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大方法, 探索天賦 幫孩子找出天生優勢

關注每個孩子不同的才能,適性揚才,是當前教育的新主流思潮。因此,找出孩子的天賦傾向,也成為父母的新焦慮。孩子能否發現、發揮天賦,家長扮演關鍵角色,並需要老師攜手合作。《未來Family》將推出「天賦三部曲」,以連續性大型報導,探討在生命不同階段找到、發揮天賦的人,他們的天賦追尋之路。第一部曲聚焦在學生時期,於數理、語言、特殊技藝、運動等不同面向已有好表現的人,他們為何這麼早就有了特定方向。並採訪多位專家,整理出5大具體做法,也根據父母師長最常遇到的疑問,整理出關於天賦的Q&A。

希望關注每個孩子不同的才能,適性揚才,是當前教育的新主流思潮。因此,擔心看不清、看不到孩子天賦傾向,成為父母的新焦慮。許多父母為了孩子的「天賦」奔波煩惱,想從各式各樣的親子相處時光中找答案。

週六早晨,一對又一對的親子走進台北市金華國中,為的不是上課,而是參加適性探索營隊。在活動中,孩子先做多元智能評測,掌握自己的天賦傾向,然後在專業心理師的帶領下,孩子和父母一起聚焦討論,慢慢找出自己的夢想拼圖。

同一時間,在對面的大安森林公園,許多父母帶著孩子來上另類的才藝或是參與共學。有人踢足球、有人溜直排輪,還有寫生的、說故事的、認識植物與昆蟲的,儼然是當代都會童年縮影。

參與適性探索營的媽媽Alice說,目前讀高中的兒子成績普通,對未來還沒有特別的偏好或想法,希望能盡早找到更明確的方向,所以她來探索營看看。在公園陪著兒子踢球的賴彥君則說,她讓孩子從小學畫畫、鋼琴,希望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態度跟正向的人格特質,打好基礎,同時試探,未來有足夠的能力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往自己有興趣的方向發展。Alice跟賴彥君的想法,也是如今多數父母的心聲。

會讀書、成績好,不如找到喜歡做的事、好好發揮

從多位教育專家的角度來觀察這件事,大致也是指向同一類思惟:世界變化太快,制式的教育無法教出能面對未來的人才。

「現實環境愈來愈競爭、複雜,已經有愈來愈多人體認到,只有讓孩子找到想走的路、發揮自己的強勢能力,才是安身立命之道,」長期關注教育現況的台灣大學應用力學研究所教授、全國家長會長聯盟智庫長王立昇說。

台灣師範大學校長張國恩表示,當年他從學校畢業時,有10個工作可以讓他挑,然而現在的社會快速變遷,用既有思惟已不足以因應外在挑戰,而且未來世界的競爭是不可逆的。北一女中校長楊世瑞也說,現在教育的壓力在於,世界變化太快,大人要思考的是如何幫助每一個孩子成功,而且「成功」的定義是更多元的。

「說直接一點就是,現在會讀書、成績好,以後也不一定有用,不如讓孩子找到喜歡做的事,好好發揮,」葉國清這樣說。他的兒子是台灣第一位在英特爾國際科展獲獎的高職生葉家宇,目前正持續朝程式設計跟創意發明之路努力。

面對職涯發展的快速變化與不可想像,迎接未來的最好辦法,就是做最好的自己。現代父母的功課,已經從盯孩子讀書、達到「傳統的成功」,轉為協助孩子找到自己喜歡做的事、發揮天賦,走向「自己定義的成功」。

天賦如同雪花,獨特且受先天與後天因素交互影響若放大到教育系統來看,現在是傳統教育最壞的世代,卻也是天賦教育最好的時代。因為數位學習的發展、教學現場的創新、實驗教育的蓬勃等因素,都讓「因材施教」更有可行性。

要思考天賦教育的可能,首先要理解天賦。目前在學術界中,對天賦最直白貼切的詮釋,是紐約州立大學教授戴耘與教育心理學家倫佐利(Joseph Renzulli)在2008年共同提出的「雪花論」。雪花論主張,受先天條件跟後天環境影響,每一片雪花的結構形狀都不一樣,而天賦就如同雪花般,具有獨特性,而且受先天與後天因素交互影響。

「天賦」其實也不像許多人以為的隱晦幽微,已有許多可以量化理解的結論。以先天與後天因素分別佔比多少的問題為例,台灣師大特殊教育學系名譽教授吳武典指出,不同面向的天賦才能,有不同的比重,「一般的基本能力,例如語文、數學、社會、自然等等,跟腦神經發展很有關係,先天就佔了7成、後天佔3成;至於特殊才能如藝術、機械、棋藝、電腦、科技、其他等等,先後天因素各半;而創造能力、領導力等等,7成靠後天、3成看先天。」

吳武典強調,雖然有些領域的先天佔比高於後天,「但每個人的潛能,都比我們自己想的多更多,只要『好好用』,就很夠了,關鍵在於怎麼發現天賦,又如何加以發揮。」

至於天賦表露在外的時機,也不一定。「就學術研究結果來看,通常音樂與數學的天賦,比較早外顯,3歲就能開始看出,至於美術則比較晚,這也是為什麼像洪通這樣的藝術家,50歲才開始學畫,也能嶄露頭角,」吳武典說。

