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56個民族的特色美食,自詡吃貨的你吃過幾種?

中國56個民族的特色美食,自詡吃貨的你吃過幾種?

作為一個資深吃貨,

光研究某地區的美食已經滿足不了小編了。

小編的眼光已經越過了國際,

走向了全中國。

今天給大家細數——

全國56個民族特色美食,

你要是能吃完了,就是此生無憾了!

蒙古族·烤全羊

蒙古族日食三餐,每餐都離不開奶與肉。

以奶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語稱“查干伊得”,意為聖潔、純淨的食品,即“白食”;以肉類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語稱“烏蘭伊得”,意為“紅食”。

回族·面點

回族的典型食品主要有:清真萬盛馬糕點、羊筋菜、金鳳扒雞、翁子湯圓和綠豆皮等。

苗族·酸湯魚

苗族普遍喜食酸味菜肴,酸湯家家必備。用米湯或豆腐水,放入瓦罐中3-5天發酵後,即可用來煮肉,煮魚,煮菜。

典型食品主要有:血灌湯、辣椒骨、苗鄉龜鳳湯、綿菜粑、蟲茶、萬花茶、搗魚、酸湯魚等。

傣族·豬肉干巴

傣族以大米和糯米為主食。德宏的傣族主食粳米,西雙版納的傣族則主食糯米。

日常肉食有豬、牛、雞鴨,不食或少食羊肉。典型食品有狗肉湯鍋、豬肉干巴、醃蛋、干黃鱔等。

傈僳族·漆油燉鴨

傈僳族普遍日食三餐。仍然習慣於飯菜一鍋煮的烹制方法,即在做飯時,先把米放入鍋內熬煮,中間更換兩次水,待米快熟時,放進青菜、白菜直至菜爛。

典型食品:有漆油燉鴨、清水煮小豬、豬蹄珍珠粥等。

藏族·酥油茶

藏族的典型食品除糌粑、青稞酒、酥油茶外,還有很多。

如:足瑪米飯,藏族傳統宴席食品,用足瑪、大米、酥油等煮制而成。

壯族·寧明壯棕

壯族擅長烤、炸、燉、醃、鹵成熟法,嗜酒,口味辣麻偏酸,喜食酥香菜品。

典型食品:壯族有許多著名的菜肴和小吃,主要有:馬腳桿,魚生,烤乳豬,花糯米飯、寧明壯粽,狀元柴把等。

朝鮮族·泡菜

咸菜是朝鮮族日常不可缺少的菜肴。朝鮮族泡菜做工精細,享有盛譽,是入冬後至第二年春天的常備菜肴。

朝鮮族名菜很多,主要有神仙爐、補身爐(又稱補身湯、狗肉火鍋)、冷面、打糕、朝鮮泡菜等。另外還有:醬牛肉蘿卜塊;鐵鍋裡脊;生拌魚等朝鮮族風味菜肴。

高山族·米酒

高山族普遍愛食用生姜,有的直接用姜蘸鹽當菜;有的用鹽加辣椒醃制。高山族過去一般不喝開水,亦無飲茶的習慣。

泰雅人喜用生姜或辣椒泡的涼水做為飲料。據說此種飲料有治腹痛的功能。過去上山狩獵時,還有飲獸血之習。不論男女都嗜酒,一般都是飲用自家釀制的米酒,如粟酒、米酒和薯酒。

