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等待的教改下,孩子的未來在哪裡?

不能等待的教改下,孩子的未來在哪裡?© 由 Global Views Commonwealth 提供 不能等待的教改下,孩子的未來在哪裡?

2017未來教育論壇,聚焦STEM+在台灣、香港、美國的教育現場,並從關鍵素養出發,探討老師可以如何結合數位媒材、平板、手機,或任何可加以應用的創意教材,來活化每一次的教學課程,進而啟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培養出能在未來世代不可或缺的生存必備技能。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許麗娟副署長致詞時特別表示,

在最新的108課綱當中,把科技獨立成一個領域,其主要精神,與今天的論壇所討論素養趨近。國教署為了配合108課綱,從師資、課程、設備有一系列的相關作為。師資方面開設相關專班,提供職前培育。在職部分包含教師的專業增能與第二專長。在高中設有創客實驗室,國民中小學成立自造教育中心,明年該中心會更名為「自造教育及科技中心」,除自造教育之外,新興科技也將納入未來教育的主軸。

同時,國教署未來預計成立一百個自造教育及科技中心,協助國民中小學整體科技領域的推動。同時,國教署也結合中央輔導團、地方輔導團,形成一個網絡,提供所有師長在地、就近、增能,能夠從做中學習。配合科技領域,尤其是生活科技,將在全國國中成立 1385 間生活科技教室,以及資訊科技的相關專科教室。

最後,臺北市政府教育局何雅娟副局長也表示,從美國興起的 STEM+ 教育方式,正環繞著自主學習、科學教育、美感教育等重要的必備技能,由老師以導引方式來啟發孩子的潛力,這樣的教學方式跳脫以往死板的教學,對孩子與對老師來說,其實都是很棒的學習。身為教育工作者,她對孩子儲備主動探索世界的學習能力,滾動他們的思考,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好,值得我們大力推廣。

本次論壇更特邀美國伊利諾州數理中學(IMSA)創意長麥肯娜(Britta McKenna)、香港中文大學學校發展主任潘穎程,分別分享美國、香港對於 STEM+ 教學的相關做法。

麥肯娜專精STEM+的創新與教育,在論壇中,分享數理中學如何透過六種「破壞式的創新」,成功成為全美前十大 STEM+ 中學,並分享許多課程推動上的實務經驗。數理中學依靠 STEM+ 的創新教學,成功培養出 Youtube 創辦人陳士駿、PayPal 創辦人 Peter Thiel 等引領世界創新的領袖,這套學習方法也值得台灣教育界參考。潘穎程主任則分享香港在 STEM+ 的教育現況。

STEM+ 教育的教學方法靈活,強調動手與動腦,以及整合不同學科的跨領域教學法,對老師的教學形成很大的挑戰。老師與孩子們同樣需要學習成長,透過本次論壇的教育理念分享、實際教學經驗傳遞,現場座談的腦力激盪,給予教育工作者更加完整的 STEM+ 面貌。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