了咖啡館,比如一些游客愛去的“友利書店”,店內環境修整後明亮清新。但大部分書店仍是舊時模樣,成捆堆疊的舊書、泛黃掉漆的書架、手寫的信息板,有些店鋪還有走上去搖搖晃晃的二樓和三樓,年代感撲面而來。許多攝影愛好者喜歡到這裡取材,記錄都市懷舊風光。
戰爭年代的文化遺產
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後,釜山一度成為李承晚政府的臨時首都,大批難民從北方的站爭前線逃往這裡。幾所高等學府也隨之南遷,組成戰時聯合大學,頗有點“西南聯大”的味道。他們在寶水洞附近的山上搭起帳篷作為教室,而這條狹長的寶水洞胡同成了許多教授、學生去上課時的必經之路。
最早是一對姓孫的夫婦在胡同裡支起了舊書攤,銷售一些美軍部隊丟棄的舊雜志和漫畫書,硬是在異鄉避難的動蕩生活中擠出一門生計。而對於每天路過的師生來說,戰時的出版條件不敢奢談新書,舊書便成了救命稻草。如此供需相宜之間,舊書交易的市場很快火爆起來,寶水洞胡同的書攤一家家開張,漸漸有了臨時建築,又漸漸發展為格子間門店。
到20世紀60年代,寶水洞已經成為居住在釜山的知識分子交流舊書籍的主要場所。不時有人將自己的貴重書籍拿來變賣抵押,補貼生計,或者用於再購買自己所需的書籍。尤其是到新學期之初,這裡就更加熙熙攘攘,買書、賣書、換書交替進行,一些珍本善本的最新動態,也會在小小胡同裡變成話題,在知識分子、書店店主和收藏家之間流傳。
“寶水洞書店街”位於著名的“國際市場”入口處,戰後這裡成為貿易興盛之地。圖為韓國電影《國際市場》海報。
如果對寶水洞書店街的地理位置有所了解,就會更理解它的活力所在。書店街對面是釜山著名的綜合市場“國際市場”、“富平市場”,這裡距釜山港口不遠,位於市區核心地帶。戰時及戰後初期物資緊缺,美軍部隊和當地居民生活所仰賴的進口產品正是通過“國際市場”向各地流通,堪稱生命線。
戰爭難民也大量聚集在“國際市場”附近。他們因為種種原因無法回到故鄉,只好在落腳處抱團謀生,許多南下的難民就在“國際市場”經營進出口貿易,養家糊口。韓國總統文在寅的父母,就是從朝鮮的咸鏡道南下釜山的戰爭難民。文在寅在其自傳《命運》一書中寫道,他考上釜山地區最好的中學後,“父親特意帶我去‘國際市場’的校服店,為我量身定做了一套校服。當時父親總是喜歡找咸鏡道的人開的店鋪。”和許多戰爭中離散的家庭一樣,文在寅一家與留在朝鮮的祖父母音訊斷絕,直至天人永隔。
但寶水洞附近逐漸成了貿易興盛之地。三星商業帝國的創始人李秉哲在戰爭中被迫離開漢城(首爾),就是在寶水洞重建了三星物產株式會社(1951年1月1日)。同時,寶水洞胡同也是不少離散家屬重逢的場所,是滿載那一代青年男女回憶的地方。
現任韓國總統文在寅和三星帝國創始人李秉哲
曾是“禁書”流通之地
寶水洞商圈形成後,韓國各地的二手圖書都向這裡湧入。古籍、社科著作、雜志、漫畫、教學輔導書……各種品類的書籍都能在這裡找到。
20世紀70年代末,朴正熙政權後期,釜山寶水洞出現了名為“良書合作社”的學習共同體,由寶水洞書店街的中部教會和合作書店發起。所謂“良書”大多是當時宣傳民主主義的“禁書”。1979年10月16日,“良書合作社”參與發起釜山和馬山地區反對朴正熙獨裁政權的 “釜馬抗爭”,在韓國當代歷史的劇變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思想界》:20世紀50年代由在野人士白樂濬、張俊河出資創辦的獨立雜志,後來成為對抗李承晚、朴正熙政治勢力的宣傳陣地,在當時的知識分子與學生中有很高的人氣。攝於寶水洞書房胡同。
隨著經濟的發展,對新書的供應和需求也在增加,書店胡同裡不再只有舊書,也有打折的新書,深受市民喜愛。根據“寶水洞書店街”網站提供的數據,書店街在20世紀80-90年代進入最鼎盛的時期,短短200米的狹窄街道上曾有70余家書鋪林立,日均人流有2000多人。
二手書交易仍然是普通市民生活中的常見事項。韓國電影《辯護人》的小說原著中,就有主人公“站在釜山市內的一家舊書店前,手裡拎著一捆用繩子綁好的司法考試參考書”的場景。
“這種小買小賣早就不知道是第幾次了”,作者這樣描寫釜山小律師佑碩(其原型是韓國前總統盧武鉉)捉襟見肘的生活:“佑碩真是一無所有,沒錢給產婦買海帶,也沒錢給小孩買尿布。最後,佑碩拎著司法考試參考書到舊書店去賣,去建築工地打短工,這已經是他能為剛出世的孩子所能做的一切了。”
韓國的另外一位前總統李明博也曾回憶自己初到首爾時經濟拮據,利用在清溪川舊書店以低價買來的參考書復習,最後考上了高麗大學商學院。