納西族·麗江火腿粑粑

勤勞節儉的納西人,喜歡喝酒、飲濃茶,愛吃酸、辣,甜味的食品。典型食品主要有:麗火腿粑粑、麻補、雪蓮花拼盤、麗春銅火鍋等。

布朗族·竹筒茶

喝茶是布朗族的另一個嗜好,並且善作茶。竹筒茶和酸茶是布朗族所特有的。

民間還常把酸茶做饋贈親友的禮品。

阿昌族·酸辣谷花魚

阿昌族喜吃芋頭,傳說古代慶豐收時,殺狗和吃芋頭必不可少。

稻田養魚是日常吃魚的主要來源,食用時多將鮮魚用油煎或油炸,再加水和酸辣椒煮熟或蒸熟即可上桌。以酸辣谷花魚(栽秧時將魚苗放入田內,谷熟後取魚,稱谷花魚)最具特色。

怒族·琵琶肉

怒族習慣於日食兩餐。其主食絕大部分以玉米為主。

怒族飲茶是仿制藏族的酥油茶而制作的漆油茶。常可作為產婦或體弱者食用的補品。典型食品主要有:琵琶肉、漆油燜雞、燒羊肚、漆油茶、咕嘟酒等。

鄂溫克族·鄂溫克酸奶子

純畜牧業生產區的鄂溫克族以乳、肉、面為主食,每日三餐均不能離開牛奶,不僅以鮮奶為飲料,也常把鮮奶加工成酸奶和干奶制品。

主要奶制品有:稀奶油、黃油、奶渣、奶干和奶皮子。最常見的吃法是將提取的奶油涂在面包或點心上食用。

鄂倫春族·鄂倫春烤肉

鄂倫春族特色的食品主要有曬肉干、曬肉條、灌血清、手把肉、烤肉、燒肉、樺樹汁等。

赫哲族·殺生魚

赫哲族的飲食,分魚肉、獸肉、野菜、野果、食用菌等多個種類。

其中,尤以食魚為獨特。赫哲人的食魚,有殺生魚(塔拉克)、魚片(拉鋪特克)、刨花(蘇拉克)、烤魚(稍魯)、烤魚片(達勒格切)等。

要想吃正宗的殺生魚就去赫哲族那去吃吧,但好吃的魚可不止殺生魚這一種。

門巴族·蕎麥餅

在勒布地區的門巴族人,他們有自己的一套吃蕎麥的方法,其作法是:用一塊圓形的薄石板,放在火塘的三角架上,以野蜂蜜代油,攤上糊狀的蕎面烙成餅,然後再抹奶渣、辣椒、鹽水等佐食。

白族·柳蒸豬頭

白族的風味菜肴很多。生皮是為白族逢年過節必備的菜肴之一,是用多種辛麻辣拌成的冷葷菜。

毛驢湯鍋,是用毛驢肉燒制而成。柳蒸豬頭也是白族傳統名菜之一,是用豬頭放在柳條架上入鍋蒸制而成的。大面糕是白族中秋節特制的糕餅,用發酵面團加佐料蒸制而成。

保安族·饊子

保安族的飲食多以小麥、青稞和玉米為主,一般做成饅頭、面條、油香、饊子等;肉食只吃羊、牛肉,忌食血和豬、馬、驢等非反芻動物的肉和血以及凶禽猛獸。

布依族·五色花米飯

布依族傳統小吃很多,特別是居住在雲南的布依族,善作米線、餌塊、豌豆粉、米涼糕等。

布依族豪爽好客,特點是在每年“二月三”(或三月十三)的楓葉節,很多布依族都用楓香葉等各種植物色素把糯米染成五顏六色,做花糯米飯招待客人和分送給親朋好友。

達斡爾族·“二米飯”

