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對的人」,不過是剛剛好遇見對的時間
“在對的時間,遇到對的人,感謝上天把最好的你安排在最好的時候出現,感謝你的出現讓我的世界充滿正能量,充滿快樂,充滿笑聲,感謝你的純真讓我的世界變得簡單快樂,在這12個月裡你讓我生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感謝你對我的信任,也感恩你把人生的餘下日子交到我手上,我一定會把幸福帶給你,我一定會好好的照顧你,I love you。”
一直都是那麼帥又有味道的余文樂,終於結婚了。
而且算是閃婚,因為認識女方不到一年。
看到別人的愛情故事,常常會讓關心愛情的我們,產生共振。
當我看到那句“在對的時間遇到對的人”,就深有感觸——你和一個人之所以沒有走到結婚的那個點,有時候真的只是因為時機不對。
要扣響幸福婚姻的大門,需要兩個人都做好了心理和人格的準備,需要兩個人都有對於愛這種關係成熟的認知,或者剛好互補當時各自的認知缺陷。而無法走進婚姻的失敗的感情,是一個人內心成長曆程的外界反映。
不代表他真的很糟糕,也不代表你真的被辜負。
愛情本沒有好壞,
只是對於當下的你,是否合適而已
愛情裡面,一個不小心,就常常不只是愛情,而演變成了愛恨情仇。
比如,你盼著他娶你,但是他說要忙事業;
比如,你盼著她長大些,但是她總是那麼任性;
然後期望變成絕望,傷害互相交疊,愛意變成了恨意。
但是如果換一個角度去看,其實走進婚姻的很多感情,只是因為結合的雙方剛好在一個適合結婚的人生階段時間點上。
婚姻的選擇、感情的歸宿,更多時候是和一個人的成長需求和階段相關,而不是那麼強烈地和愛情相關,你是否會放下一些,對逝去的愛情的恨意和缺憾?
我以前常常看到一些浪子回頭的感情類文章。
故事一般是這樣的,這個浪子先後遇見了姑娘A、B、C,她們是不一樣的女孩,有著不同的性格,他可能最愛初戀A,刻骨銘心但是兩個人都個性強烈,所以沒能彼此遷就,於是折騰了幾次狗血鬧劇最後分了手。
再遇到B,B女孩27了,特別想結婚,於是很順從遷就這位浪子,但是當時的他還不急著結婚,覺得B總想拴住他很煩,想掙脫,他不喜歡這種似乎註定要走向婚姻的關係,後來陸續劈腿了其他人,B看到這種情況忍無可忍分了手,從此不敢輕易拍拖恨死這個花心男人。
中間再略去幾個姑娘……最後他遇見了C女孩。文章會把女孩寫得很完美,往往是一種這樣的類型:成熟、淡定、有包容度,理解他人,溫柔但是也有原則底線。
然後,浪子回頭金不換,愛上這個姑娘,從沒想過結婚的他,心甘情願走進婚姻,從此過上了圍著老婆孩子轉的生活。
文章於是會總結,C姑娘,最後贏了,是因為她最優秀。你看A和B都不行。
我覺得這種論調,並沒有洞穿真相。
人與人真的需要這樣去對比嗎?這種對比真的客觀嗎?
