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最公平的就是因果,您終將為自己的行為買單!
《纓絡經·有行無行品》裡說:“隨其緣對,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佛家特別重視因果律對生命和修行的影響。因果律是貫通過去、現在、未來三世,而又連接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的。現世承受前世的業因,成為現世的業果,現世的行為造作,既是後世的業因,也可加入前世的業因,成為現世的業果。
北宋年間,一個村莊住著一位生患殘疾、父母雙亡的孤兒,依靠村裡人接濟為生。村裡有一條河,往來村民皆需涉水過河,一遇漲水,便無法通行,卻從未有人想要改變現狀,只有那個孤兒每天在河邊堆石頭,希冀修建一座石橋,方便村人行走。
年復一年,石頭慢慢堆積成了小山。孤兒的執著感動了村人,於是大夥兒開始鋪路修橋,孤兒更是全身心投入其中。橋樑尚未建成,孤兒卻在一次鑿石中崩瞎雙眼。人們都為孤兒埋怨老天不公,對一個好人如此殘酷。孤兒毫無怨言,依然竭盡所能去幫忙。橋修好不久,突然下了場暴雨,眾人發現孤兒卻被巨雷擊中,倒地身亡。眾人再也忍不住,紛紛感嘆“好人沒好報”。
一次,包公經過此地,百姓紛紛為孤兒鳴不平,包公被村民情緒所帶動,揮毫疾書,寫下了“寧行惡勿行善”六個字後拂袖而去。也巧,回京後,包公見到剛誕生的皇子手上被別人視為胎記的印記,正是自己題下的六字。晚間,包公夢遊地府,才得知那孤兒上世作惡多端,本應受三世懲罰。因此世一心向善助人,毫無私心,即便崩瞎了雙眼,也不怨天尤人。最終,三世懲罰一世還,並轉世到皇家,享受福分。
佛教有一首偈子:“諸法因緣生,緣謝法還滅,吾師大沙門,常作如是說。”佛家認為世間一切事物都是從因緣而生,有因必有果。其實只要我們潛心觀察人們的日常生活,就能看出許多前因後果。比如長期酗酒的人肝臟往往不好,因為酒精需要肝臟來代謝,過量飲酒就會導致肝臟脂肪代謝障礙,長期飲酒最終會給肝臟帶來傷害。
再比如說現在有些父母感嘆自己悉心培養出來的孩子成了白眼狼,在培養孩子過程中,父母長輩總是把孩子捧在手心,好東西總是第一個想到給孩子。長此以往,孩子會覺得他才是家裡最重要的人,也沒有學會應該先尊重老人。
有一首偈頌:“人惡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天就是因果規律,只是我們往往看到眼前。孔子在《易傳》中有言:“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只有種善因,才能得善果。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發心很重要。梁武帝曾大修寺廟,供奉諸佛,結果反而大病一場。原來,梁武帝初衷並非為了弘揚佛法,而是為給自己增添福報,且大肆興建寺廟勞民傷財,終成惡因。
“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因果不會辜負人;它遲早會還給你一個果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