達斡爾族主食中以稷子米和蕎麥面為主。平時,喜用肉燉蔬菜。

常吃魚,主要烹調方法是清燉和清蒸。典型食品有燕麥炒米、面等。所謂“二米飯”是蕎麥米和小米或稷子米混煮而成。

德昂族·酸筍燉雞

德昂族酸筍用途十分廣泛,即使在燉雞、炒肉或烹魚時都要加酸筍調味。受當地漢族的影響,許多漢族風味的醃菜、腐鹵也是德昂族餐桌上常見的小菜。

東鄉族·東鄉族棧羊肉

東鄉族制作'棧羊'肉,獨具特色,一般都是清水下全羊,鍋上蒸'發子',屠宰棧羊吃發子是東鄉族改善生活的一種形式。

當地有句諺語說:'先來的發子比後來的肉香'。東鄉族還善於把棧羊肉制成清湯羊肉,美味可口,滋補營養,老少皆宜。

侗族·侗族生酸菜

侗族日常蔬菜十分豐富,除鮮食南瓜、苦瓜、韭菜外,大部分醃成酸菜。如:酸黃瓜、酸蘿卜、酸刀豆、酸蕨菜等。侗族日常菜肴以酸味為主。

不僅有酸湯,還有用酸湯做成的各種酸菜、酸肉、酸魚、酸雞、酸鴨等。相傳醃酸菜始於宋代。

獨龍族·蜂蛹

蜂蛹是獨龍族民間最講究的菜肴之一,有說獨龍族百歲老人較多,與常食蜂蛹有關。獨龍人的典型食品有:河麻煮芋頭、燒酒燜雞、吉咪等。

俄羅斯族·烤面包

俄羅斯人切土豆、胡蘿卜多切成塊,而不切條。俄羅斯族人喜愛飲酒,善於制作各種食品和飲料。

最著名的是烤制面包和制作啤酒。俄羅斯人稱啤酒為“畢瓦”,自制的味甜,不像一般啤酒味苦。

哈尼族·竹筒雞

哈尼族地區物產豐富,烹飪方法獨特,具有本民族風味特點的典型食品很多。如竹筒雞、生炸竹蟲等。

比較有名的風味菜肴還有蜂蛹醬、暴醃芭蕉心、酸筍炒麂子肉、肉松醬、清湯橄欖魚、螃蟹燉蛋清、煮蛇圓子等。

哈薩克族·奶疙瘩

哈薩克族日常食品主要是面類食品、牛、羊、馬肉、奶油、酥油、奶疙瘩、奶豆腐、酥奶酪等。

典型食品大部分來自畜牧業生產,如:冬肉,馬奶子,奶疙瘩。

基諾族·芭蕉肉

基諾族食用大米很講究,要吃好米,新米,陳倉米多用來喂養家畜或做烤酒。

平時肉類來源多依靠狩獵。

典型食品主要有:芭蕉肉、全肉條等。還有竹筒燒麂排,油煎掃把蟲。

京族·鯰汁

京族日常菜肴以魚蝦為主,常用魚蝦做成魚汁,作為每餐不離的調味品。家庭飼養的豬雞,也是日常主要肉類來源。

京族的典型食品有:魚汁,又稱“鯰汁”,是京族民間傳統調味品,以各種小魚經醃制而成。

景頗族·砂鍋燉竹鼠

景頗族典型食品主要有:竹筒烤魚、撒皮、舂鱔魚、砂鍋燉竹鼠。

柯爾克孜族·柯爾克孜族抓飯

柯爾克孜人的日常飲食有饟、鍋貼、庫依瑪克(油饟)、包爾沙克(油炸面塊)、曲依包爾沙克(油炸果)、烙餅、油餅、奶皮面片、油炸疙瘩、沙木沙(烤包子)、曲曲爾(水餃)、油饊子、奶油稀飯、抓飯、拌面、花卷等。

拉祜族·拉祜族烤肉

拉祜族烤肉別具風味,大都獵獲的野獸肉,或直接用火烤,或用芭蕉葉將肉包住埋入火中,燒熟而食。

典型食品主要有:拉祜族烤肉、松鼠干巴、干糝、香草烤牛肉等。

黎族·竹筒飯

黎族習慣一日三餐,主食大米,有時也吃一些雜糧。習慣將收割的稻穗儲於倉中,吃時拿一把在木臼中脫粒。

做米飯的方法一是用陶鍋或鐵鍋煮,與漢族燜飯的方法大體相同。特色美食:竹筒飯。

珞巴族·燒烤

燒烤,是珞巴族最常見的一種加工食物的方式。不管是植物性食物,還是動物性食物,都可以燒烤。整條魚投入火塘,埋上熱灰,用不多時便燜熟可吃。

在山上捕獲到大的動物,除烤吃外,還切成肉條,烤熟後長期貯藏。

滿族·薩其瑪

滿漢全席是我國最著名的、規模最大的古典筵席。又稱滿漢燕翅燒烤全席。滿、漢族合宴名稱。它是我國烹飪技藝發展的一個高峰。

薩其瑪是滿族傳統風味糕點。“薩其瑪”是滿語,漢語叫金絲糕、蛋條糕。它用精粉、雞蛋、糖、芝麻、瓜子仁、青紅絲等做成。

毛南族·酸食

毛南山地盛產紅薯,並在食物中佔一定份量。為能充飢和享受各種美味,吃的方法有火煨、水煮,切片煮糖水,蒸干片,水磨取漿制作紅薯粉絲,整個兒煮、烤,或切片混入米飯中煲熟。

