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配套的「朝九晚三」自欺欺人而已

Line It分享分享

台灣是一個全民長工時的國度,不僅受雇者工作時數高居世界第三,就連中小學生的上課時間也名列世界前茅,許多調查資料均顯示,由於在校時間與花在補習的時間過長,連帶壓縮了學童正常睡眠時間,嚴重影響青少年身心健康。

長期以來,血汗學童現象引起社會普遍關注,過去幾年,要求減少學生在校時間的呼籲不絕於耳,近日,又有民眾在國家發展委員會「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提案,要求

高中及國中小上課時間改為9點到15點,希望能藉由縮短上課時間,減輕學生負擔,讓中小學生能睡飽一點。

此一的提案已確定通過附議,教育部必須在明年1月24日前做出回應。

一如預期,本案引起正反陣營針鋒相對的論辯,贊成者認為台灣孩子在校時間真的太長了,嚴重排擠學童正常休閒與睡眠時間,如果能減少上課時間應該有助於維護學童身心健康,也有人主張過長的在校時間不見得會有同等的學習效率,與其延長學習時間,不如嚴肅面對學習效率的問題。

不過,反對者同樣理直氣壯,批評支持者不食人間煙火,稱台灣的家庭結構以小家庭為主,如果父母都是上班族,就算改成9點上學,雙薪家長也只能一大早就把孩子送去學校,而一旦學生下午3點就放學,離開學校後又要由誰安置?家長都還在上班,到最後也只能把孩子送去安親班或補習班,等於變相替補習班招生,根本無法解決問題。

衡量台灣的主客觀環境,中小學生在校時間到底應該多長,確實是一個兩難的問題,正反雙方南轅北轍的意見充分反映理想與現實的距離。

正因為不容易獲致共識,在討論這樣的議題時,更應該務實面對,避免陷入情緒,否則必然是各說各話,難有共識。

筆者以為,台灣的中小學在校時間、補習時間、全年總學習時間確實偏高,從而引起一連串的副作用,然而,改成「朝九晚三」能否真的解決問題,恐怕還需要更精緻的對話。

「朝九晚三」提案,一大麻煩就是與現實落差太大,提案者只看到學生太早到校、太晚離校,卻不知道依現行課綱規定,就算扣除「早自習」不計,小學生第一堂課通常訂在8點40分開始上課,國高中生的第一堂課則在8點左右,至於放學時間,中小學都在下午4點之後,國高中生在上完表定的7堂課後,大多還要留校繼續上第8堂課,真正離校的時間已經是五點之後。

亦即,「朝九晚三」的提議與現行校園作息牴觸,除非中小學的課綱與課程均配合大幅翻修減少,否則,就算家長能配合接送,「朝九晚三」也塞不進所有課程。

此外,「朝九晚三」想要成功,必然要先解決學童的接送與安置問題,以台灣勞工目前的勞動條件,顯然會增加家長困擾與不便,可以想像,最終大概就是讓提早離校的學生,也提早進入課後安親班與補習班,一邊繼續學習,一邊等待家長下班,就這個角度觀察,「朝九晚三」其實不僅僅只是教育議題,甚至牽涉到國家總體勞動政策與經濟政策。

其實,最困難的挑戰還不是制度的調整,而是整體社會的價值觀能否同時改變,試問,當社會上多數人都擔心孩子輸在起跑點上,家長認為提早學習有助於提升學生競爭力時,「朝九晚三」後空出來的時間,是會被拿來強化學校功課?做升學考試訓練?還是真正讓學生培養多元興趣?增加睡眠時間?

要真正減少學生在校時間,藉以增加其休息時間,比較務實的作法應該是,先從取消學校早自習、課後輔導(第8節課)開始做起,如果連這樣相對簡單的都做不到,要求「朝九晚三」會不會也太緣木求魚了呢?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