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倡迷信 「通靈少女」著重人性

「通靈少女」的年輕團隊,左起:攝影陳克勤、導演陳和榆、製片劉瑜萱及陳薇如。(劉瑜萱提供)「通靈少女」的年輕團隊,左起:攝影陳克勤、導演陳和榆、製片劉瑜萱及陳薇如。(劉瑜萱提供)

製片劉瑜萱(左)與顧問劉柏君在工作現場。(劉瑜萱提供)製片劉瑜萱(左)與顧問劉柏君在工作現場。(劉瑜萱提供)

「通靈少女」一劇獲得廣大迴響,令人驚訝的是,這部戲是出自一支非常年輕的團隊之手。該劇導演陳和榆與製片劉瑜萱,接受本報專訪時,暢談「通靈少女」故事的起點、與HBO的合作經驗,以及第二季可能的走向,向讀者娓娓道來「通靈少女」的世界觀。

拍片靈感 來自一篇報導

「通靈少女」是以陳和榆拍攝的短片「神算」為基礎,衍生發展而成的迷你劇集。而「神算」不僅是陳和榆的碩士班課堂作業,也是他執導的第一部短片。

陳和榆說,當時教授要求他們從報紙上找題材,他讀到一篇訪談劉柏君的報導後,覺得這個少女靈媒的故事很有意思,於是主動寫信給她。

陳和榆說:「我們第一次見面就很聊得來,就是『投緣』吧;劉柏君是非常直率、真誠的人,我很欣賞她對人生的看法。」

「至於為什麼一拍即合,我覺得那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信任跟默契,可能是因為大家都滿真誠的,所以會覺得頻率相近,很容易就變成朋友。」他說。

劉柏君曾說,當時她也在研究所就讀,所以很能體會學生的辛苦:「而且,原本以為拍完就是在課堂上放一放,哪裡知道後來會變成這樣。」

「神算」獲得了金穗獎、金鐘獎最佳剪輯獎以及台北電影獎最佳短片獎,並參加法國阿普夏「一國一片」影展,及代表公視參加芬蘭赫爾辛基的「2014年世界公共電視大展」。

劉柏君說:「我記得他們要出國時,還緊張地問我,『仙姑』、『通靈』的英文是什麼,很怕外國人會看不懂內容。」

結果「神算」在海外放映後反應熱烈,許多人紛紛詢問還有沒有後續。當劇組問對方是否能夠理解劇情,換得一陣大笑,說:「我們這裡也有贖罪券啊!」

導演陳和榆(右二)在導戲。(劉瑜萱提供)導演陳和榆(右二)在導戲。(劉瑜萱提供)

堅持品質 客串也不馬虎

陳和榆說:「我們那時都是學生的身分,無利可圖,可能是因為這樣,劉柏君對我們就更加友善。其實當初就只想把故事說好而已,真的沒料到會一路做到現在這樣。」

在決定將「神算」改編成「通靈少女」後,除了邀請劉柏君擔任文化及儀式方面的顧問,陳和榆及製作團隊做了很多的田野調查,與不同的通靈人、學者專家對話,務求盡可能貼近真實經驗與生活。

許多觀眾覺得「通靈少女」一劇充滿親切感,角色們像是每天會與你錯身而過的路人,取景也皆是熟悉的日常風景。

在戲劇播畢後,甚至有劇迷製作了「通靈地圖」,蒐集整理了劇中拍攝的各個場景;主要攝影場地「濟德宮」,更成為了熱門的觀光景點。

製片劉瑜萱說:「我們想要拍出一種寫實的生活感,在金鐘獎時,聽說有的評審認為這部戲的拍攝,比較缺乏風格;可是其實我們是刻意拉回來的。因為如果風格太強烈,觀眾就會覺得我們在拍一齣很『好看』的戲,但是那個跟一般人的距離就有點遠。」

「通靈少女」集結眾多具有電影、劇場背景的人才,劉瑜萱表示,這是因為她對這齣戲的規畫,是介於一般電影與電視劇之間。例如過去台灣戲劇往往是邊拍邊寫,但他們決定採取比較接近電影的方式,就是先將劇本寫完再前製。

為維持品質統一,即便是只有幾句台詞的演員,他們也不願敷衍了事。劉瑜萱說:「有時配角的一句台詞,就會讓觀眾出戲。」所以他們盡量邀請劇場演員出馬,令他們感動的是,大家也不計較戲分,義氣相助。

像是劇中一名中邪的男子,即使只有短短戲分,但既需舞刀弄劍,還要有江湖味,最後他們情商金枝演社的演員施冬麟跨刀演出。此外,第一集歌手Alice的經紀人,是台北藝術大學表演講師陳家逵客串;台灣大學戲劇系副教授姚坤君也友情相挺,演出一名女鬼。

劉瑜萱說,姚坤君雖然沒有台詞,但在最後的高潮戲,她眼泛淚光、露出一抹微笑,短短一瞬勝過千言萬語:「所有人在剪接室都大嘆,這真的是要專業演員才表現得出來。」

「通靈少女」請來多位劇場演員客串,右二為台北藝術大學表演講師陳家逵。(HBO Asia提供)「通靈少女」請來多位劇場演員客串,右二為台北藝術大學表演講師陳家逵。(HBO Asia提供)

