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歲老阿嬤等失蹤新婚丈夫等了70年,飛來台北終於找到,她當場哭著說:「我不顧生死來看你,為了你我的眼淚都要哭乾了」
今天要來說說關於「94歲老阿嬤等失蹤新婚丈夫等了70年,飛來台北終於找到,讓她哭著說:「我不顧生死來看你,為了你我的眼淚都要哭乾了」」的事!不知道大家對於這個有多了解呢?一起來看看吧!
人的一生不需要很多愛情故事來裝點
也許只有一個
卻要用一生來演繹
她叫張淑英
他叫鐘崇鑫
(SOURCE: TOUTIAO)
1935年
年僅15歲
她第一次見到了摯愛
那年他30歲
長得高大卻很溫柔
(SOURCE: TOUTIAO)
他問她
會不會寫字
她回答「會的」
並隨手寫下「洋頭口」三個字
那時她才明白
原來世間真的有一見鍾情
他們相愛了
(SOURCE: TOUTIAO)
細心的他知道淑英愛美
結婚當天還親自為她披上白紗
滿足了她的少女心願
婚後更是主動把自己的工資
全部交給淑英打理
「他很節儉卻對我大方得很我想買旗袍還是好吃好玩的
他都一律支持。」
(SOURCE: TOUTIAO)
年輕時的張淑英
新婚燕爾
畫眉窗下
他叫她阿妹
她羞澀不已
只叫他
你或「哎」
戰火紛飛的歲月
哪兒能有長久的歡愉
(SOURCE: TOUTIAO)
沒過兩年
淞滬會戰爆發
崇鑫被調往上海奔赴抗日戰場
離別前,他匆匆回家一趟
淑英緊跟著他去到了車站
淑英還當是尋常小別
可是分離時
崇鑫突然從背後跑上來抱住了她
那天的常熟
車站人流熙熙攘壤
他抱著她淚水往下流
他說
阿妹,我會回來的
(SOURCE: TOUTIAO)
可是他再也沒有回來
女孩兒每天都在
苦苦打聽年輕丈夫的消息
從此以後在碼頭的等待
盼望幾乎填滿了她的每一天
等啊等
等了多少個春夏秋冬
日起日落
小鎮的馬蹄聲、腳步聲
街頭巷尾只要有陌生人來
她都以為是他回來了
她心存僥倖
「也許他可以做個逃兵
只要他能活下來」
(SOURCE: TOUTIAO)
(SOURCE: TOUTIAO)
(SOURCE: TOUTIAO)
(SOURCE: TOUTIAO)
日子一晃就到了1944年
張淑英遇見了丈夫的戰友
戰友告訴她
丈夫已經在前線陣亡了
她怎麼也不肯信
只叫丈夫的戰友幫她聯繫總部的軍長
很快地
軍長發來了回信
「兄陣亡,無法函告
經常想起鐘兄英明才幹
至今耿耿於懷」
悲痛欲絕的她哭著回到了家
萬念俱灰
七年芳華
卻等來一個噩耗
多少個輾轉難眠的夜裡
往事飄零在風雨裡
(SOURCE: TOUTIAO)
從17歲到93歲
她把離別的一幕終生銘記
(SOURCE: TOUTIAO)
為了紀念丈夫
張淑英把之前給他買好的衣料
縫製了一件旗袍穿在身上
並拍下了一張照片
多年後
張淑英在一本書上終於看到這麼一個段落
不忍卒讀
「城外部隊苦戰三日
打到12月12日上午
第71軍第87師的三個旅已傷亡殆盡
二五九旅旅長易安華
參謀主任鐘崇鑫
和旅部直屬部隊官兵全部陣亡於雨花台」
一寸相思千萬緒
人間沒個安排處
(SOURCE: TOUTIAO)
確認了他犧牲
但
靈位在哪?
屍骨又在哪?
