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奉子成婚」的豐功偉績

文/酒井順子、陳光棻

大和撫子的招牌、日本女子足球界的傳奇人物澤穗希結婚了。我看到這則新聞時,想起的是一九六四年東京奧運時,把黃金時期都獻給排球的東洋魔女。據說她們在成功取得金牌後,魔鬼教練大松和當時的首相池田,還替她們找了結婚對象。大概是覺得她們為國家而戰,這點小事國家當然也得幫忙。

但現今這個時代,結婚是自己的責任。無論大和撫子們多麼有貢獻,國家和教練都不會在結婚一事上幫忙了。在日本,大家本來就對看起來很厲害的女性敬而遠之,何況像澤選手一樣,具備出色統御力與高知名度的人,要找到結婚對象更是難上加難,一想到這一點,對澤選手就更感到尊敬。

先撇開這不談,我看到某一則「澤選手結婚」的報導中,有一句話令我很介意。這篇報導的最後竟然寫到,「又,澤選手目前沒有懷孕」。像澤選手這種偉人結婚,還去調查她是不是先上車後補票,這心態未免也太下流了吧!我不禁義憤填膺、眉頭深鎖。

不光是澤選手,不知到底從什麼時候開始,只要女性名人結婚,媒體都一定會報導她有沒有懷孕,我想是因為奉子成婚已經成為主流的緣故。

就和澤選手同一時期,某位男諧星也和圈外女友結婚了,但媒體卻沒有報導這位圈外女性是否有孕在身。是因為她不是名人,所以不必報導她是不是奉子成婚?還是因為女性名人結婚時有沒有懷孕是大問題,但男性名人結婚時,有沒有讓對方懷孕則不重要?

我想,正確答案恐怕是後者。就是因為社會上隱約瀰漫著一股「懷孕是女人的事」的氣氛,所以女性名人宣布結婚時,都會被質問「懷孕了嗎?」

這也不光是媒體的錯。如果媒體代表的是世間的好奇心,那我們對於奉子成婚女性想要傳達的言外之意不外乎是,「啊!結婚前就『做了』對吧!還是在沒有避孕的狀態下『做了』呢…」

現在已經沒有人在婚前「不做」的,社會氣氛也不再指責先有後婚,既然如此,就沒有必要在結婚時問是不是懷孕了。所以這份好奇心,顯然就是多管閒事、探人隱私,而且隱含著一種心情:「男生『想做』是天性,但是否接受就是女生的責任,就算要接受,只要稍微注意一下也能避免懷孕啊…」

現在,若還是用嚴苛的眼光對待先有後婚的話,應該都沒人結婚了吧!對於先上車後補票,社會上已可以寬容看待,認為只是剛好在結婚前懷了孩子。而且因為「先上車後補票」這說法給人的感覺不好,所以還出現了「可喜可賀婚」、「天賜貴子婚」等說法。

所以,女性名人結婚時,真的需要報導她們是否懷孕了嗎?我怒氣沖沖地和朋友談到這件事。沒想到朋友說:「那一句『目前沒有懷孕』,不是包含了稱讚的意思在內嗎?」

我問為什麼,朋友說,在這個結婚困難的時代,沒懷孕還能進展到結婚這一步,對女性而言可是比登天還難的事。「不奉子成婚」的女性,在完全不運用懷孕這個武器的前提下,只靠身為女人的實力就讓對方下定決心結婚,簡直可以當作神來崇拜了。像澤選手一樣的女性還能「不奉子成婚」,更是非比尋常的偉大功績…。

我這才恍然大悟,點頭如搗蒜。原來今時今日不奉子成婚的男女,都是值得大力稱讚的,因為女方「明明沒有懷孕,還能讓男方下定決心結婚」,男方則是「明明沒有讓對方懷孕,仍然下定決心結婚」。

真要按照這個邏輯,世間對奉子成婚的男女,也是很讚揚的。因為「就算懷孕了,也可以墮胎,但他們留下孩子,還結婚了,真是了不起!很有責任感!」所以無論是「○○小姐懷孕三個月,預產期為明年○月」,還是「○○小姐沒有懷孕」的報導,都是在讚揚結婚的人。在結婚比登天還要難的年代,有沒有懷孕的問題,或許不全然來自探人隱私的好奇心。

