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學後別催孩子做作業,家長這樣安排,孩子成績暴增!
不寫作業時母慈子孝,一寫作業就雞飛狗跳。烏嗷喊叫、連罵帶教,讓路人恥笑,鄰居不能睡覺!這句話雖然誇張,卻真實貼切的描繪了當下陪寫作業的場景。
曾經一位媽媽跟我說,“陪孩子寫作業,就像打游擊戰,我心累”。我想,孩子不愛寫作業,怎麼催都無濟於事。這不是作業的問題,不是效率的問題,而是方法的問題。
01
父母的問話,
決定孩子接下來的學習狀態
傍晚孩子放學回家,剛喝了一杯水,家長就急著問他,“你作業寫完沒?”“還差一點”,孩子不急不緩的說道。緊接著聽到媽媽的咆哮,“沒寫完還不趕緊去寫!”
孩子往往嘴裡會“哦”一聲,但是心理卻想著怎麼偷懶,寫完作業去哪玩......孩子學習心不在焉,不能集中註意力,是做錯題、漏題、速度慢的原因。
家長問話的內容將決定孩子接下來的情緒和心態,會把孩子向正面或反面的方向引導。無形之中會產生許多對抗情緒,你越催促,他們動作越來越慢。
之前筍乾老師聽到一個故事,裡面提到一位媽媽從來沒有輔導兒子做功課,就是每天跟孩子閒聊10分鐘,如學校發生了什麼好事?你今天有什麼好表現?有什麼好收穫要跟我分享?
看似簡單的問題背後其實蘊含著豐富的含義,一方面是先和孩子交流,可以及時解決孩子在學校裡由於面對各種適應和學習壓力而產生的情緒問題。另一方面是關注孩子好的一面,以此激勵孩子,增強他的自信心。
02
先玩?先吃飯?先寫作業?
家長究竟該如何安排?
由於白天學習已經消耗了孩子絕大多數的能量,所以很多孩子一進家門就喊肚子餓。這將關係到孩子的學習效率,甚至會影響他們學習的積極性。
如果先寫作業,怕孩子嗅到飯香,食慾上來了就很難再專心寫作業了。如果作業在晚飯後進行,又怕降低進度。因為人在飽餐或飢餓狀態下,行動都會變得遲緩,什麼事也不想幹。
其實,放學後60分鐘內孩子仍然處於學習狀態中,老師所教的內容大致還記得,孩子寫作業在晚飯前進行是最好的。建議在此之前,家長先讓孩子吃點水果補充能量後,再去寫作業。
學習時間以30-45分鐘/次為單位,提供孩子5分鐘休息時間,所謂勞逸結合就是這個道理。在家庭作業裡,分散學習比連續學習更能使人專心投入,學習起來事半功倍。
最後,家長所要做的就是抓緊時間做飯。等到開飯時,興許孩子的作業也完成了三分之一。不過家長需要注意,餐前的作業最好是孩子能獨立完成、簡單易懂的題目。
英語、語文、歷史、數學、化學..... .從文到理依次為寫作業流程,將抄寫、默寫等機械性工作做完,把題目最難、花費時間最多的科目放到最後,也是一種提高學習效率的方法。
03
孩子學習時,方法和氛圍很重要
孩子寫作業慢,總是東看西看,容易分心,多數情況下是受到外界刺激所干擾引起的。無獨有偶,無非是父母在旁邊玩手機,看電視聲音開得很大,監督時不停嘮叨等等。
從家庭教育方面來講,孩子經常看見自己爸媽在娛樂,反而要求自己苦悶的學習,他能服氣嗎?你都沒有給孩子做個學習的榜樣,孩子又怎麼會聽話?
都說父母是孩子的榜樣,就應該在孩子心中樹立起積極向上的形象。這不由讓我想起那位將兒女送進清華、北大的農民父親,故事中他說過:
每天孩子回家後,他都會讓孩子把學校老師講的內容跟自己講一遍。他自己也跟著在旁邊讀讀孩子的課本,弄不懂的地方就問孩子,如果孩子也弄不懂,就讓孩子第二天去問老師。
讓孩子當老師,的確是一種將學過的知識學以致用的好方法。而且,向孩子問問題,既能滿足孩子的成就感,還能幫助孩子查漏補缺,發現學習盲區。
除此之外,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不僅是外部的安靜氛圍,也包括孩子的內心足夠平靜,玩的時候放得開,靜的時候收得住。值得注意的是:
首先,家長應該提供給孩子簡潔、整齊的學習環境。尤其是書桌,布恩那個堆放玩具、用不到的學習工具、數碼電子產品等分散孩子注意力的東西。
其次,請內心想娛樂、情緒較急躁、以及中學生的家長回自己的臥室幹自己的事情;小學家長留下跟孩子一起探討,及時解決問題,要求語言簡短點明扼要,拒絕嘮叨。
等到孩子完成作業後,先讓孩子檢查第一次,第二次由家長複查作業,以免孩子形成依賴心理,每次都要家長幫忙。最後,家長一定要讓孩子趁機複習和預習功課。
無論孩子學習好與差,家長都不要過多追責,尤其是家庭作業環節。孩子學習好要繼續保持,學習差就尋找方法逐漸進步。管理好放學後的3個小時,就是學習成長的最大捷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