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殺時,中國人為什麼不反抗?

南京大屠殺時,中國人為什麼不反抗?

南京大屠殺時,中國人為什麼不反抗?

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國殤日。

超過30萬中國人在1937年12月13日慘遭蹂躪屠殺。

關於那段黑暗的、慘絕人寰的、駭人聽聞的、令人髮指的、人神共憤的、罄竹難書的歷史,我們已經聽到瞭太多。

▌油畫《南京大屠殺》

我也聽到過很多人在問同一個問題,當時日軍進城總共也就6萬多人,為何有超過30萬中國人被屠殺?難道不會反抗嗎?

1.

是因為日軍的強大和中國人的奴性嗎?

①日軍強大嗎?

需要承認,當時的日軍的確是比國軍要強大好多個數量級。不論是組織程度、單兵素質、武器裝備,全部碾壓國軍。

然而當時的南京保衛戰時期,國軍可能想不到日軍也基本上組織度和士氣都已經下滑的很厲害,而不是當時淞滬會戰的樣子瞭。只不過國軍先垮瞭。

日軍的確強大,但遠不是武裝到牙齒,遠不是打不死的小強,遠不是無法戰勝的。

②中國人的奴性在作怪嗎?

是因為中國人的奴性嗎?

很多人願意歸結到中國人的奴性上面。中國人下跪瞭2000多年,習慣瞭被統治,被奴役的生活,對於日軍,中國人會認為這只不過是搜刮民脂民膏的軍閥而已,錢財被拿去,好歹留條命就行。

然而事實上他們面對的卻是慘無人道的日軍。

但是要看到沒有用20年,同樣的中國人卻和暴揍瞭日軍的美軍在戰場上死磕。難道2000年的奴性用瞭不到20年就蕩然無存瞭?是不是不符合邏輯?

2.

那是因為什麼沒有反抗?

首先必須要說明一點,當時並非完全沒有反抗,是有反抗的,只不過反抗的力量微弱,最後基本上無一倖免。

①僥倖心理是沒有反抗的開始

人都有僥倖心理,無法迴避。

可以知道,在上個世紀前半葉中國發生的戰爭是非常多的,不過大多數都是內部的軍閥混戰,軍閥混戰民不聊生。但是在江南一帶,並沒有出現大規模的屠殺,相對富庶的環境,即使是軍閥戰爭,這裡更多是為瞭錢。

所以,當時就會有這種僥倖心理存在,即日本人不過也是要錢。

其次,當真的被有組織的帶走的時候,也許當時的百姓並不知道會發生什麼,可是在日軍進城出現瞭殺人現象後,也許百姓會認為,此時的逃跑被抓住必死,反抗也一定會死,如果被帶走,說不定就是苦役,能留下一條命。直到被拉到屠殺地點後,當機槍響起當刺刀衝過來的時候,當地的百姓很多是想不到的。

最後,僥倖心理帶來的個人極度理性,最終變成瞭集體的慘劇。

僥倖使得人們認為,聽話就會沒事,因為有人反抗的話,第一個衝出去的必然是先烈,而後面的則是先驅。後面的能留一條命,但是第一個肯定是躺下瞭。

也許這種等待是一種求生的本能,無人反抗的等待最後亮起來的不是反抗的光輝,而是日軍機槍的火舌。

②喪失組織是無法反抗的原因

單純說僥倖心理,是站不住腳的,最核心的是因為已經沒有組織瞭。個人英雄主義也許會隨著小說和電影的演繹被神化,然而,真正強大的力量其實是組織。

反抗的基本組成單元是組織,而不是個人。一個人再強大,也絕對無法力挽狂瀾,但是一個組織是可能翻天的。

前面有人說是因為中國人的奴性導致瞭反抗的不存在。

那麼菲律賓的巴丹死亡行軍呢?美軍當時的強大恐怕無人否認,然而面對比自己矮一頭的日本人,他們表現出來的是舉手投降。

那麼二戰時期蘇德戰場中的基輔會戰呢?沒人否認俄國是“戰鬥民族”吧?這個出生在寒冷地區的民族不論今天如何戲謔他們是“戰鬥民族”,但是他們的韌性是無法否認的,然而基輔會戰中16萬人傷亡,45萬人被俘。整個西南方面軍全部被德軍幹掉,這麼多的俘虜為什麼最後都去瞭戰俘營而不是反抗?

我們都會在各種歷史乃至於電影電視劇裡面對日軍的武士道精神有所耳聞,那是失敗後的自裁,寧可自殺也不當俘虜的榮譽感。但是就真的沒有被俘的日軍麼?

