嗓子眼裡的痰,是半輩子生的氣
嗓中之痰,咳不出,咽不下,總是瘀堵在那裡,十分難受。對於這種病症,現代醫學多謂之慢性咽喉炎、胃腸神經官能症等等。
其實,上面的這些症狀,說白了,都是“氣”出來的。也就是說,你嗓子眼裡上不來下不去的痰,其實就是半輩子生的氣、上的火。
此話怎講?
看官,我們都知道,痰這東西,有形的也好,無形的也罷,實際上是身體代謝出現異常的反應。對於這種異常,古人給它起了個名字,叫做氣郁。氣者,乃一身髒腑機能運轉的動力,也是氣血津液不斷運行的支撐。一旦氣機不暢,氣行失常,出現氣滯,津液的疏布、精微的運化就會異常,再加上氣滯郁而化火,火煉成痰,這就導致我們的身體痰涎結聚,凝結在咽喉之處,給人的感覺,就是咳不出、咽不下。
這個道理很簡單。但問題是,我們身體裡的氣,為什麼會運轉失常,甚至出現氣滯呢?
從古人的角度來說,這是七情所致。何以知之?君不聞中醫裡有一句話,叫做“七情過極,皆傷其氣”。中醫典籍《三因方》裡也明確指出:“七情,人之常性;動之,則先自髒腑郁發”。也就是說,喜、怒、憂、思、悲、恐、驚作為人的正常情緒,偶爾出現倒無大礙。可是一旦過於強烈,或者持續的時間過長,就容易形成氣郁。
從這一點看,就不難理解當下,為什麼慢性咽炎患者如此之多。若仔細觀察其生活狀態,難免會發現有焦慮、緊張、壓抑、隱忍、煩躁、易怒、郁悶等不良情緒長期存在。這一點,毋庸置疑。
這個時候怎麼辦呢?
它就是源於《三因極一病證方論》裡的四七湯。組方如下——
制半夏五錢,姜制厚朴三錢,茯苓四錢,紫蘇葉二錢,研粗末,加生姜三片,大棗兩枚,水煎服即可。此等用量,參考自《湯頭歌訣白話解》一書。
這裡面的幾味藥,非常巧妙地解決了氣滯成郁,郁而化痰的問題。
就化痰而言,我們用了半夏和茯苓。其中,半夏性味辛,溫,歸脾、胃、肺經,功在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它是中藥世界裡的化痰能手。《藥性論》贊曰:“消痰涎,開胃健脾,止嘔吐,去胸中痰滿,下肺氣,主咳結”。
還有那茯苓,性味甘、淡,平,歸心、肺、脾、腎經,功在利水滲濕,健脾寧心。《用藥心法》贊曰:“茯苓,淡能利竅,甘以助陽,除濕之聖藥也”。
這半夏和茯苓,以一個可以燥濕化痰(用干燥的手段化解痰濕),一個可以利水滲濕而祛痰(用滲透水濕的辦法化解痰濕),雖然方法不同,但是殊途同歸,即將我們的痰濕化解掉。
不過,這只是第一步。方才我們說過,痰從哪來?源於氣滯。所以,我們還要行氣。行氣才能有效化痰。用什麼?用厚朴和紫蘇葉。厚朴,性味苦、辛,溫,歸脾、胃、肺、大腸經,功在燥濕消痰,下氣除滿。《本草匯言》說得好:“厚朴,寬中化滯,平胃氣之藥也。凡氣滯於中,郁而不散,食積於胃,羈而不行,或濕郁積而不去,濕痰聚而不清,用厚朴之溫可以燥濕,辛可以清痰,苦可以下氣也”。由此可見,這厚朴善於化行腹中之氣滯。
再看紫蘇葉。它性味辛,溫,入歸肺、脾經,功在解表散寒,行氣和胃。《本草匯言》贊曰:“紫蘇,散寒氣,清肺氣,寬中氣,安胎氣,下結氣,化痰氣,乃治氣之神藥也”。和厚朴相比,紫蘇更善於行肺氣。
於是,厚朴行中焦之氣,紫蘇葉行上焦之氣,兩者配合,使得氣行而痰郁自散。
當然加上生姜行氣、溫中止嘔,以及大棗的健脾養血之功,使得氣血生化之源得以固護,最終扭轉局面,恢復健康。
這方子適合什麼樣的患者呢?說起來,就是咽喉腫有物阻,如有痰咳咽不得,同時胸膈滿悶、欲嘔、胸肋脹痛,舌苔白膩。這樣的人,用它就算對了。現代中醫臨床,經常用它來治療食道痙攣、慢性咽喉炎、梅核氣、呼吸道炎症、胃腸神經官能症、慢性胃炎、胃下垂等疾病。
看官,以上,就是古方四七湯為我們帶來的啟迪。為什麼叫四七湯?它以四味藥(半夏、厚朴、茯苓、紫蘇葉)來治療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致病,故而叫做四七湯。
以上方劑,列位看官如果要借鑑應用,務必請中醫師辯證指導,隨症加減,以求萬全。陰虛火旺之人、素體氣虛之人,不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