宮廟拍戲 須先問過媽祖

「通靈少女」的主場景在汐止濟德宮,這部戲讓濟德宮連帶跟著爆紅,甚至有外國遊客指定要到濟德宮遊覽。

陳和榆說:「我們負責場景協調的女生非常努力,幾乎能找的都找遍了,才找到幾個選擇。濟德宮是我們評估後,覺得各方面比較適合的。」

但開拍之前還有波折。濟德宮主委在聽完劇組的計畫後,原本一口應允,但後來又很不好意思的說,好像答應得太快,「忘記問媽祖」,因為媽祖才是濟德宮的主人。

眼看再兩周就要開拍,陳和榆與工作人員趕緊去擲筊,徵求媽祖同意,但卻怎麼都擲不到「聖杯」。

劇組只好找來劉柏君,請她與媽祖商量。劉柏君問過後,告訴大家媽祖是擔心開拍時間碰到農曆7月,可能會影響普渡法會。

於是劉柏君拜託媽祖,希望她給年輕人一個機會,並說相信這部戲拍出來後,能夠宣導正信、減少迷信,結果一連獲得三個「聖杯」,終於能順利開鏡。

陳和榆說,他們的美術人員花了很多心思去布置場景。「例如濟德宮的燈籠都是紅色的,很壯觀、很漂亮,但拍攝時人臉會太紅,所以我們必須要加掛一些黃色的光源。」還有像是問事桌等,都要重新布置。

也是因為這樣,他們拍攝的時間比一般電視劇還長,因為劇組希望花更多精力去經營畫面;許多道具、儀式的張羅,更是讓劇組煞費苦心。

汐止濟德宮是「通靈少女」的主場景。(HBO Asia提供)汐止濟德宮是「通靈少女」的主場景。(HBO Asia提供)

跨國合作 有妥協有堅持

陳和榆說,其實一開始知道有機會與HBO合作時,他曾感到猶豫,因為原先他們的計畫是將「通靈少女」拍成電影。

不過,HBO給予他很大的創作自由與信任,這是他願意投入的主因。他說,HBO比較擔心的是其他地區的觀眾看不懂,所以希望他們拍出來的成果,是一部能夠跨文化的戲劇。

劉瑜萱說,HBO工作人員會一一確認很多細節,他們也會飛來台灣,與他們一起關在房間內三天討論劇本。但因為當初決定要合作前,雙方對故事的概念已很清楚,亦確認過大家的目標一致,所以即使工作習慣不同,仍可互相調整,也逐步累積了信任感。

在這其中,雙方意見最大的歧異之一,就是語言的運用。像是新加坡的法規將台語視為方言,所以希望將台語全部拿掉;後來在劇組的努力爭取下才保留下來。

另外,HBO也希望每集開頭使用獨白,「我原本不喜歡用獨白的,覺得太直接了。」陳和榆說,「但他們認為電視劇應該直接一點,我後來覺得,如果要用獨白,就希望跟整個結構有所呼應,才不會像是只為了解釋劇情而存在。」

陳和榆說:「我後來覺得,這也可成為一個特色,比方說,裡面會一直重複『這是我16歲的日常』,可是到了結尾時,她講這句話的意義已經不一樣了。類似像這樣利用重複性的結構,去產生新的意義,是我喜歡的方式。」

台灣團隊與HBO合作,過程中有妥協也有堅持。(劉瑜萱提供)台灣團隊與HBO合作,過程中有妥協也有堅持。(劉瑜萱提供)

不該迷信 但應保有尊敬

談到與劉柏君的相識,陳和榆直言:「她改變了我的生命觀。」

他說:「聽起來似乎很不可思議,但其實也很簡單。我以前是比較接近無神論的,但她讓我產生了許多不同的想法。」

「因為與她相識,我開始相信這個世界很大、有別的世界存在,我也開始覺得,生命其實沒有我們想像中的那麼簡單。」他說。

陳和榆說,他很欣賞劉柏君的一點,是她並不覺得自己看到的,是絕對的真理,也不會去強迫別人接受。

陳和榆說:「她會說,這是她見識到的世界,可是即使你不認同,也沒有關係,她不會去嚇你,反而會說不去想這些東西也很好,你不需要去害怕它,也不必讓它來干擾你。」

問他有沒有懷疑過劉柏君看到的世界,陳和榆說:「我們曾經會想,有沒有可能一切都是假的;但劉柏君講述的,我覺得太真實了,以戲劇的觀點來看,那是一個你用掰都掰不出來的一種經驗。」

他說,劉柏君之所以打動他,是因為她抱持著一種尊敬生命,又「活在當下」的態度:「所以我希望把從她身上得到的感動拍出來。」

陳和榆說,談到鬼神或信仰時,有些人會走到二元對立,要不就覺得一切都是假的、都是迷信;要不就是說如果不信就會遭殃。但他覺得不需要這樣。

他說:「我還是覺得不要迷信,但有時候信仰代表的一種是人類的謙卑,你不因為科學文明的進展,而認為人類已經知道了一切。我覺得宗教最核心的價值,是人類要承認自己不是最偉大的,對天地萬物感受到敬意。無論你相不相信神鬼的存在,我覺得這是很基本的一個態度。」