初期被俘的日軍的確是不多,但是後期被蘇聯紅軍俘虜的日軍也是幾萬人幾萬人地往西伯利亞戰俘營運輸。當時的蘇聯紅軍也是個位數的士兵押解著幾十個乃至於幾百個日軍,路上的打罵和槍殺也是時有發生。

甚至,有個為瞭表現俄國人的“虎”的段子:

某地的戰俘營只能放下200人,但是押解瞭400個日軍戰俘,怎麼辦,他們也不願意再去把這200個人押解過去瞭,於是“戰鬥民族”俄國人選擇瞭就地槍殺,直接把多出來的戰俘突突瞭。

那麼當時的南京城內呢?南京城裡面的士兵警察放下瞭槍,最高指揮官唐生智直接跑瞭,能跑的人都跑瞭,甚至有的將領化妝跑瞭。

將領都不在瞭,放下武器的士兵全部被抓瞭起來,雖說這些人“拿起槍就是兵”,但是“兵”的前提並不是武器,而是組織。

失去瞭組織的領導,統一的規劃,不論是美國人、俄國人、日本人還是中國人,都會使得反抗失去瞭實質性的意義。

組織的意義巨大嗎?十分巨大。

試想一下:

– 當時井岡山的共產黨軍隊只有多少人?也就是700多人。

– 長征後多少人?也就是3萬多人。

– 解放戰爭的共產黨軍隊多少人?130萬人。

而這個軍隊面對的卻一直都是數倍於自己的軍隊,一直面對的都是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對手,但為何能夠出現如此的戰績?——正是因為組織的原因,才出現瞭1+12的效果。

數量的多少是組織力量的標準之一,但組織是靈魂,失去瞭組織,那麼再多的人甚至都不如羊群,而是一垛垛的木頭一樣聽話。

並不是人多就是軍隊,並不是水泥、磚頭就是房子。

一個組織裡面的每一個責任落實到每一個人身上的時候,那麼這個組織就是積極的,反之,群體完成一個任務但是沒有領導,沒有責任落實,那麼就是人人都可以逃脫。

在南京城內,群龍無首,誰也不知道誰是什麼身份,沒有瞭領導,沒有瞭組織,抗爭就會顯得非常無力瞭…

③勇氣無存是無法反抗的基礎

勇氣重要嗎?太重要瞭。

《六韜》裡面有這麼一句話:“凡攻城圍邑:城之氣色如死灰,城可屠。”

當年張騫出使西域,最開始的目的並不是為瞭去通商,而是為瞭聯絡被匈奴欺壓的大月氏,然而當時的大月氏已經被匈奴的進攻嚇破瞭膽,拒絕瞭西漢的要求。

同樣的,當時的南京城裡面籠罩的就是這麼一種絕望的感覺,群體性的恐懼感會猶如瘟疫一樣擴散,而且速度極快,這種恐懼把人的勇氣全部壓制住瞭,求生、苟且求生成為瞭唯一的目的。

被嚇破瞭膽的軍隊是毫無戰鬥力可言的,而對於群眾,嚇破瞭膽的群眾更是不論人數多少,都只敢把雙手舉向天空,哪怕對面僅僅只有兩個日本人…

培根說:“Nothingis fear but fear.”(除瞭恐懼本身之外,沒有什麼值得恐懼的。)

然而,當恐懼全面壓制住自己的時候,當恐懼瘋狂擴散的時候,那種感覺是致命的…

3.

賬還沒清

因此,沒有必要把這個歸結為民族性問題。這是一個人性問題,是一個共性的問題,是一個客觀的問題。

南京大屠殺的賬,還遠遠沒有清。歷史可以寬容,但不容忘卻。

日本政府對於南京大屠殺的矢口否認,日本APA酒店對於其罪行的否認,都是他們延續到今日的罪行。

然而歷史並不會因為矢口否認而不存在,仇恨也不會因為矢口否認而消失。這筆賬我們會記得,我們不願意播撒仇恨,我們不願意戰爭,但是我們需要正義,我們需要一個道歉,我們需要說法。

如果不會主動道歉,也許仇恨會因為日本人的不道歉而延續,甚至是我們不需要道歉而再去給你們製造一個血仇。

中國人民的寬容是留給值得寬容的人的。

不論國民黨粉如何說,放棄南京命令是國軍下達的,而今天給那些冤魂伸張正義,討要說法的是共產黨,而不是龜縮在臺灣地區的國民黨。日常黑國民黨,對不起,國民黨太窩囊瞭。

泱泱華夏,赫赫文明。仁風遠播,大化周行。

洎及近代,積弱積貧。九原板蕩,百載陸沉。

侵華日寇,毀吾南京。劫掠黎庶,屠戮蒼生。

卅萬亡靈,飲恨江城。日月慘淡,寰宇震驚。

獸行暴虐,曠世未聞。同胞何辜,國難正殷。

哀兵奮起,金戈鼉鼓。兄弟同心,共禦外侮。

捐軀灑血,浩氣幹雲。盡掃狼煙,重振幹坤。

乙酉既捷,家國維新。昭昭前事,惕惕後人。

國行公祭,法立典章。鑄茲寶鼎,祀我國殤。

永矢弗諼,祈願和平。中華圓夢,民族復興。

參考來源

趕快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看看吧!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