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教育迷思破解!跟孩子談性,會讓孩子去嘗試?

性教育迷思破解!跟孩子談性,會讓孩子去嘗試?© 黃建賓攝 性教育迷思破解!跟孩子談性,會讓孩子去嘗試?

面對學校性教育,不只台灣的父母,世界各國的父母也有同樣的害怕與不知所措:會不會性教育不教沒事、教了反而開啟孩子的性好奇、性探索?但家庭中要開啟性話題,父母尷尬又技巧拙劣。美國有許多性教育機構、專家,透過網站、行動和TED演說,戳破有關性教育的迷思:

迷思一:跟孩子談性,會把性植入腦中,反而讓他想去嘗試。

事實:和孩子討論愈多性話題,孩子反而懂得保護自己。

全世界無數相關研究都顯示,全人性教育不僅對兒童和青少年無害,還很有益處;青少年不會受到「鼓勵」提早發生性行為,反而因為同時教導節制和避孕,有助降低未成年懷孕率。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二○一五年一份報告指出,在發展程度不同的國家,以課程為主的全人性教育,結合至少每週一次的專業諮商,已經有效降低未成年懷孕率達四○%,並提升高中畢業率達三○%。強調性別平等概念的課程,對降低未成年懷孕率較未強調性平的課程有效四倍。

世界衛生組織(WHO)的青少年性教育和生育健康專家強德爾.穆裡(V.Chandra - Mouli)比較國力相當的荷蘭和英國發現,女孩第一次有性行為的年齡兩國差不多,但少女未成年懷孕的比例,英國是荷蘭的三.五到四倍,而荷蘭已將性教育納入國中小必修課。

迷思二:主張婚前守貞、完全節制,性教育就會成功?

事實:二○一一年美國國會委託的一項五年研究顯示,婚前守貞課程成效不彰。

八○%美國人認為,預防未成年懷孕最好的方式,是完全節制性慾。但二○一一年美國國會委託的一個五年研究顯示,婚前守貞課程成效不彰。研究發現,強調節制可能延後青少年的性行為,但在有性行為時,僅三分之一會進行避孕措施。根據統計,美國的青少女懷孕率、無預期懷孕率、墮胎率和罹患性病的比例,都是工業化國家中最高。也因此,光提供青少年各種資訊還不夠。

「說.新型性教育」(Talk.The New Sex Ed)社會企業創辦人莎曼莎.布許蔓(Samantha Bushman)發現,青少年的「學用不合一」:很多孩子會用保險套,卻無法說服自己的伴侶使用保險套;他們也都知道經營親密關係需要信任、尊重和溝通,但卻無法判斷自己現在所有的這段關係是否健康。布許蔓主張:「我們要一直說,直到每一位青少年都獲得足夠的知識、工具和支持。 」

迷思三:家長的影響力無法勝過媒體、同儕或流行?

事實:孩子很重視父母的看法,但害怕被發現會受到責罵。

布許蔓帶著許多孩子的建議,站上TED演講台。一位高中生請她代為轉達,「很希望聽到父母對我們的期待,儘管我們也許看起來不在乎,但我們其實很重視父母的看法。」

布許蔓引用一項二○一五年針對青少年前一次性行為的調查,「十分之七的青少年、少女未做避孕措施,是因為擔心被父母發現、受到責罵。」更多青少年期待大人去回想當年十七歲時對性的懵懂,然後再想如果提早有好的性教育,哪些痛苦是可以避免的。

迷思四:家長覺得自己沒有足夠性知識教導孩子。

事實:父母若願意跟孩子談論,孩子能感到被重視。

很多大人不知道該在怎樣的情況下跟孩子談性,因為大人自己都沒有和父母談性的經驗。布許蔓提醒:「沒人比你更熟悉自己的孩子,而且由你親自和孩子討論,對孩子的影響最深。只要克服心理的彆扭,就能讓孩子感受到你對他的重視。」很多家長想一次到位,找到一個完美時機、傾囊而出,因而給自己很大的壓力。「若將討論性的話題,當成一個逐漸變順的過程,會容易很多。」

迷思五:校園那麼多性侵、恐怖情人案件,大學要負全責?

事實:學校不教、父母不說,孩子從小沒學過性教育,長大出事了,我們卻責怪孩子。

全美十四歲到二十歲女孩,十個中有四人會在校園受到性攻擊。因為性教育闕如,女孩完全沒有與人親密相處的經驗,男孩則從A片學到暴力強迫(統計顯示,美國男孩第一次看A片的年齡平均為十一歲);他們沒有練習就進入一個陌生環境,遇到混亂的媒體報導或自身困擾卻都無人可談,於是落入複製社會刻板印象的窠臼裡,而我們卻責怪孩子?穆裡呼籲提早在家、在學校提供性教育,「我們不能再棄孩子不顧了!」他說。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