天賦教育,父母與老師要成為孩子的伯樂

如何發現、發揮天賦,是個大哉問。「天賦教育就是伯樂之學,所有父母、老師,要去思考如何當個好伯樂,如何長期的、細膩的、深層的,在各種多元的情況下,去看到你的孩子的某種特質重複的出現,」研究與實踐天賦教育已十餘年的台北市西湖國小資優班教師邱鴻麟說,孩子會有屬於自己的特質與敏銳度,再加上相關能力的累積,再串連到某類主題、某個學科或某種職業取向,就會變成很明顯的天賦。

「天賦在發展初期,就像流星一樣,一閃而過,你要很用心,才能看到、抓住這道『天賦閃光』,讓它成為指引孩子人生道路的手電筒或路燈,」邱鴻麟這樣比喻。他認為,每個人都應該盡早傾聽自己內心的天賦聲音,趁早往對的路走,因為唯有長時間的努力,才能讓天賦發光發熱。

若以生態棲地來比喻,傳統教育就像把原生的樹全都砍掉,再將一模一樣的樹種在各棲地,「但天賦教育的策略,是不砍樹也不種樹,而是看看原生的樹是怎麼長大的,讓樹長得更好,發展為優勢樹種,」邱鴻麟說,儘管這並不容易,但絕對是教育值得努力的方向。

《未來Family》將推出「天賦三部曲」,以連續性大型報導,探討在生命不同階段找到、發揮天賦的人,他們的天賦追尋之路。第一部曲聚焦在學生時期,於數理、語言、特殊技藝、運動等不同面向上,已有不錯表現的學生,他們為何這麼早就能找到特定的方向。

多元的學習環境,有助於孩子追尋天賦。

5大做法,陪孩子找天賦

孩子能否發現、發揮天賦,家長扮演關鍵角色,並需要老師攜手合作。《未來Family》採訪多位專家,整理出以下具體做法。

1提供多元豐富的學習環境台灣師大特殊教育系名譽教授吳武典表示,父母在孩子還小時,就要盡可能的創造機會讓孩子去學習,音樂、運動、閱讀……都很好,既能讓孩子探索天賦,也能滋潤家庭生活。「愈豐富的環境,愈有可能觸發孩子的潛能,」東華大學教育與潛能開發學系教授劉唯玉建議,學齡前應該讓孩子多方探索,而且要留意均衡,例如可以多看繪本、學習樂器,但也別忘了接觸大自然、多運動。

2讓孩子自主選擇在多元的學習環境中,孩子喜歡什麼會自然的表現出來,如果不來電,就再做其他嘗試。吳武典強調,要讓孩子學喜歡的、學擅長的,給孩子自由的選擇,家長只扮演引導角色。劉唯玉提醒,別強迫孩子、也別把孩子的時間塞太滿,免得孩子精力耗竭,提早失去學習興趣。

3仔細觀察與記錄,做「天賦索引」在孩子成長與學習的過程中,家長最好能仔細觀察、翔實記錄,有意識的覺察孩子的情況,並常與老師討論。西湖國小資優班教師邱鴻麟提示以下觀察面向:● 感官與認知:例如孩子是視覺型學習還是聽覺型學習?習慣抽象思考或具象思考?可以從孩子的學習策略著手觀察。● 情意與直覺:主要觀察孩子的態度、價值觀等等。例如「有同理心」也可能發展成天賦主題。● 學科或主題:各個學科、知識領域、主題等。● 其他這些觀察與記錄,累積久了,就能看出孩子的特質與傾向,成為「天賦索引」。

4營造情境,賦予孩子角色

「孩子在擔任某種角色時,會啟動連結機制,連結起自身的優勢能力,」邱鴻麟說,在競賽、社團、遊戲等情境中,或孩子擔任班級幹部時,表現容易特別好,就是這個原因。他強調,孩子為了想要扮演好某種角色,會去感受、運用、發現自身特質和能力,此時很容易看到孩子散發而出的天賦。

5打造舞台,讓孩子追尋「高峰經驗」在探索天賦的過程中,大人要試著創造舞台,讓孩子追尋光環、體驗「自我實現」的美好,甚至能感受心理學家馬斯洛(Apaham Harold Maslow)提出的「高峰經驗」,例如創作發表、大型公演、競賽等等,都是常見的方式。有成就感,孩子的內在動機就會更強烈,有助於發掘天賦。

關於天賦的主要理論1多元智能理論:最常被用來詮釋天賦的,就是由美國哈佛大學發展心理學家嘉納(Howard Earl Gardner)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論」(Multiple Intelligences)。嘉納提出了8種能明顯區隔且相對獨立的智能,包括語文、數理邏輯、空間、肢體動覺、音樂、人際、內省、自然。

2潛力與才能區分模式:教育學者蓋聶(Françoys Gagné)提出的「潛力與才能區分模式」(differentiated model of giftedness and talent, DMGT),近年來也常被引用。他主張,天賦是孩子未經訓練前的潛能,包含心理的和生理的,例如智力、創造力、社會能力、感官動作能力等;而才能則是經過訓練後發展出的技能或知識,例如學術、機械、藝術、科學與科技、運動等。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