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看完2000部日本動畫,會發生什麼改變?
如果一個動漫迷用盡所有可能利用的時間,大家覺得,能看得完這世上的所有動畫嗎?
在「Bangumi番組計劃」這個網站上,光是統計到的TV動畫就有2200多部,再加上OVA、劇場版以及其他動畫,總共有多大4400多部。
還有些作品,像是JOJO的老劇場版,它連光碟都沒出過,資源極為稀有,一般人根本無從去找。
而且,這背後還有大量未被統計的作品,如果真要探討日本動畫的總量,那麼絕對遠超這個數值。
由此可見,開頭的問題幾乎是難上加難。
不同追番量區間的觀眾,他們的特點如下:
20部以下——
只看火影海賊柯南等等國民級動畫,不看、也沒興趣追其他任何的非熱門作品。動畫對於他們來說只是一種消遣手段,跟其他影視作品沒有區別。
對於動畫的常識,知之甚少。
100部左右——
剛入宅不久的萌新,或者是「速食型動畫消費者」。如果無人引導的話,追的大概都是每季最熱門的幾部。
然而,熱門不等於優質,很多人看過幾部熱門番之後,就產生了自己已是「動畫愛好者」的錯覺了,年輕人居多。心智不成熟的,還會在各種場合叫囂。
這一類最關心的是劇情與人物塑造,對畫面要求比較高。
以上兩類的體驗大概就是開心最重要,發表的言論也以劇情和設定本身為主。
300部以上——
接觸過足夠的優秀作品,說話也就知道分寸了,對作品的定位也更準確。到了這個階段,對動畫所帶來的改變,會開始變得比較明顯:
-
聽懂一些日常用語,並用日語進行表達。也能通過聲音分辨聲優。
-
能獨立進行劇情分析,完成相對準確的劇情預測。
-
能夠聽懂大多數動畫的話題,並發表相對正確的言論。
-
有自己喜歡的監督/編劇/配樂/原畫,並會針對性的去尋找相關作品。
600部以上——
追番量常態分佈曲線的峰值,入宅4到5年的愛好者,基本上能達到此追番量。處在這個階段的觀眾,好片和爛片都見過不少。
而且,這是尚能體會出自己跟別人的差距在哪的階段。
-
能透過劇情,讀出作品的內涵。
-
對動畫製作公司有所了解,能說出大多數動畫公司,或者是動畫人的代表作品及其風格。
-
簡單對話的番劇已經不需要字幕翻譯。
-
開始涉足自己感興趣的領域。比如鑽研作畫,分析分鏡,預測銷量等等。
-
不再只關注故事,會對故事結構、敘事手法等等有一定的要求。
拿我自己而言,比如看《可可夜總會》,開場的半小時左右,我會先去預測後續劇情的發展,故事的轉折點,情感的高潮處等等,一路往下觀看。
另外很容易發現台詞或者場景安排中刻意為之的地方,比如在結局之前的所有對話,都未提及重要成員的名字;埃克托和伊梅爾達在結局之前,也未曾有過直接接觸;再比如「歌神」會認錯外孫,也是對他本性的暗示。
有思路、有針對性的去觀影,體驗是完全不一樣的,我想在閱覽量達到600至800部的人們眼中,類似這樣的劇情,是可以一眼望穿的。
1000部以上——
到這個程度,可以稱之為「達人」。這個區間的愛好者,不滿足於動畫本身,不以娛樂為唯一目的,而是考慮動畫的專業性。
-
漫評出口成章,言之有物。
-
對於動畫的知識儲備相當豐富。對幾乎所有動畫人的風格特點如數家珍。
-
主動去查閱、學習現實中的名著、文獻、論文等。並以其構成動畫分析的理論依據。所以很多ACG的達人,現實的知識儲備量也相當豐富。(能靜下心看1000部動畫的人,讀書量與常人相比只多不少。)
-
能夠獨立創作出較精彩的原創故事。
這裡再舉個例子:
你看到《Princess Principal》,會自然地去聯想大河內之前的作品。在大河內參與的作品中,
有哪些像公主與安潔一樣,外表相同又相互扶持的人物呢?百部區間的觀眾大概都會想到這個:
而千部的觀眾,除了會想到前者,還會想到這個:
這就是閱覽量的差別,因為如果不喜歡看機戰類,是不會涉獵後者的。而達到千部的觀片量,興趣已經不是唯一的主導因素了。
2000~3000部——
身邊這樣的人還是少數,就以我最崇拜的某位大神為例子吧。我對他的印象是:
-
人形辨圖工具。隨意的作品截圖,可以立刻辨認出處。
-
人形維基百科。畫師的履歷,風格,作品,全都在腦子裡,暗中觀察都能學到一大堆。
-
作為壁吧的影片文案之一,文筆和內容都有目共睹。
-
觀點鞭辟入裡,各種論壇、網站能打遍天下無敵手。
總結:
如果說你是一個娛樂主義的速食型愛好者,那就沒必要在意自己的追番量了,開心就好。
而若你真的對動畫感興趣,個人覺得看動畫更重要的是要動腦子,認真觀察分析總結,看完一百部佳作,你的收穫會很多。
而且不只動畫,其實做任何事都是如此。
*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