「通靈者不是萬能的,她跟我們一樣都是人,而且人的問題,也沒有比神鬼的問題好解決。」陳和榆表示。

劉瑜萱說:「人其實很脆弱,很多時候我們都希望依靠一個神,或依賴別人帶領我們。所以在製作這部戲時,我們一直在拿捏,怎麼樣守住、不要超過迷信的那條線。這些東西聽起來很像在說教,但我們期盼盡量能用好的故事,去讓大家覺得:我要好好珍惜身邊的人,活在當下。」

「通靈少女」想傳達的理念,是「珍惜身邊的人,活在當下」。(HBO Asia提供)「通靈少女」想傳達的理念,是「珍惜身邊的人,活在當下」。(HBO Asia提供)

首季豐收 第2季年中開拍

「通靈少女」第一季獲得很多關注,第二季即將在年中開拍,問導演有沒有感受到來自各方的壓力?陳和榆說:「我是對創作比較嚴苛的人,想做好,自然就會痛苦,也會面臨到很多衝突;有時候會恨自己的能力還不夠,所以壓力一定是大的。但因為我喜歡做這件事,就一定會想好好的做。」

他說:「唯一的變化就是關注的人多了,但這不會影響我對創作的標準。或者說,當所有人都在看著你的時候,你更要把持住唯一的標準,就是能夠對得起自己的初衷。不然,你會有太多人要服務了。」

有些評論認為第一季刻畫的世界,似乎過於善良美好。對此,陳和榆說:「我覺得這是第一季可以再做得更好的地方,就是把人物的立體度拉出來。在劉柏君的書中,有一些鬥爭的故事,來宮廟的也不是個個都好人;人有他的欲望,鬼也有他的欲望,這些東西,我沒有辦法全部放進第一季談。」

他說:「不過,在第一季裡,女主角從一個任性的少女,開始學會關心信徒,開始發現仙姑其實有一些面向,不是非黑即白的。有時講實話也許傷人,有時你覺得沒有用的儀式,對別人卻有莫大的治療作用。」

他表示,女主角學到了一些仙姑擁有的價值,但有時候,如果信徒真的有問題呢?通靈就可以幫助到別人嗎?還有宮廟的利益糾葛,而主角也會隨著年齡的成長,遇到更多成人的議題。

劉瑜萱則笑說:「我覺得這跟導演自己的性格有關係。或許是因為導演本身不是個黑暗的人,可能他希望觀眾看完後,留在心裡的是一種樂觀、幽默與溫暖的力量。」

她說,其實他們自己也覺得,第一季是不是有點太過善良與美好了,「但是我們並不想做那麼沉重走向的劇情片,還是希望保留喜劇感的調性。」她補充,開拍前他們做了很多田野調查,還有很多第一季說不完的故事,這些都可能在第二季繼續探討。

陳和榆說:「無論如何,我們還是會回歸到人的感情、人的選擇,我們既同情人有時候很需要慰藉,但我們又想告訴大家,其實真正要修行的,是人的自主。這兩者是並行的。」

「通靈少女」團隊部分成員,與劇迷在華山電影院合影。(劉瑜萱提供)「通靈少女」團隊部分成員,與劇迷在華山電影院合影。(劉瑜萱提供)

北美播出 期待不同觀點

「通靈少女」終於在北美播出,他們有什麼訊息想傳達給北美觀眾呢?

陳和榆說:「首先,當然是非常開心,這部戲居然走到了這麼遠的地方,我覺得戲劇最有趣的地方就是這個:它可以跨越不同的文化、語言、種族,讓我們發現,我們在談的其實是同一件事情。」

「雖然『通靈少女』有很台灣在地文化的一面,可是它的核心在講的,其實是一個少女怎麼面對生命、青春期的迷惘,跟怎麼面對生死這件事,所以我很期待看到北美觀眾的反應,會不會有一些不同的想法;希望他們能夠享受這部戲劇。」

劉瑜萱說:「在『通靈少女』裡有一些情感,是比較東方式的,像是女主角會很擔心自己跟別人不一樣,或者有一些說不出口、比較內斂的情緒,我會想知道北美觀眾怎麼理解及看待這些元素。」

「通靈少女」在亞洲播出時,造成了一個難得的現象,就是許多觀眾是全家守在電視前一起看,甚至還有子女打電話回家提醒父母收看。

劉瑜萱表示:「在台灣,人們已經好久沒有這樣子了。」

陳和榆也說,一些觀眾告訴他們,這部戲讓全家有了一個共同的話題,「可見戲劇真的有把人凝聚的作用;但這一切都超出原先的預期,我們只是做我們喜歡的事而已。」

陳和榆表示:「我所能想到最好的情況就是這樣子,連結起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這件事情不一定要仙姑來做,戲劇也可以。」

「通靈少女」插曲: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