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做螞蟻腿,不學麻雀嘴」,老祖宗留下的這些老話,句句精闢!
一說到「哲學」,人們都將其理解為不可親近的「高大上」,其實,生活中的哲學俯拾皆是,尤其是古人們由生活經驗總結出來的人生智慧,更是形象明了、易懂好記。在農村,這樣的智慧就表現在流傳久遠的諺語中。諺語是廣泛流傳於民間的言簡意賅的短語,多數反映了勞動人民的生活實踐經驗,在教育不發達的年代,這些人生智慧的結晶都是經過代代口頭相傳才被很好地保存下來的。「老人不講古,後生會失譜。」說的就是言傳身教的力量。今天咱們就來共同回味幾個常見的諺語吧。
一、冷莫靠燈,窮莫投親
按理說,中國是個人情味很濃的社會,人們以血緣為紐帶,將沾親帶故的一幫人緊緊地維繫在一起,成為一個個大小不同的「親情體」。人情的力量有時是很強大的,所以才會有「人情大於王法」、「人熟多吃四兩鹽」這類的俗語。但是,這種親情的維繫,也是需要條件的,那就是親戚間的生活境況大差不差才行,所以,古人在說親時,都會講究「門當戶對」原則。作為親戚,本應是甘苦如共的,但是,有些情況下,這樣的理想形態也會被現實擊碎。還是用句老話來說明吧,那就是「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一個自身生活困頓的人,往往是會被人忽視的,所以,在這種情況下,聰明的人就選擇沉默著隱退,不去給人添亂,不給自己添堵。
「冷莫靠燈,窮莫投親。」一燈如豆,哪能溫暖的你寒夜裡肌冷如冰的身軀,生活富裕的親戚,亦如這一豆微亮的燈火,也是滿足不了你太多期望,如此,還不如悄悄遠離,給自己一份窮人的自尊。「寧吃開眉粥,不吃皺眉飯」、「窮人不攀高親,落雨不爬高墩」,說的也是這個意思。
二、無錢休入眾,遭難莫尋親
「無錢休入眾,遭難莫尋親。」這句諺語的意思,跟上一條的內涵極其相似,講的都是人貴自知、自愛。有時,「有福同享,有難同當」只是一句口號而已。
都說「人微言輕」,無錢無勢時,就不要往聚光燈下湊,湊了也白湊,不僅不會引人同情,還會招來反感,像那些跑到國外去「蹭紅毯」的無聊明星一樣,露一次小臉,贏一世罵名,這才是賠本專賣,不劃算。
都說「患難見真情」,真正有心向你的親朋,在你難時,你就是不主動索要溫暖,他們也會主動「雪中送碳」的。這樣的結局才是皆大歡喜的。
三、天無一月雨,人無一世窮
人窮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志。古人早就說過:「窮莫失志,富莫癲狂。」對自己尊重的最好方式,就是靠自己的努力來改變現狀。陳勝吳廣早在2226前就高喊過:「王侯將相寧有種乎?」農村的俗語中也有稱「富不過三代,窮不過五服」的,墨子也說過「官無常貴,民無終賤」這樣充滿第一把手哲理的名言,它們都是在告訴人們一個哲理,那就是沒有永遠的富貴,也沒有永遠的窮困。不怕路長,只怕志短;不怕山高,就怕腳軟。只要努力了,成功一定不會遠離。
四、寧做螞蟻腿,不學麻雀嘴
立志不是在嘴上,而應付諸行動。「萬句言語吃不飽,一捧流水能解渴。」空談誤國,實幹興邦,麻雀嘰嘰喳喳有時是聒噪,「螞蟻搬家」永遠是王道。 生活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這樣一群人,說起來頭頭是道,燦爛無比,但做起來一塌糊塗,毫無績效。這就是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
愚公如果只說「我要移山,我要移山」,恐怕那座山到現在還堆著。這就是行動的力量。說和做是兩種不同的行為方式,說比做容易,看一篇文章比寫一篇文章容易;說,只會產生些「理論性」的力量,做,才會產生實際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