這些問題一直困擾著張淑英
這麼多年她也從未放棄過尋找
她的故事感動了很多人
細心的志願者
將兩人年輕時的照片
合成了一張珍貴的
而且是唯一的"合影"
張淑英流淚了
(SOURCE: TOUTIAO)
「這輩子還能與他相見
77年了,只在夢裡發生過一次
當時夢見他已經娶妻生子
愛了一輩子
想了一輩子」
可憐無定河邊骨
猶是春閨夢裡人
(SOURCE: TOUTIAO)
這張照片,是志願者在浙江檔案館找到的,鐘崇鑫黃埔軍校畢業時的戎裝照
此後不久
志願者查明鐘崇鑫的靈位
存放在台北忠烈祠
得知消息後
張淑英執意要去台灣
這場跨越77年的重逢
只為去看一眼那一個
她刻骨銘記了一生的名字
鐘崇鑫
(SOURCE: TOUTIAO)
老人在飛機上
就像一個少女快要見到情郎
一直睜大眼睛望著窗外
嘴唇邊一直掛著淺淺的微笑
這樣的情感
她心中的美好或是遺憾
只有經歷過的人才能體會吧
(SOURCE: TOUTIAO)
張淑英終於在台北
見到了讓她等待了一生的愛人
她哭著說:
「我不顧生死來看你
為了你我的眼淚都要哭乾了」
(SOURCE: TOUTIAO)
人世間最大的悲情
莫過於我還唸著你
卻只能見字如晤
(SOURCE: TOUTIAO)
老人說
「我這輩子只哭過三次
上輩子欠他的
都是為他哭的」
(SOURCE: TOUTIAO)
(SOURCE: TOUTIAO)
(SOURCE: TOUTIAO)
(SOURCE: TOUTIAO)
新婚燕爾送他上前線
7年後得知他戰死
她一路哭著回家
70年後拿著與愛人的合照
又流淚了
她說是記事以來第二次流淚
93歲的她來到他靈前
她第三次流淚
(SOURCE: TOUTIAO)
他給她兩年
她愛了他一生
在台灣的七天時間裡
張淑英去了忠烈祠三次
每次都呆呆地望著牌匾
不發一言
她說:
能多看他一會是一會吧
(SOURCE: TOUTIAO)
我終於找到你了
從此再也不分別
時光穿越瘡痍
也見證重生
今天
我們再也不用
在戰火紛飛中
苦苦尋找等待
那一個念想一生的人
正是他們
用生命、鮮血和忠誠
換來的歲月靜好
珍惜和平
勿忘英雄
❤
(SOURCE: TOUTIAO)
國民革命忠烈祠是位於臺灣臺北市圓山的忠烈祠。為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後中央政府所在地之專祠,兼有首都忠烈祠之功能。建築型式仿北京故宮太和殿。中華民國總統蔣中正親題為國民革命忠烈祠,民間則習稱圓山忠烈祠、大直忠烈祠或臺北忠烈祠。1969年完工落成而成為今貌,是中華民國全國崇祀國殤位階最高的場所,也是國際人士來台訪問時,向殉難英烈致敬的代表場所。入祀烈士經國防部造冊報請總統明令行之。該祠奉祀殉職官兵共49萬餘人。圓山忠烈祠鄰近圓山大飯店,祠內由中華民國三軍儀隊擔任禮兵駐守,儀隊交接儀式於每日上午9:00至下午5:00的整點執行,其中下午5:00的儀式提早至下午4:40開始,操槍動作大約40分鐘;因為儀隊交接儀式,使圓山忠烈祠成為臺北市特別受到外國旅客造訪的一處觀光景點。該地址的前身是「台灣護國神社」,曾經奉祀日本靖國神社內之臺灣籍陣亡將士。後來因蔣中正認為原建築之簡陋、有失莊嚴、不足以祭祀國民革命英烈,乃擬令由陸軍一級上將何應欽將軍主持重建、於民國58年(1969年)3月25日落成啟用,並依《國民革命忠烈祠入祀辦法》設置、管理,1969年由行政院制頒、1999年修訂的行政命令《忠烈祠祀辦法》第八條明訂「中央政府所在地之首都,建立首都忠烈祠,並得特准建立專祠專坊或專碑」,同辦法第二十四條並規定「各地忠烈祠應於每年三月二十九日及九月三日,依公祭禮節舉行公祭;首都忠烈祠,由總統主祭」,典禮相當隆重且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