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中藥來治療小兒和成人扁桃體化膿,怎樣配伍才能得心應手?
怎麼辨識風熱乳蛾
中醫所稱的風熱乳蛾,現在多被稱呼為扁桃體化膿。
怎麼辨識風熱乳蛾呢?需要首先觀察局部症狀,然後再看全身症狀。
1、觀察局部症狀
打開手電筒,讓被檢查者取坐位,頭略後仰,把口張開,發出“啊”的聲音,若舌苔翹得比較高,則用壓舌板或者棉簽迅速按壓受檢者的舌的前2/3與1/3交界處,此時受檢者軟顎上抬,在燈光的照射下即可呈現軟顎、顎垂、軟顎弓、扁桃體、咽喉壁等組織。
檢查時,如果發現咽部粘膜充血、紅腫、粘膜腺分泌增多,則多見於急性咽炎;若咽部粘膜充血、表面粗糙、並且可見淋巴濾泡呈簇狀增殖,則多見於慢性咽炎;若發現扁桃體紅腫疼痛,表面附有黃白色膿樣分泌物,其狀如乳頭,如蠶蛾,就是今天的主角了:
西醫叫扁桃體化膿,中醫叫乳蛾。乳蛾又分單雙,腫於一旁者叫單蛾,腫於雙側者叫雙蛾。
此時切記,風熱乳蛾必須要和白喉鑑別診斷,白喉是白喉桿菌誘發的急性傳染病,病情非常凶險,一旦發現,必須立即送去醫院,以免出現心肌炎和神經癱瘓等嚴重後果。
白喉一般發熱和全身症狀輕微,扁桃體稍紅腫,
白喉最明顯的特征就是白喉假膜呈灰白色或者奶油色,假膜范圍可超過扁桃體,其性堅韌而厚,不容易剝離,一旦強行剝離,就易引起出血!而且白喉患者,一般病容虛弱,精神疲倦,面色蒼白,脈細而數,身體下頷部,腋窩或腹股溝可觸及腫大的淋巴結。白喉重在預防,首先是打白喉疫苗,其次就是一旦發現此類患者,立即隔離,須隔離到患者全身及局部症狀消失,鼻咽或其他病灶的培養連續二次陰性為止。治療白喉,西醫主要是使用抗生素和抗毒素,常規可用青黴素,利福平,紅黴素等藥物,若有條件做藥敏則更好。對於白喉,王烈老先生的經驗是常規使用黃芩,射干,麥冬,地黃,玄參,板藍根,七葉一支花,甘草,連翹等藥物,以解毒滋陰,清熱利咽。
而風熱乳蛾者,咽痛明顯,發熱明顯,扁桃體紅腫,而且假膜不會超過扁桃體,而且一般也只會觸及下頷部淋巴結有腫大。
2、觀察全身症狀
風熱乳蛾一般會兼有外感風熱的症狀,例如發熱惡寒,頭痛,鼻塞,咳嗽有痰,舌邊尖紅,苔薄黃,脈浮數等等,嚴重者,會出現高熱,口渴欲飲,咳嗽痰腠黃,口臭,便秘,小便黃,舌質紅赤,舌苔黃厚,脈洪大而數等邪熱傳裡,肺胃熱盛之象!
中醫治療風熱乳蛾的原則
1、尚未出現肺胃熱盛者
邪熱尚在肺經,尚未傳胃,患者主要症狀是咽喉部紅腫,疼痛,扁桃體上可見黃白色膿樣分泌物,吞咽不便,有干燥灼熱之感,尚無高熱,口渴欲飲,大便秘結等症狀。
此時風熱外邪,從口鼻入,直抵咽喉,與正氣相搏於喉核(西醫稱為扁桃體),故喉核及咽部紅腫疼痛,宜疏風清熱,消腫利咽,可以選用的藥物非常之多:
祛除風邪之荊芥,防風;清解熱邪之金銀花,連翹,黃芩,白花蛇舌草,山豆根,苦地膽;清利咽喉的牛蒡子,橘梗,甘草,馬勃;清肺化痰的玄參,浙貝母,天花粉,桑白皮,全瓜蔞;散瘀止痛的赤芍。可以配合外治法,例如用冰硼散,珠黃散吹藥。
這兒有一個問題,由於可用的中藥很多,所以鋪開來用,效果反而不好,部分藥物如山豆根,苦地膽等等,還有一定的毒性,使用時,特別是對於兒童,會有投鼠忌器之感,山豆根大於10克就可能出現中毒,中毒表現是頭暈,頭痛,惡心,嘔吐,腹痛,胸悶,甚至大汗淋漓,心跳加快,四肢無力,步態不穩,呼吸急促,乃至呼吸衰竭,
所以,我後面會寫到我所認為的療效和安全性並存的最佳組合。
2、出現肺胃熱盛者
一旦出現高熱,口渴欲飲,咳嗽痰黃,口臭,大便干結,舌質紅赤,就可以認為是火毒蒸騰,邪熱傳裡,胃腑熱盛,熱盛傷津。
此時需在使用前述降火解毒重劑,如金銀花,黃連,梔子等藥物的同時,急用下法,如大黃,玄明粉(用芒硝制成),厚朴,枳實,使得患者體內的實火,通過二便傾洩而出,再用知母,梗米,玄參等藥物以滋陰。
持續高熱者,可再加石膏和天竺黃。
最佳組合
使用中醫常會遇到的困惑是,可用的藥物很多,但是具體使用時則療效了了,其原因可能是每一味藥都用一點,鋪開來用,結果這些藥物單味的量都沒有到位,同時藥物太繁互相制約反而導致療效下降。
我們醫院有一個兒科主任治療小兒扁桃體化膿,療效非常好,他的號每天只有十個,而且需要才能預約才能掛到,我觀察了一段時間,發現他對於風熱乳蛾最喜歡用的就是中成藥熱炎寧,患兒往往5-7就痊愈了。我就去琢磨這個藥的成分,發現它的成分是蒲公英,虎杖,北敗醬,半枝蓮。
敗醬草
蒲公英可清熱解毒,消腫散結,通小便;半枝蓮清熱,解毒,化瘀利尿;敗醬草是老藥了,在傷寒雜病論中即被常用,可清熱解毒,消癰排膿,祛瘀止痛;最妙的是虎杖,可清熱解毒,散瘀止痛。
這個組合中,有清熱解毒排膿之品,亦有利尿通淋之品,更有活血散瘀之品,可以消腫,亦可讓熱隨小便而出,若伴有肺胃熱盛者,可再用大黃。
這四味藥,使用時,均需重用,虎杖可到15克以上,蒲公英可到30克以上,敗醬草可到15克以上,半枝蓮可到30--60克左右,兒童用時減半。
體質虛弱者,可仿附子薏苡敗醬散之法,加制附子,敗醬草和制附子的比例為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