讚美的藝術:找到值得肯定之處的三個切入點,帶給對方更多力量
文:陳志恆(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FB粉絲專頁:陳志恆諮商心理師,UDN部落格:老師,可以和你聊一下嗎?,相關著作:《此人進廠維修中:為心靈放個小假,安頓複雜的情緒》)
不管在什麼形式的人際關係中,多對他人表達些肯定與讚美準是沒錯的。一個組織或團體中,如果肯定的語言多過與批評、指責與謾罵,成員相處自然是融洽且充滿凝聚力的,反之亦然。
正向心理學家馬歇爾.羅沙達博士(Dr. Marcial Losada)針對人際關係做了許多深入的研究,他發現,若是在私人的互動關係中,要發展出穩固與親密的關係連結,這段關係中出現正向語言與負向語言的比例,至少要達到5:1以上;而在一般公司、組織或團體中,則至少要有3:1的比例。
也就是說,在一般的人際關係中,不論是家人、同儕、伴侶或親子間,一句的批評、指責、謾罵或貶抑的話語,就足以抵銷五句讚賞、認同、肯定、接納與支持的話語所帶來的益處。
反觀我們每天所處的各種關係中,特別是家庭中的夫妻或親子關係,時常處在劍拔弩張的緊張或衝突氣氛之下,可想而知。由於我們多數人從小就是生長在批評與指責多過於肯定與讚美的環境中,長大後在經營親密關係或親子關係時,自然也常說不出什麼好話。「正向語言」人人都知道說,卻不知道什麼時候該說,或該說些什麼。
肯定與讚美必須基於事實
想給出他人肯定或讚美,最高指導原則是,內容必須基於事實。空泛的肯定只流於形式,為肯定而肯定,會讓人感覺到虛偽不真誠。
比如說,當一個人上台簡報時顯然準備不足、辭不達意,下台後你卻對他說:「我覺得你報告得真好!」這不是睜眼說瞎話嗎?同時,對孩子給出言過其實的讚賞,很容易讓孩子產生虛幻的正向自我觀感。然而,要從哪裡找到基於事實的肯定素材呢?
首先,你得先戴上一副正向的眼鏡,如此你才能看到他人身上美麗的畫面。這並非對每個人都是容易的事,特別是對那些早習於找缺點、翻舊帳,又愛吹毛求疵的人。
曾有一位家長來找我談孩子的狀況,我要他講出孩子身上的三個優點,即使很小也可以。這位家長抓著頭苦思了半刻,就是無法說出任何一個優點。顯然,由他的眼界所看到的孩子的面貌,是多麼醜陋不堪,久了孩子也將會覺得自己一無是處。
找到值得肯定之處的三個切入點
(一)不只肯定行為的結果,也肯定行為的過程
一般人只會注意到人們行為後所帶來結果,卻忽略了行為過程中曾經付出的努力、堅持、毅力、勇敢嘗試、採取不同方法、企圖心、彈性、曾有的小小成就等,而這些都是值得被看見,也是被普世讚揚的良好德行。
例如,面對孩子的課業表現,不只讚美孩子考試成績進步了、考試滿分了、獲得前幾名,這些屬於表現的結果;我們也可以去肯定孩子在學習過程中「沒有放棄」、「願意付出努力」、「願意堅持下去」、「一直很有決心」、「總是再接再厲」、「曾經也有進步過」、「有使用一些讀書方法」等。畢竟孩子不可能天天都考滿分,有時也很難拿出好成績。
(二)不只肯定行為本身,也肯定行為背後的意圖
所有的行為,無論好壞,背後都有著正向的意圖,不是為了幫助我們更好,就是為了保護我們免受傷害,通常跟我們的心理需求相關連。例如:
- 總是依賴、愛撒嬌,可能是亟需要獲得情感連結以及關係中的安全感。
- 說話口氣不佳,甚至常情緒失控,可能是正在「很用力」地讓別人知道自己的感覺與想法,彰顯自己的獨立性
- 袒護同伴,欺瞞師長,可能是希望獲得同儕的認同與歸屬感
- 總是晚睡、東摸西摸到三更半夜,可能是想多爭取一些可自主支配的時間。
- 沈默寡言、不太喜歡與人互動,可能是希望有多一些獨處的時間。
(三)賦予行為新的意義或價值,找到它們的正向功能
有些行為或特質看起來不怎麼樣,或者不太被主流價值所接受,但換個時空情境,常有著不可思議的價值,而我們是否有這份眼光去辨識出來呢?例如:
- 孩子活潑、好動、總是靜不下來,代表他精力充沛、活力十足、身體健康。
- 懶散隨性、不拘小節,顯示他生性樂觀、少有煩惱、自在歡喜。
- 好勝逞強、愛辯不服輸,顯示他充滿企圖心,願意表達自我,有領導人物的風範。
- 天馬行空、胡思亂想、不切實際,代表他想像力豐富,具有創造、發明或改變世界規則的潛能。
- 生性固執,難以接受他人的說法,顯示他深富主見,堅持己意,具有魄力,不會人雲亦雲,隨耳語而起舞。
值得一提的是,不論是肯定行為的過程、肯定行為背後的意圖、賦予行為新的意義或價值,不代表我們就需要認同行為本身。如果行為本身是會危害到自己或他人,或在世俗道德上不被接受的,仍應要誠懇且委婉地指出來。
找出他人身上值得肯定的地方,可以幫助一個人提升自我價值,認可自己的重要性。當你掌握了上述三項對他人傳達正向肯定的切入點時,你便會發現,肯定或讚美其實可以做得很細緻,除了讓人感受到喜悅外,還能獲得一種被深刻理解的感覺。
拉高肯定的層次帶給對方更多力量
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逐步拉高肯定的層次。
一般層次的肯定,是舉出對方表現良好的具體行為,這能讓人知道:「我做的是對的!」;往較高一層次走,是指出對方行為背後的意圖、態度或精神,這能讓人知道:「我有能力/可能做得到!」而帶來希望感;而到了更高層次,則是指出行為本身具有的意義與價值所在,這會讓人知道:「我這麼做是有意義的,我願意繼續嘗試下去!」這往往最能帶給對方力量。
於是,我們可以接著好奇地探問對方:「我看到你有這些不簡單之處,你是怎麼做到的?而這如何幫助你面對往後類似的困境?」、「你打算把這很好的部分,用在哪些地方呢?」、「當你看到自己有這些很棒的部分時,這對你而言的意義是什麼?」。
原來,除了「喔!那很好啊!」之外,想給出他人肯定,還有這麼豐富的表達形式呀。請持續帶著正向的觀點,現在就著手嘗試看看,你需要的是練習、練習、再練習。
刻意練習、不斷練習。
【相關文章】稱讚會提昇孩子的自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