其實,浪子遇到的幾個姑娘,都是剛好處在各自人生的不同時間段而已, A、B、C三個女孩,其實合起來就是一個女性從女孩到女人的成長曆程。
而這位男主角,也一直在自己兜兜轉轉的成長路上,從一個男孩最終成長為一個社會化的男人,終於踏入了男人需要肩負的家庭責任。
以一段感情是否走到最後,走進婚姻,就“唯結果論”,來定義戀人的好壞,感情的好壞,愛情的好壞,除了讓我們多了很多對自我或者他人的否定,其實並沒有什麼實際意義。
愛情本沒有好壞,愛人也沒有好壞,只是放進你的當下,是否合適而已。
就像餘文樂微博的那句話“在對的時間遇到對的人”。但是我覺得這句話,也僅僅是就婚姻而言,才有所謂對錯。
如果是對於彼此之間的感情來說,並沒有什麼“對的時間遇到對的人”,而是不同的成長階段,不同的那個你,遇到了和你展開不同故事的人。
這些故事,有一些短暫濃烈,有一些糾纏綿長,有一些無論你多麼在意也還是黯然分手,有一些走進了婚姻。然後,也不能說婚姻就是絕對終點。故事也才是進行到一半而已。
哪裡有什麼對的時間對的人,無非是在你成長路上,一段又一段經曆罷了。
你內心成熟的程度,
都會反映在你當時的感情上
每個階段你吸引的人,都是不同的
如果你能認同以上說的,那麼也許你可以放下一些你耿耿於懷的傷害或者缺憾。
那時候的你,無論經曆了怎樣的坎坷,也不能作為你整個人生感情的參考:
不要輕易得出,他不娶我,但是過幾年就娶了別人,我是多麼的不夠好;
不要輕易得出,所有男人和關係都很可怕,我一片痴心,他卻對待得如此隨意,我是多麼可悲。
即便你當時已經是完美成熟的自我,也不保證你遇見的那個人,也剛好和你一樣處於人格已經成熟完善的階段。
愛情裡無好壞,但是從一段關係的緣起緣滅,倒是可以分析出關係中的兩個人,當時各自的心理成熟程度、人格完善狀態。也就是說,你的心理衝突、缺失、人格特點,都會在你所處的感情裡反映出來。
如果你能夠放下你情緒化的抱怨和指責,去客觀地分析你自己,和你的戀人,大部分人從青年走向中年,都是處在一種逐漸成長的過程中,有快有慢。也就是說,這個過程中的“你自己”,一定是逐漸變化的。
那麼你生活中,當時那個階段吸引你的戀人,以及你塑造的感情模式,也一樣是不同的、逐漸變化的。
感情中沒有對錯,只有匹配
在心理學的發展觀點裡,青年階段,人的內心迫切需要解決一個“自我同一性”問題,即成長完善自己。
讓逐漸成長的自己和“理想中的自我”進行整合,最終讓自己感覺到,現實生活中的自己和理想中的自己是一致的。
這就是每個人都會在內心有強烈驅動力的一種成長過程。比如變得越來越願意承擔責任、建立長久坦率的關係、付出愛並接受愛等。
但是也有一些人會很多年固著在一種無法成長的階段,如同嬰兒般無法成熟,特別是在親密關係裡,動不動就呈現出一種很本能的嬰兒狀態,這類人一般是原生家庭的影響非常強烈深刻而個人的覺察和反思又很少的人。
但往往這一部分,是由潛意識或人格而非這個人的理性思維可以扭轉和控制。
如果無法成長,那麼收穫良好的兩性關係的可能,就會很小。
良好的兩性關係,在大機率上,是建立在兩個自我都比較成熟的人身上的,或者一個人等等另一個人,而另一個人也能努力成長去跟上對方的關係中。
感情中沒有對錯,只有匹配。
而能夠走進幸福的婚姻,不是為結婚而結婚,那就是兩個人的成長剛好匹配地走進了婚姻的心理階段。
每一個階段的你,
都會遇到剛剛好的伴侶
好不容易走進了婚姻的人,比如餘文樂,也許真的會覺得,這個女人,就是“最好的人,在最好的時間”出現了,我好幸運!
但其實,一個人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感知,也建立在這個人“此時此刻的自我”的前提下——你的心是怎樣,你感知的世界就是怎樣。
當你不喜歡婚姻時,比如還糾結在父母糟糕的關係的陰影裡,沒有跨出來,比如還沒有力量去守護一段長久的感情時,即使遇到滿分的女孩,你也會退縮也會覺得不合適。
而當你的內心做好了準備,歸宿和婚姻就是你此刻最要的,那麼你遇到的那個人,可能在你眼裡,就會被加好多分,你會忽略對方的很多缺點,而不是挑刺,你會暗示自己,這個人,就是我的真命天子。
這就是心理的作用。
每一個階段的你,都會遇到每一個階段剛好的伴侶。
有的人,用他的缺點,推動了你的強大和成長;
有的人,用他的成熟和愛,治癒了你某一部分的創傷。
沒有走進婚姻的感情,於你也有意義。一段感情走進婚姻,也不代表就是絕對的好。
拋開對錯、好壞,你就會對於曾經失敗的感情,那個在感情中失敗的自己,更加釋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