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愛情沒樣長久? 以為在自我探索 其實陷入「青鳥症候群」
「自我探索」(Self-Exploration)是文青女生們愛用的一個詞,我們相信,因為有了這種精神,我們會活得更有動力、更精采。卻原來,對不少人而言,這只是個有目的的謊言。
喜歡自我探索的人都有一些共通點:目標和興趣多變,勇於嘗試,不停試東試西,預期有日能探索出「真我」。他們老覺得現實沒能達到自己的期望,對身邊的人和事諸多不滿,沒一份工做得久,拖也老拍不長。
因為要「自我探索」嘛,當然就要什麼都試一下,沒試過,又怎知自己愛什麼?這想法無疑是為自己的行動提供了堂皇的理由,不過最弊的是沒試多久,就覺得夠了,又或跟本仍沒做好,卻已有了判斷:「唔啱我!」又得去試別的。這種樂此不疲的「自我探索」行動,花時間也花精力,結果,就令人迷失了。初衷是什麼?都忘了。
無論是感情還是事業,只是短時間的淺嘗根本就未足以了解本質,實在不足以判定是否適合自己。這些「探索者」也從沒搞得清「愛做的」和「想做的」,不停「探索」的背後,或多或少只是因為面對困難想退縮,或是想逃避現實而讓自己接受這謊言。
你以為,有一天你總會飛,但這想法有沒現實的依據?(vcg.com)
在喜歡自我探索的人當中,當然也有真的想努力進步、完善自我的人。你究竟是屬於哪一種呢?先看看這兩種人的不同:
有上進心的人,很多時會對現況不滿足,會以實際行動去改變現狀,可能是透過學習去提升自己,也有可能是改變既有的生活。中了?先別開心,其實愛逃避現實的人也有同樣的行為,兩者不同的是,「進擊型」的能運用學到的作為提升自己的彈藥,朝著心目中的目標前進;而「逃避型」則沒有明確的目標,很易失去再下苦功的動力,結果多是一事無成,於是又在繼續探索的路上輪迴,最後什麼也改變不了。
由於「逃避型」深信自己仍有另一面有待發掘,所以會堅持繼續探索。「跟著我該做點什麼?」是她們經常在思考的問題。這種因不滿現狀,不停地要發掘自我,而至失去了方向的人,可以歸類為陷入「青鳥症候群」。
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比利時劇作家莫裡斯·梅特林克(Maurice Maeterlinck)的著名童話劇《青鳥》講述了這樣的一個故事:一對窮困的兄妹聖誕夜伏在窗前看到了別人家豐富的晚餐,羨慕又痛苦。這時,仙女告訴他們,只要深入沒有人到過的神秘之地,找到傳說中的青鳥,便能過上幸福的生活。兄妹於是展開了冒險之旅,走過了千辛萬苦,去尋找青鳥,但令人震驚的是,原來青鳥就在家中。
你心中的「青鳥」會不會只是個美好的幻想?堅離地?(vcg.com)日本精神科醫生清水將之於1983年以《青鳥》故事的含意,提出了「青鳥症候群」的心理學概念,經濟評論家大前研一於2008年發表的作品《再啟動》中,以此去展現現代社會年輕一代的迷失,他們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在哪兒,結果不停地在尋找,而落入迷惘和困惑中。
陷入「青鳥症候群」的人,不僅在進修方面想法多多,工作與愛情也經常想有改變。老對工作現狀不滿,覺得應該再找更適合自己的工作;有機會戀愛了,卻又老在想「應該有男人比他更好」「該可以找個收入高一點的」,於是,在認真起去愛之前就決定分手了。也有另一類的,是沒想清楚就在一起,在一起了卻又諸多不滿,繼續尋找新戀情。
年幼時被過份保護或支配都被認為是長大後陷入「青鳥症候群」的成因,這群在保護傘下成長的一群,事事都有人決定和安排,結果不但缺乏忍耐和專注,也較少應付困難的決心。於是要面對不能完全滿足自我的現實世界時,無法忍耐,也不想去面對,就將眼前不如意解釋為:是這不適合我。
這是否也是你的寫照?
「青鳥症候群」患者的最大問題,是沒有正視現實,卻毫無根據地相信會有更美好的等著自己,不斷去追求的「青鳥」可能只是美好的幻想,甚至也搞不清那是什麼。「自我探索」看起來是個漂亮的詞彙,很正面,不過無法安定下來的你實在要想想,你有在探索中進步嗎?別讓這成為無休止的逃避現實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