酸食:是毛南族傳統的飲食習慣。夏天天氣炎熱,勞動歸來吃些螺螄酸,不僅清新爽口,而且還會防治腸胃消化不良和腹瀉等疾病。

仫佬族·醃豆角

仫佬族喜食酸辣,家家備有酸壇醃制各種醃菜,有醃豆角、蒜頭等。

普米族·紅燒琵琶肉

米族普遍以飼養的畜禽為其肉食來源。常見的有豬、牛、羊肉,並能制作酥油、乳餅等乳制品。

典型食品主要有:紅燒琵琶肉、醉雞、竹葉菜炒西紅柿等。

羌族·羊肉附片湯

羌族無論男女老少,均喜飲用青稞、大麥自家釀制的咂酒,咂酒的制法是用青稞煮熟拌上酒曲,封入壇內,發酵7—8天後即可飲用。

羌族特別講究藥膳,較為典型的藥膳菜有羊肉附片湯、羊歸湯。

撒拉族·撒拉族油攪團

撒拉族嚴禁飲酒,一般在撒拉族的筵席上不備酒。平時更無飲酒的習慣。日常飲料除清茶、奶茶和蓋碗茶以外,還常飲麥茶和果葉茶。

典型食品:比利買海,又稱“油攪團”,撒拉族傳統風味食品,用植物油、面粉制成。

畬族·豆腐釀

畬族大都喜食熱菜,一般家家都備有火鍋,以便邊煮邊吃。

除常見蔬菜外,豆腐也經常食用,農家招待客人最常見的佳肴是“豆腐釀”。

水族·魚包韭菜

水族酸湯極有特色,有辣酸(辣椒制成)、毛辣酸(西紅柿制成)等多種。

水族農民不善種菜,因而蔬菜品種比較單調,青菜、廣菜及大葉韭菜是最常見的蔬菜。美食:魚包韭菜。

塔吉克族·手抓羊肉

塔吉克族最喜歡的食品為抓肉、牛奶煮米飯和牛奶煮烤餅。

在肉食上,塔吉克族最喜歡用清水將較大的肉塊煮熟,然後蘸鹽吃,認為是原湯原味,民間把這種食肉的方法稱為“西爾烏”(手抓羊肉)。

塔塔爾族·古拜底埃

塔塔爾族婦女素以烹調技藝高超著稱,善於制作各種糕點,如用面粉、大米加奶酪、雞蛋、奶油、葡萄干、杏干烤制的“古拜底埃”,其外部酥脆,內層松軟,風味馳名新疆。

土家族·粑粑(餈粑)臘肉

土家族日常主食除米飯外,以包谷飯最為常見。

典型食品:土家族人最愛吃粑粑(餈粑)臘肉、油茶等食品,還有合菜;團饊;綠豆粉(米粉);油炸粑。

仡佬族·扣肉底菜

仡佬族大都喜歡把鮮菜做成酸菜和醃菜再吃,如用青菜、辣椒、大蒜、生姜混合醃制的酸辣菜。

用香椿芽醃制的醃香椿,不僅可以涼拌,單獨作菜,而且還可用來做成大菜(即扣肉底菜)。

土族·哈力海

土族日常菜肴以肉乳制品為多,當地的手抓羊肉是最好的待客和節日食品。

民間有不少以當地土特產為原配料制作的食品,其中較有代表性的風味食品如:哈力海、沓乎日、尕仁麼、燒麥等。

佤族·鵪鶉肉湯

雞肉粥如茶花稀飯是佤族家常食品的上品。旱稻多現吃現舂,男女老幼皆食辣椒,民間有“無辣子吃不飽”之說。

維吾爾族·烤羊肉串

維吾爾族最愛吃饟、抓飯、包子、面條等食品,有很多著名的風味菜肴和小吃,如烤全羊、手抓羊肉、帕爾木丁、薄皮包子、烤羊肉串等。

此外還有:油饊子、銀絲搟面(維吾爾語稱“玉古勒”)、哈勒瓦、羊雜碎、曲連、烤南瓜、黃蘿卜(胡蘿卜)醬等。

烏孜別克族·米腸子

烏孜別克族人的食物主要是肉食和奶制品,蔬菜吃得較少,多吃羊、牛、馬肉。米腸子和面肺子是烏孜別克人喜愛的傳統小吃,做法精細。

錫伯族·辣罐

辣罐是錫伯族人獨特的菜肴。通常將肉餡剁好,選用長辣椒切成2釐米一段將辣筋取出,再將肉餡灌入,掛糊後用油炸成金黃色撈出裝盤上席。

瑤族·荷包扎

瑤族人口較多,分布較廣,各地均有獨具一格的風味食品,其中的典型食品有:油茶、粽粑、荷包扎。

裕固族·燒殼子

裕固族的奶食品主要用犛牛、黃牛、羊奶為主制作,有甜奶、酸奶、奶皮子、酥油和曲拉。

裕固族還喜歡在大米飯裡、粥裡加些蕨麻、葡萄干、紅棗,拌上白糖和酥油,或在小米、黃米飯內加些羊肉丁、酸奶,作為主食。面點美食:燒殼子。

彝族·白水煮乳豬

彝族常吃的典型食品有:蕎粑、面糊酸菜肉、白水煮乳豬等。

漢族·餃子

餃子,又稱水餃,是中國北方民間的主食和地方小吃,也是年節食品。

逢年過節,或者遇上大事喜事,家家都得來頓餃子。今天,你吃餃子了嗎?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