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屎」能治病?有7個人這麼做了,醫生說一點也不噁心
「粑粑」也能用來治病!先別犯噁心,這是真的,而且這一技術從誕生至今已經有了數十年的歷史。
南都記者從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獲悉,該院在購置了全新的分離設備後,已經開始嘗試從健康人的粑粑中分離提取糞菌,再植入到患者的空腸、消化道內,治療一些難治性的消化道疾病。
「目前,這一技術已經在7名消化病患者中開展,絕大多數的患者取得了良好的治療效果」,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醫師周永健表示。
糞便治病聽起來新鮮,其實主要是發揮糞便中「糞菌」的作用。今後,將為更多腹瀉、結腸炎等消化疾病患者提供這種新的治療方法——糞菌移值。
案例
一年輕人提供糞便
分離「糞菌」注入患者體內
40歲的李女士,3年前,她經常無緣無故地腹痛、腹瀉,還反覆拉血便。「有時候每天排4~5次血便,人也消瘦了很多。」後來被診斷為潰瘍性結腸炎。用了許多的治療藥物和抗生素,甚至使用了激素,可治療效果並不理想。
「在分析了她的病情後,覺得如果採取糞菌移植,很可能對她有效。」周永健介紹,在徵得李女士同意後,決定實施這一特殊的治療方法。經過對供體的嚴格篩查,最後選定一名年輕人為供者。
移植當天,消化內科醫生將供者提供的新鮮糞便進行糞菌標準分離,經過一個多小時的分離,將分離後的「糞菌」通過結腸管注入(註:口腔或肛門插管,直接進入腸道)患者的回盲部,患者側臥半小時後,健康糞菌「定植」,整個治療過程安全、無味、快速、清潔。
在第一次糞菌移植後,李女士腹痛、血便的狀況得到明顯改善。間隔3天後,李女士做了第二次糞菌移植進行鞏固,無血便,大便成形,腹痛、乏力也明顯改善。
李女士並非唯一通過糞菌治療受益的患者。不久之後,一名90多歲的炎症性腹瀉老人,同樣接受了類似的治療,並取得良好的效果。「老人最多的時候,一天拉肚子20多次,用了很多抗生素都沒有效果。」老人當時的白細胞指數高達25000,提示感染比較嚴重。可就在進行了一次糞菌植入後,該指數就下降到了8000,腹瀉次數減少。第三天指數正常,大便已逐漸成形。
「對於一些特定的消化道疾病患者而言,使用從健康大便中提取的糞菌進行治療,效果是非常不錯的」,周永健表示。
粑粑為什麼能治病?
用便便來治病,其實醫學界已經開展了數十年的研究。早在上世紀50年代,醫生們就開始嘗試利用大便分離物進行臨床治療。加拿大的醫生曾利用乾燥後的糞菌來製成膠囊供人服用,結果可能是已然乾燥的環境使得相當部分糞菌失去功能,治療效果也就不如人意。
用大便來治病的醫學研究,國際國內都在不斷探索。直到目前,美國一些醫學研究機構還招募、購買健康人的大便。一磅便便的採購價,可達到70-100美元。
周永健表示,其實人體腸道細菌數量龐大超過1000多種,細菌數量達一百萬億個,腸道菌群失衡與人類多種疾病發生髮展相關。由於數量和種類非常龐大,醫學界一直在對這些菌群進行深度研究。
比如乳酸桿菌、雙歧桿菌這些腸道菌,就已經在醫學甚至食品加工領域裡應用。前者在酸奶加工領域得到極大應用,後者則可用於治療兒童腹瀉。
腸道本身的環境就是一個非常奇特的所在,它既能蠕動,還能分泌消化液。通過對菌群的分析,醫學專家們發現了1000多種細菌,有的是需氧菌、有的是厭氧菌。大家在腸道這個特殊的環境裡互相制約、互相作用,形成了一個有益於消化的氛圍。
「正常的腸道菌群處於一個和諧穩定的狀態,如果某些細菌數量增多、減少或者缺失,可能就會出現消化系統疾病。將健康人糞便中的正常功能菌群,移植到受者胃腸道內,就可以重建平衡,治療腸道疾病。」
哪些病適用粑粑移植治療?
「糞便治病」不是一個簡單植入的過程,醫生必須採用健康合格供者的新鮮糞便,在無菌條件下進行製漿、離心、懸浮等一系列精細複雜的過程提取出糞便中的細菌,然後才注入患者的消化道。
最新研究表明,糞菌移植可用來治療如頑固性便秘或腹瀉、克羅恩病、潰瘍性結腸炎、嚴重菌群失調、難治性腸道過敏、急慢性艱難梭菌感染(特別是復發性感染)、消化道感染性疾病、腸易激綜合徵等,甚至對
肥胖、糖尿病(合併腸道疾病)、代謝綜合徵等腸道菌群相關性疾病也能發揮作用。哪些人的粑粑適合移植?
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消化內科黃紅麗博士告訴南都記者,這個技術首先要尋找健康的供者,供者至少沒有任何的傳染病,無糖尿病及惡性腫瘤病史,近3個月內未使用抗菌藥物等,還需對供者進行各項身體指標的檢查。
「更為具體一些的指標,是大便來源需是18-25歲年齡段的健康年輕人群,需要有一定學歷,平時大便成形,基礎病排除B肝病毒、肝炎,不能太肥胖、無代謝綜合徵並作息規律的」。周永健表示,由於便於招募,市一開展的這一研究,目前主要是醫學院校的碩士研究生入組。「當然,由於醫生比較忙碌,如果這些年輕人前一天進行了值夜班、休息不好,他(她)的便便一般就不會被採用了。」
揭秘
如何從便便中分離出優質的糞菌群?
從一堆糞便中分離糞菌,對醫務人員來說是不小的心理挑戰。拿到新鮮的糞便後,醫務人員立刻小心翼翼地放入實驗室的設備裡,放入糞菌智能化分離系統中。
黃紅麗博士解釋,分離分兩個步驟,供體篩查和糞菌製備。在糞菌製備中用到的技術手段主要是過濾和漂洗,過濾的目的是去除不溶性顆粒雜質,漂洗是為了去除可溶性雜質。
分離粑粑可是個精細活,對溫度的要求還挺高,全程要求26攝氏度左右。
捐贈者留便到專用的糞便收集桶後,通過安裝糞菌收集桶到機器內,將收集桶內的攪拌棒與機器的馬達連接起來。
然後通過加注適當的生理鹽水並攪拌,形成糞便的懸液。糞便懸液過濾後被灌注到50ml離心管中。
最後在生物安全櫃和離心機裡進行,是將菌液進行離心、去除上清,加生理鹽水重懸,這一步驟重複3次,最終得到可以用於移植的糞菌懸液。
高大上的分離機。
由於設備具有良好的除臭功能,經過處理的粑粑,其實已經沒有了惡臭。
即便經歷了嚴格的分離,粑粑裡可能還有大分子物質,或食物殘渣。這需要醫生在操作台上進行二次加工。
分離後的糞菌用內鏡觀察,可以看到菌液成乳黃色或淡黃色,透明,無明顯不溶物。
淡黃色的細菌液,它們就是植入患者腸道的「藥」。
剩下的,就是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來進行植入了。可以經過口腔將菌液打入到患者的空腸。也可以經過結直腸段進行植入。
提取出來的細菌,用導管移植到患者的腸道裡。
周永健還表示,雖然叫做大便移植,但這一治療方案的倫理風險其實是很低的。「開展這一技術前,醫院和衛生行政部門的倫理審核是肯定需要通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