二手書交易的興盛,折射了當時韓國仍不算富裕的物質生活,可能也是紙質書全盛時代的絕響。
寶水洞書房街的標識
信息時代:“書不能死”
信息化浪潮襲來時,傳統的出版模式自身已岌岌可危,依托於傳統出版業的二手書店更是如此。進入21世紀,寶水洞舊書店街也面臨著讀者的流失和行業的式微。
釜山市政府有意將寶水洞書店街打造成一個文化類旅游景點。書店街不遠處設立了文化館,一方面日常開放展覽,介紹書店街的歷史,一方面扮演類似行業協會的角色,牽頭組織活動,協調各項事務。
寶水洞書房胡同文化館入口處
自1996年起,這裡每年舉辦“寶水洞書店文化節”,進行舊書交換、古書展銷、音樂戲劇演出等活動;其最有名的口號是 “書不能死”(책 은 살라야 한다)。2005年,寶水洞書房胡同設立了官方網站(www.bosubook.co.kr),發布書店簡介、動態及文化節活動信息,並且可以實現在線聯系和購買。
近年來隨著釜山國際電影節的名氣越來越大,雲集釜山的名人及游客也越來越多。由於舉辦電影節的場所BIFF廣場就在附近,書店文化節的舉辦時間也從每年夏季改為秋季,以期最大程度地吸引國內外的游客和書客。最近一次文化節在2017年10月21日舉行,主題是“故事”。每一家書店都准備了活動,包括圖書打折、cosplay、古書展示、圖書交換、手工制作書簽活動、讀書會、義賣等,還舉辦了展覽“1970,劇變時代的政府和他們的故事”。
以詩歌為主題的書店
張貼在書店牆上的各種活動海報
另外,由於一些知名綜藝節目如《Running man》(“奔跑吧兄弟”的韓國原版)、《兩天一夜》的錄制,不少明星也在這裡留下了足跡。幾次電視節目宣傳之後,書店街名氣暴漲,眾多游客前來“打卡”,甚至有不少海外觀光客。書店的卷簾門上噴繪了涂鴉作品,當遇上休息日書店街歇業時,一條書店街便成了“涂鴉胡同”,也吸引了不少文藝青年。
卷簾門上的涂鴉
卷簾門上的涂鴉
但蜂擁而來的觀光客又給書店街帶來了不大不小的麻煩。畢竟,對於個人店主而言,書店更歡迎的是書客,而不是游客。
在書店街,不少店鋪都寫有“請勿拍照”的標識。在其中頗有名氣的“友利書店”,我聽見干練的老板娘客氣但堅決地對扛著攝影設備進門的年輕人說道:“對書沒有興趣的話,請不要拍照。顧客總是拍拍照片就走,讓人心裡很不是滋味啊。”
店家手寫的“禁止拍照”標識
寶水洞書店街的危機
即便旅游業的發展帶來了一定的客流量,寶水洞書店街仍面臨著可能是結構性的危機。
目前韓國的網絡二手圖書市場已經被諸如“阿拉丁”(알라딘서재,http://www.aladin.co.kr/)這樣的網絡書店佔領,“阿拉丁”有傳統舊書店無法擊敗的低廉價格(原價的3-5折)和便捷物流。
近些年“阿拉丁”已經從線上發展到線下,在韓國各大城市開出幾十家連鎖實體店,不僅賣舊書,而且收舊書,在官網可以查詢回收價格。書店大都開在地下一層,有寬敞的閱讀空間,且書籍種類齊全,品相優良,不少讀者反饋“雖然是二手書,但是和新書沒什麼兩樣”。
他們建立了強大的圖書數據庫,讀者可以通過掃描書本後面的ISBN條形碼來確認圖書存貨情況,也可以以“阿拉丁”為出售二手書籍的平台,會員之間進行點對點的交易。通常買家通過聊天軟件發來訂單,賣家只需將書包好送到附近的便利店,自然會有快遞員根據訂單號配送。這樣交易以後,用戶還會獲得下一次在阿拉丁購書的優惠券。
這些都是傳統的二手書店無法比擬的優勢。寶水洞的小書店,有不少在書籍信息電子化方面還處於原始狀態,大量舊書籍堆在二樓三樓無人問津,一樓的書也只有店長能夠憑記憶搜尋。
“阿拉丁”二手書店從線上開到線下,在實體店也能享受網店的低廉價格和便捷服務
一位韓國讀者告訴我,“阿拉丁”最初開起實體連鎖店時,曾經引起個人營業的、規模較小的二手書店聯合抗議,因為這無異於將他們逼上絕路。但他認為,“阿拉丁”這樣的連鎖書店獨佔市場是遲早的事,“因為實在太方便了”。而諸如寶水洞胡同的二手書店,“更像是一個懷舊的觀光場所,去那裡尋找的是關於舊書的記憶,而不是書本身。”
“寶水洞書房胡同”裡的人們顯然也明白這一點。一家書店在網站介紹中這樣寫道:“書店不只是一個買書的平台,更是作為一個文化空間活躍著。不論是街頭公演、文化展覽還是書店體驗活動,我們希望這裡承載的不僅僅是書的文化,而是能夠探尋多種文化共享的可能性。”
阿拉丁書店“歡迎拍照”和寶水洞書店街的“禁止拍照”形成鮮明的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