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和朋友去郊外玩看到山壁上「密密麻麻的小木箱」,正想靠過去看卻被一把拉住「想死嗎還不快走?」!

女子在湖北省神農架叢林中,發現了在海拔1000多米陡峭的懸崖上掛滿了無數的「懸棺」,看上去整個場景十分詭異,像是傳說中的「僰人懸棺」?僰人的葬式採用懸棺葬,即把棺木置於幾十米高的懸崖峭壁上。

出於好奇,女子繼續靠近一探究竟,突然聽到遠處「懸棺」處傳來嗡嗡嗡叫聲,跟蜜蜂聲音差不多,在這荒山野嶺中,為什麼會有這麼多蜜蜂在這裡呢?女子覺得很奇怪!

事後才得知,原來這些小型「懸棺」就是中華蜜蜂的家。隨著東北華北的中華蜜已經滅絕,神農架卻成了它們最後的避世桃源。養蜂人士冒著極大的生命危險,培育著稀少的中華蜜。

為了把木箱子放在這峭壁上,經常會出現各種意外,養蜂人士為了這些瀕危的中華蜂也是傷痕纍纍。為的就是盡量把它們棲息的地方融入到大自然中,盡量模仿它們的生存環境,讓更多的野生蜂過來生活,從而保證它們的繁殖數量,不讓它們從這世上消失。

2006年,中華蜜蜂被列入農業部國家級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品種。中華蜂蜜產量稀缺,蜜的純度高沒有白糖。由於在深山繁殖,所以是絕對的無污染補品,只可惜辛辛苦苦培育的珍品,卻只有社會「上層人士」才能享用,他們自己卻捨不得吃!

懸棺葬是侗台人、南島人的傳統葬儀之一,又稱崖墓,其形式是將裝殮後的棺槨置於懸崖峭壁的洞穴或縫隙處。見於中國南方川、黔、滇等少數民族地區、東南亞以至太平洋群島。其中又以福建省武夷山、江西省龍虎山及川南懸棺最為著名。

懸棺起源甚早,南朝梁人顧野王記武夷山「地仙之宅,半崖有懸棺數千」。江西鷹潭市南郊龍虎山懸棺是屬於春秋戰國時期古越人的懸棺。懸棺的分布亦廣,遍及湖北、湖南、重慶、四川和雲貴高原,在太平洋群島亦有發現懸棺。懸棺至今原因不明,懸棺葬必須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包括挖鑿洞穴,應屬於貴族的葬禮。

懸棺葬此一名詞最早是1948年芮逸夫在《僚為仡佬試證》一文中首次提出,以後被沿用。懸棺葬一般被歸類為崖洞葬,有專家認為懸棺屬於風葬,目前尚未取得共識。

2005年,復旦大學的研究者採集了懸棺遺骨的細胞粒線體DNA,成功提取出7個樣本,與55個人群的4500多個現代人的粒線體數據進行比對分析,結果發現,古代懸棺人的遺傳序列上的信息與侗台人與南島人所具有的特質非常相近,而後者則是由廣東、福建一代的古百越人遷徙融合形成的。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