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德華,貧窮的童年生活造就的影帝

劉德華堪稱娛樂圈的楷模,資質並非上乘的他硬是憑藉勤奮成為不老的天王,這大概與劉德華從小的家境有關。一九六一年九月二十七日,香港新界大埔泰亨村傳出了一聲響亮的啼哭,劉家的第四個孩子出生了,他就是日後叱吒亞洲影、視、歌壇的巨星——劉德華。他出生在二個近乎貧窮的家庭、但這個家很溫暖,這種溫暖一直伴隨著他走完自己的童年、少年。青春,在二十歲以前,劉德華完全屬於這個家庭的,也屬於這塊隅鄰於市區的村莊。 劉德華是他讀小學時取的名字,他的原名叫劉福榮,依其宗族輩份而取的,家裡的人都叫他「榮仔」,改名後,家裡人和村裡鄰居、夥伴都喚他「華仔」。那時的人們始料不及的是,「華仔」這個名字將有一天會響遍香港,紅透亞洲,甚至對世界娛樂界來說也是一個份量不輕的名字。

劉德華從小家境貧寒,小時候4-5點鐘就要起來幫父母賣炒麵,放學回家後再幫父母做到晚上10點鐘才開始做作業,小小年紀一天就只能大概休息5個小時。大概五六歲時,他父親決定離開鄉下有房有地的生活,進入城市,一家人進城後,開了家雜貨店。早上賣豆漿、油條,中午賣咖啡什麼的。而他就負責用粉筆在黑板上寫菜名,他的毛筆字寫得好也是這樣練出來的。他還表示每天還要負責洗三四百隻碗,「新家離堅城片場很近,那裡每天都聚集許多的演員拍戲,常常會有一些演員跑到他們的冰室喝茶聊天,甚至是喝粥吃粉, 百無聊賴的時候,劉德華就喜歡扎在他們中間,聽他們談一些逸聞趣事。這些明星工作忙的時候,也會打到劉家叫外賣。每當這時,劉德華便自告奮勇,因為送外賣可以讓他走進片場,接近明星。運氣好的時候,還可以在一旁看他們拍戲。這段經歷不僅鍛鍊了劉德華吃苦耐勞的精神,而且使得劉德華很小的時候,就已經熟悉了拍戲的路數。

1981年,他加入無線電視的藝員訓練班,開啟了自己的演藝之路,演了許多膾炙人口的電視機劇。1980年代中期,劉德華由電視轉入電影。到現在20多年過去,他也由一個演員成為了一個製作人。我們看到,他的確是這個行業的有心人。每次我們評金像獎,即使他知道自己可能拿不到,也一定來捧場。到了《暗戰》,他終於拿到了,這是這麼多年的累積分,評獎的時候,很多人都感慨,「華仔啊!」那是人心所歸,天時地利人和都有了。雖然劉德華拿影帝之路比較艱辛,39歲才拿到影帝,期間陪跑多次,但華仔勤奮努力終於守得雲開見月明。影帝就是對他最大的褒獎,和對其多年來對演技打磨的肯定。可以說貧窮的童年經歷鍛鍊了劉德華,成為了我們那個勤奮的華仔,屹立演藝圈三十年的巨星偶像。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