話雖如此,非得搞清楚是不是先上車後補票這個心態的背後,隱含的並不只有稱讚而已。「先結婚再生小孩」這個根深蒂固的觀念,還是確實存在的。正因為「在沒有懷孕的狀態下結婚」「婚後性行為懷孕」,這樣的正確路線依舊存在,所以大家才沒辦法不去檢驗新人是不是脫離了正軌。

而且,「先結婚再生小孩」的觀念,正是日本少子化的一大原因。因為很多人想結婚卻沒法結,更別指望能懷孕生產了。就算單身時懷孕,但遇到對方拒絕結婚,真的有勇氣不顧一切生下孩子的人,畢竟還是少數。

單親媽媽如今一點也不稀奇,但絕大多數是因為和丈夫離婚,或是丈夫過世,所以一個人養大小孩。從生產時就一個人,也就是所謂的未婚媽媽,仍是極少數。

過去,日本知名女演員加賀真理子未婚生子(小孩出生不久就死亡),曾經轟動一時,此後我就再也沒有聽過一線女演員或偶像,以未婚媽媽的姿態光明正大生產的案例了。每天在部落格裡開心分享育兒經的藝人,要不就是結婚了,要不就是離婚了。

在我身邊的一般女性,未婚生子的頂多一、兩個,是極為罕見的案例。若非意志堅強、經濟獨立、不在乎周遭的閒言閒語,也不輕易透露父親名字…… 一般是無法當未婚媽媽的。

同居伴侶生下孩子的狀況,或許更少。在法國,同居男女生下孩子的比例佔了半數以上,所以現在事實婚(更早以前稱為「內緣」)在日本也稱為「法國婚」。在我認識的人當中,法國婚狀態的人很多,但生孩子的人卻是零。因為法律制度不完善的緣故,日本社會普遍還是認為,未婚懷孕生下的小孩很可憐。

日本的出生人數,自第二次嬰兒潮之後就不斷下降,人工流產的件數也減少。一九八九年,一年的人工流產件數超過四十六萬件,現在則在二十萬件以下,減少率甚至比出生數還高,可說是銳減。

雖然可以解讀成是避孕知識普及,但我認為性行為總次數減少也是原因之一。因衝動性行為導致未預期懷孕的人減少了,人們似乎變得只有為了懷孕才乖乖做愛。

不過,人工流產的件數還是相當龐大。在為少子化所苦的日本,這不免讓人覺得好可惜,其實有些也許能生下來啊!只要社會不認為非得已婚者才能懷孕生子,或許就有更多小生命能來到這世界。

由此可知,在現代日本懷孕、生產真的是難上加難。一心成為全職家庭主婦的夢想,如今儼然是個危險的賭注,所以女性自己找工作,努力工作。但一旦這個態度不小心超越了男性,就會變得不容易結婚。就算有「既然如此,那至少生個孩子」的覺悟,想找個對象懷孕,對方也可能害怕女方要求他負責而退卻,所以根本難以找到精子提供者。想要買精子來懷孕,目前法律上又不允許。一路奮鬥的結果,就算能結婚,也已經步入不容易懷孕的年齡,最終只好接受沒有小孩的人生…。

現今社會,女性只要努力,基本上什麼都能到手。但「想要小孩」這件事和唸書、運動或工作不一樣,不是努力就能輕易看見成果。生產前會遇到「結婚」的關卡阻擋在前,想要過關還得取得男性的同意。為了結婚必須付出無比的努力,而且這種努力又和熬夜唸書、揮棒千次等,只要自己吃得了苦總會有成果的那些方法,全然不同。多的是在結婚關卡前就已經精疲力竭,而放棄了小孩的人。

雖然想結婚的人結就好,但若不讓這個社會接受不想結婚的人也能生小孩,就不可能有很多人能有小孩。換言之,當媒體還在一一確認女性名人結婚時懷孕了沒,日本少子化問題就絕不會有解決的一天。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