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病在經,久病在絡

一、經絡不通的首要感覺:疼痛

初病在經,久病在絡

還是那句話:痛則不通,通則不痛。經絡不通的第一個感覺就是疼痛,比如有時候我們會有莫名的疼痛,那說明的是此處經絡不通。

1、疼和痛有區別!

疼和痛是兩個概念,雖然兩者都和經絡不通有關,但程度上還是有些差異的。

比如我們被扎了一下,立刻產生的感覺叫做“疼”;

如果接著按壓一下受傷的地方,這時候產生的感覺才叫做“痛”。

什麼是疼?

初病在經,久病在絡

疼字是“疒”下面一個“冬”字泛指由寒邪侵襲經絡所致的不適,一般是剛發病的時候,經絡受到外邪干擾,身體自動發出“疼”的信號,以便募集更多的氣血救援。

但是“不通暢”、“堵塞”的局面還沒形成,所以,“疼”通常是一閃而過

的,呈現點狀或散點狀,如果沒有堵塞,疼過以後也可能無跡可尋。遇到這種情況,我們只要加強防護,就可以自愈或者不再復發。

什麼是痛?

初病在經,久病在絡

痛字是“疒”下面一個甬字。古代甬是“隧道”、“走廊”的意思,可以理解為人體內部通道—經絡的疾病。實際上,痛就是經絡集結了很多氣血,瘀滯不通而發出的信號。

“痛則不通,通則不痛”,就是這個道理。所以痛感一般是按壓、觸摸才會感到,痛是可以反復發作的,面積比疼要大一些。

2、初病在經,久病、久痛在絡

初病在經,久病在絡

人體上,穴位是“點”,經是“線”,絡則是“面”。

總的來說,“疼”是經絡不通的初發期,位置在“經”,“痛”則是經絡不通的進一步加重,擴散到“絡”。

遇到疼痛類的問題,可以採取點面結合的方法來疏通經絡。面積小的可以用阿是穴,也就是哪裡痛就按摩哪裡,面積稍大一些可以艾灸,這樣經絡慢慢就通了。

腰背疼痛認准阿是穴

阿是穴:又名不定穴一般都隨病而定,多位於病變的附近,也可在與其距離較遠的部位,沒有固定的位置和名稱。

取穴方法:就是以痛為腧,即人們常說的“有痛便是穴”。臨床上醫生根據按壓式病人有酸、麻、脹、痛、重等感覺和皮膚變化而予以臨時認定。

初病在經,久病在絡

腰背部痛疼更注重的是對疼痛部位的局部艾灸,即我們常說的艾灸阿是穴。

阿是穴的取穴原則本就哪裡疼痛就以哪裡為穴。

比如椎間盤突出,著重艾灸阿是穴的話,效果往往是不錯的,也可以加上環跳,陽陵泉、懸鍾、崑崙。

如果你艾灸時不知道如何取穴,不妨就以阿是穴為重點(哪痛灸哪),同時還可以艾灸阿是穴所在的經絡,循經艾灸!這對一些剛接觸艾灸的朋友往往是比較簡單、有效的。

二、氣血不通:冷

初病在經,久病在絡

除了頭涼之外,身體其他某些部位發涼,比如最常見的是手腳發涼,常常是經絡不通的信號。因為人的體溫是由氣血輸送來決定的,氣血旺盛,體溫才會正常。哪個地方發冷,哪個地方可能經絡不通,氣血難以到達。

此外,還有體溫、出汗不對稱出現,如某些半身不遂的人,經絡嚴重不通,健康部位和不健康部位會出現一側體溫正常一側涼的情況。

經絡不通對皮表的影響,除了冷熱感覺外,還可以表現為皮膚毛孔粗大、毛囊淤堵等問題,血氣不至,毛孔內垃圾排不出來,把毛孔塞住了,毛囊自然長不好。

所以如果某個部位出現以上問題,可以對照經絡圖查找所處的經絡,進行艾灸調理,將它們疏通以後,很多問題也就消除了。

三、熱氣不通:熱

初病在經,久病在絡

經絡不通引起的熱主要表現為身體某些地方低熱、乾燥,或者局部異常出汗。這是因為體內經絡不通,熱氣不能通過正常渠道散發出去引起的。

除了外邪引起的紅、腫、熱、痛與發熱所在的經絡不通有關,一般低熱可能來自相連的經絡。

氣血在體內運行周而復始,如果此路不通,它就會從臨近的經絡那裡尋找突破口,首先容易影響的就是具有表裡關系或者子母關係的經絡,使該經絡發熱。

比如頭部低熱,不一定全是膀胱經的問題,而可能是與它相表裡的腎經氣血不足或者不暢造成的。

四、經絡徹底堵塞:麻和木

初病在經,久病在絡

經絡不通進一步的發展就是麻或木!

比如我們盤腿坐得太久,下肢氣血不通,就會疼痛;接著,經絡被堵死,氣血徹底不通,雙腿就會麻木,只有改變坐姿,氣血通暢才能恢復知覺。

麻和木的症狀經常一起出現,但在中醫裡,它們的病因不同,“麻為氣虛,木為血虛”,如果麻得重,說明氣不足,木得重則說明血虛。

肢體出現麻木時,需要引起重視,尤其對於高血壓病患者來說,一定要注意及時疏通經絡,這樣能降低中風的發生概率。

五、氣血供應減慢:酸

初病在經,久病在絡

身體發酸說明的是經絡氣血供應過慢,不能滿足身體需求。

人在劇烈運動以後,比如短跑比賽,事後機體會發酸或者無力,這是因為短跑需要更多的氣血供應,超過了正常機體氣血供應的限度,導致氣血供不上來而發酸。

正常狀態下,消耗和補充是一個平衡,所以養生運動從來不是劇烈運動,而是氣血供求平衡的運動、比如太極拳、導引術等,西方醫學也非常推崇有氧運動,比如慢跑、柔韌性運動等。

如果機體某個部位無故發酸,或者輕微運動也發酸,則說明該部位經絡不暢通,氣血供應減慢。這個時候,拍打、按摩所在的經絡,就可能發現潛在的痛、腫、脹等經絡不通的症狀。

六、經絡不通的兩種形態:腫和脹

1、經絡不通可以是有形的,這就是腫,常由血瘀引起。

初病在經,久病在絡

要消腫,就得活血化瘀,可以用刮痧法或者拔罐法來調理。很多人刮出來、拔出來的紫色或者黑色“痧”,其實就是經絡裡的瘀血。

同時還可以配合艾灸,比如膝蓋內側的血海穴。血海的血指的是脾血,海指脾經所生之血在此聚集,其氣血能量博大如海。血海穴位於脾經,脾主統血,具有控制血液不亂行、不淤積的功能,經常艾灸可以促進氣血流通,對消除淤腫有輔助治療作用。

2、經絡不通也可以是無形的,這就是脹,由氣滯引起。

初病在經,久病在絡

脹通常是氣在經絡運行不暢時形成的“渦氣”。身體某部位發脹,首先可以對該部位經絡上循經艾灸,找到疼痛點再進行艾灸。

其次還可以在三焦經查找有關痛點,《難經》言:“三焦主氣”,凡是“氣病”,都可以通過三焦經來治療,例如掐中渚穴可以治療小腿抽筋,支溝穴可以治療脅痛。

三焦氣不順主要集中在頸部與上臂之間。無事時可以把手當作耙子,從頸部、肩部往手臂後方細細地耙下來,直到無名指。然後哪裡痛就重點揉片刻,這樣就能理順三焦之氣了。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