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打人不可怕,可怕的是錯誤的管教方法
很多媽媽遇到寶寶“打人”的情形,看到這種被認為沒有教養的行為,頓時火氣就要上來了,這麼小的孩子怎麼會打人了呢?!到底要不要來個以暴制暴,把這種行為遏制在搖籃裡。但是,通過大聲訓斥或者意思下拍下寶寶的小手,就能如願以償地阻止寶寶的這種行為了嗎?結果孩子並不買賬,反而會變本加厲,因為,你一開始應對的方式就錯了!
1歲多的孩子“打人”的事我也親眼目睹,發現不管男孩還是女孩,都會有這樣的現象。椒椒1歲多的時候,我抱著她,跟她嬉戲,突然她的小手打在了我的臉上,然後還不止打一下,連續地打,還發出咯咯咯的笑聲。
我當時一愣,第一反應是不得了了,孩子怎麼學會打人了。那個時間段的孩子,正處在大動作發育階段,我能感受到她的手部已經很有力量。這難道是拿她的老爹來練手嗎?看著她這麼開心,“打人”的時候並沒有很凶的樣子,我想一定是我誤會寶寶了。
和朋友聊起這個事,他家差不多大的孩子也有“打人”的現象。他家孩子的爺爺抱著,孩子也是用小手去拍打爺爺的臉,爺爺並不制止,還很開心。我朋友開玩笑地說孩子爺爺,“現在孩子小,打你開心,大了打你要傷心死了,所以要引導寶寶,教寶寶摸一摸臉就行了”。
打人在我們大人眼裡,是對人攻擊的暴力行為,而對於很小的寶寶來說,可能只是孩子的一種表達方式。例如,寶寶跟家裡人親暱的時候,寶寶表示對大人的喜歡,去觸碰大人的臉,但是孩子的手部動作控制還沒完全發育好,力道也沒有全部掌握。讓人感受到,被孩子打的感覺。其實,這是孩子的表達方式,只是還沒有學會其他更好的表達方式。而且,這樣的行為,並不能預測孩子未來,就一定會有暴力傾向,會欺負別的小朋友。我們一定要知道,孩子打人,在很小的年齡階段,是正常的行為,並不是我們通常認為的想打倒對方的暴力行為。
寶寶打人,重在引導,而不在以暴制暴。有媽媽看到寶寶出現打人這樣的行為,覺得要掐死在萌芽中,用以暴制暴的方式來制止寶寶的行為,可能當場寶寶被鎮住了,但是後續還會出現這樣的行為,因為這樣做根本沒有給寶寶示范該如何正確地表達。就像我碰到椒椒用小手打我臉的時候,我會引導 她,抓著她的手,說這樣輕輕摸一摸,會舒服,剛才那樣我會疼的。多引導幾次,椒椒用小手打我臉的行為,慢慢就沒有了,而是有時候輕輕地摸一摸。
寶寶打自己家裡人,家人並不覺得會有什麼。但是,在外面寶寶打人,面對對方的父母,我們就非常過意不去了。這時候一定要親自示范,以免引起誤會。
我經常帶著椒椒去公園溜達,看到很多小朋友,互相追逐打鬧。有的小寶寶,看到其他寶寶拿著好玩的玩具,就沖過去,做出了打的動作,玩具被打地上,然後撿起來就玩,被打的寶寶哇哇哭起來。這時候打人寶寶的媽媽,多會覺得顏面掃地,趕緊跑過去,擺出一副教訓的樣子,去打自己寶寶的手,或是大聲訓斥,最後寶寶哇哇大哭。
其實,孩子的自我意識開始萌發,為了玩具拳腳相加,是很正常的現象。發生這樣的事情,我們要做好正確的示范,首先應該先向寶寶表示,他剛剛的行為傷害到了其他的小朋友,然後帶著寶寶向被打的小朋友道歉並表示關心。可能到這裡,很多家長就處理完了,但其實遺漏的最重要的環節。爸爸媽媽需要和自己的寶寶溝通,教會孩子正確的表達方式。比如,問寶寶是不是喜歡這個玩具,如果喜歡,這個玩具是別的小朋友的,不是你的,但是你可以問小朋友借,要經過小朋友同意才能玩。只有這樣,才可能避免下一次的尷尬。
如何減少寶寶打人呢?
首先,避免不好的示范。在寶寶不聽話的時候,我們通常會煩躁,作出意思下拍拍孩子的屁股,心疼孩子,會假裝地打孩子。但是,在孩子眼裡,不管力道大不大,都是一些不好的示范。因為,大人打孩子,是在表達自己煩躁的情緒,孩子一旦學會,有同樣情緒的時候,他會采用同樣的方式打人來表達。
其次,多關注寶寶,建立安全感。如果孩子被冷落,他就會采取各種方式來刷存在感,甚至表現出“打人”這種方式來引起我們的注意。孩子天生就有被關注的需求,我們在工作之余,一定要多關注寶寶,滿足他的這種需求,而不能等到他為了引起注意,采取打人的方式。因為“打人的時候,媽媽就會來管我了”
小月齡寶寶打人,是他的一種表達方式,也許表達的是喜歡,也許表達的是尋求關注。因為寶寶的語言還沒發育完善,他的表達方式單一,需要靠肢體動作。不像我們大人可以用說話的形式表達出來。但“打人”的方式,大人看來,則是暴力的傾向,總會讓人不舒服。我們可以用正確的示范,來引導孩子,讓孩子學會正確的表達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