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打戰「死亡率百分百」,站第一排的士兵不會臨陣脫逃,竟是因這種「超瞎原因」!

古代打仗,是以消滅對方兵力為勝,不像現代,可能就死兩三個人,但是已經把你的軍事通訓系統控製住了就算贏了。

(SOURCE: TOUTIAO)

刀光劍影,兩軍對沖,第一排人估計是死定了,。尤其你是第一排,面對衝來的馬其頓方陣或者槍騎兵,那麼基本上會被捅成馬蜂窩。

(SOURCE: TOUTIAO)

那麼為什麼沒人逃跑呢?

(SOURCE: TOUTIAO)

事實上在古代歐洲,第一排軍官或貴族較多,旗手號手也常在這裡,本來就是重點地段。靠前軍官比例即使近代都是重要參數,除了前排,有時還有突前指揮,位置比第一線更靠前的,騎兵軍官就有這種。

(SOURCE: TOUTIAO)

像中國古代有聞鼓不進者斬等軍令,後面還有督戰隊。現在比較出名的是二戰時蘇聯的督戰隊。

當然,戰事瞬息萬變,不是說說你想跑就能跑掉的。

(SOURCE: TOUTIAO)

更何況還有很多其他因素秦國的軍功製度,還有信仰,士氣和榮譽等很多方面促使你向前衝,打敗所有的敵人,至死方休。

古代打仗,為何不能繞開城池,而非要一個個的攻破?真的傻嗎?

原創  道史  2017-11-19 12:02:29

(SOURCE: TOUTIAO)

古代經歷了有很多的戰爭,但由於沒有如今的科技發達,打起仗來都是真刀真槍,近身距離的直接開幹。因此打仗帶來的傷亡十分巨大,尤其是面對一些難攻城池,非但沒有攻下來,反倒損兵折將。在這裡有人就會問了,明知道難以攻克下,為何還有傻傻的強攻,就不會選一條路繞過去,也不至於傷亡慘重啊?難道古人就這麼蠢?其實不然,打起仗來遠非這麼簡單!

戰爭是動物界普遍的行為,在人類社會,戰爭則與政治緊密關聯,是多個組織和組織之間的有組織性的武裝衝突。克勞塞維茨認為「戰爭是政治的延續」。以武力為手段,目的是迫使一方服從另一方的意志(通常是政治意圖),通過多次大規模對決使敵人失去抵抗的力量,這樣的行為就是戰爭[1]。兵法是在戰爭中作戰的方式,沒有戰爭的情形稱為和平。一些學者不認同戰爭一定和政治有關,有些戰爭出現時間比政治、國家還要早。所以約翰·基根認為克勞塞維茨的定義有局限性,只適用於文明社會,他給出的定義是:「戰爭一向是文化的表現,往往是文化形態的一個決定因素,在某些社會是文化本身」。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