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看完2000部日本動漫,會發生什麼事?

bangumi上統計到的TV動畫就有2200多部,再加上OVA、劇場版以及其他動畫,總共有多大4400多部。關鍵是,還有大量的未被統計到的作品,日本動畫的總量也是遠超這個值的。還有些動畫,例如JOJO的老劇場版,連光碟都沒出過,資源極為稀有,一般人根本無從去找。所以看完是幾乎不可能實現的

當你看完2000部日本動漫,會發生什麼?

不同追番量區間的觀眾的特點:

當你看完2000部日本動漫,會發生什麼?

20部以下——

只看火影海賊柯南等等國民級動畫,不看、也沒興趣看其他任何的非熱門作品。動畫對於他們來說只是一種消遣手段,跟其他影視作品沒有區別。對於動畫的常識知之甚少。

100部左右——

剛入宅不久的萌新,或者是“快餐型動畫消費者”。如果無人引導的話,追的大概都是每個季度最熱門的幾部。

然而,熱門不等於優質,很多人看過幾部熱門番之後就產生了自己已經是“動畫愛好者”的錯覺了,年輕人居多,心智不成熟的還會在各種場合叫囂,往往被稱為中二。這一類最關心的是劇情與人物塑造,對畫面要求比較高。

以上兩類的體驗大概就是開心,發表的言論也基本是以劇情和設定本身為主

300部以上——

接觸過足夠的優秀作品,說話也就有分寸了,對作品的定位更準確。到了這個階段,對動畫帶來的改變體驗的才會開始變得比較明顯:

  • 聽懂一些日常用語,並用日語進行表達。也能通過聲音分辨聲優。

  • 能獨立進行劇情分析,完成相對準確的劇情預測。

  • 能夠聽懂大多數動畫的話題,並發表相對正確的言論。

  • 有自己喜歡的監督/編劇/配樂/原畫,並且有針對性的去尋找相關作品。

當你看完2000部日本動漫,會發生什麼?

600部以上——

600部是我所在的圈子中,追番量正態分佈曲線的峰值。入宅4到5年的愛好者,基本能達到這個追番數量。處在這個階段的觀眾,好片和爛片都見過不少。同時,這也剛剛能夠體會出自己跟別人的差距在哪的階段。

  • 能透過劇情,讀出作品的內涵。

  • 對動畫製作公司有所了解,能說出大多數動畫公司或者是動畫人的代表作品及其風格。

  • 簡單對話的番劇可以脫離字幕。

  • 開始涉足自己感興趣的領域。比如鑽研作畫,分析分鏡,預測銷量等等。

  • 不再只關注故事,會對故事結構、敘事手法等等有一定的要求。

1000部以上——

當你看完2000部日本動漫,會發生什麼?

到這個程度,是配得上被人叫一句“大佬”的。這個區間的愛好者,開始不滿足於動畫本身,不以娛樂為唯一目的,而是會更多的考慮動畫的專業性。

  • 漫評出口成章,乾貨充足。

  • 對於動畫的知識儲備相當豐富。對幾乎所有動畫人的風格特點如數家珍。

  • 主動去查閱、學習現實中的名著、文獻、論文等。並構成動畫分析的理論依據。所以很多ACG的大佬,現實的知識儲備也相當豐富。(能靜下心看1000部動畫的人,讀書量與常人相比只多不少。)

  • 能夠獨立創作出比較精彩的原創故事。

這裡再舉個例子:

你看到《prpr》,就會很自然的去聯想大河內之前的作品。在大河內參與的作品中,有哪些像公主與安潔一樣,外表相同又相互扶持的人物呢?

百部區間的觀眾大概都會想到這個:

當你看完2000部日本動漫,會發生什麼?

而千部的觀眾,除了會想到前者,還會想到這個:

當你看完2000部日本動漫,會發生什麼?

這就是觀片量的差別,因為如果不喜歡看機戰類,是不會涉獵後者的。而達到千部的觀片量,興趣已經不是唯一的主導因素了。

2000~3000部——

當你看完2000部日本動漫,會發生什麼?

身邊這樣的人還是少數,就以我最崇拜的某位大佬為例子吧。我對他的印像是

  • 識圖工具。隨意截圖,可以立刻辨認出處。

  • 人形維基百科。畫師的履歷,風格,作品,全都在腦子中,暗中觀察都能學到一大堆。

  • 作為文案之一,文筆和內容都有目共睹。

  • 觀點鞭辟入裡,各種論壇、社區發打遍天下無敵手。

總結:

如果說你是一個娛樂主義的快餐型愛好者。那就沒必要在意自己的追番量了,開心就好。

如果說你是真的對動畫感興趣,我覺得看動畫更重要的是動腦子,認真觀察分析總結,看完一百部佳作,你會收穫很多。做任何事都是如此。

*

以上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