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中益氣湯可治療多種疑難雜症,舉7個例子
補中益氣湯出自李東垣的《脾胃論》,功能升陽益氣,調補脾胃。主治因脾胃氣虛所致的表熱自汗,心煩口渴,頭痛惡寒,少氣懶言,四肢乏力,飲食無味,脈虛弱或洪大等症。筆者運用此方,治愈了許多疑難雜症,今列舉所治如下。
補中益氣湯的妙用
(一)頑固性呃逆
黃某,女,53歲,住廣州珠江電影制片廠。患呃逆3年多,只有睡著後呃聲才止。3年多來在廣州歷求中、西醫及針灸、理療均難收效。1989年2月,余應聘廣州海軍醫院門診時來求治。見患者身體消痩,行動無力,上到二樓診病就氣喘籲籲,呃聲連連,不能遏止。余診其脈沉細四至,寸不應指。證為中氣下陷,脾胃氣虛,清陽不升,故呃聲連連以求自救。投補中益氣湯加味治之。
處方:柴胡15克,升麻10克,生黃芪100克,紅參12克(切片),炒白術20克,當歸15克,陳皮12克,炒內金15克(打末),焦山楂15克,大紅棗10個,生姜10克(打碎)。7劑,水煎服。
患者服完7劑後,呃止過半,體力、精神、飲食亦較診前好得多。共服上方30余劑,呃止體健。1991年11月,與患者相遇,見其紅光滿面,身體健康。
呃逆之因,多系胃氣上逆所致,有寒呃、熱呃、痰呃、瘀呃、氣呃、虛呃6種。該患者呃逆3年有作,氣血大傷,飲食乏味,久則屬虛。證為脾胃虛寒,氣虛下陷,故用補中益氣湯治之而愈。
(二)月經過多
月經過多症,中醫稱為崩漏,一般分為血熱、氣虛、陰虛和瘀血等類型。反復崩漏日久不愈必然導致氣虛血虧、陰陽兩傷。不論其兼證挾熱、挾瘀,抑或陰虛、氣虛,只要歷時較久、多方治療難以收效者,在治療上均應以補氣升提為要,次及其他,諸如補氣清熱、補氣強陰、補氣化瘀,多能應手奏效。
李某,女,45歲,干部。兩年多來,經血量多,夾雜紫黑色瘀塊,10日後服止血藥方漸止,屢經中西醫治療收效甚少,有時雖暫時止一個月而下個月又復如故,有時半個月或20日就來一次,每次來均需10日之久。1979年8月17日求治。見患者面黃浮腫,四肢欠溫,行動氣喘,舌淡胖,邊痕明顯,脈虛無力,脈來五至,寸部幾不應指。證屬氣血虧損,陰陽皆虛,只有補氣方能止血。
處方:柴胡15克,升麻10克,生黃芪50克,紅參15克(切片),炒白術25克,炒當歸15克,炙甘草15克,烏賊骨(鍛末)30克,田三七10克(打碎塊),鹿茸2克(炙,研粉,分2次隨藥沖服),大紅棗10個,生姜10克(打碎)。6劑,水煎服。
患者服藥時月經剛來,服藥3劑,月經即淨。服完6劑後,又來求治。再開給上方10劑,囑兩個星期服完。三診時精神、體質均大有好轉。共服上方30劑,月經正常,身體恢復健康。
筆者用上方治療因氣虛下陷所致的月經過多症,計27人,時間最短者6個月,最長者3年4個月,用藥少則10劑,多則45劑,均告痊愈。在治療時上方的藥物分量應因人而異。
(三)眩暈
眩暈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補中益氣湯所治者是氣虛血虧、清陽不升所致的眩暈,諸凡老年腦動脈硬化、大腦供血不全、低血壓、低血糖、貧血所致者,均有很好的療效。
劉某,男,50歲,中學教師。3年來眩暈常在坐起、大便後站立、勞累時發作,有時需臥床休息,連翻身都使眩暈加重,有時手足麻木,出冷汗。西醫檢查診為頸椎病、腦動脈硬化,治療無效。後又請中醫診治,更醫多人,服中藥100余劑,收效不顯。於1978年10月24日求治。見其體質尚可,飲食亦正常,自述怕冷,夜間手足麻木,此即氣虛血虧,清陽不升所致。
處方:柴胡10克,升麻7克,生黃芪30克,陳皮10克,太子參20克,炒白術20克,川芎15克,當歸15克,明天麻15克,生甘草10克,大棗10個,生姜5片。6劑,水煎服。
二診時已不再眩暈,前方生黃芪增加至50克,加五味子12克,囑其再服12劑。兩年後陪同友人去我處求醫,自述上方服12劑後,夜間手足麻木消失,自己又服了3劑,上述症狀全無,一直很好。
(四)胃下垂
該病是指胃壁肌肉無力致使胃的位置低於正常的解剖位置而言。臨床上以下垂的程度而分為3度。Ⅰ度:胃小彎低過髂嵴連線下0.1~1.5釐米,胃下極低於髂嵴連線下6~7.5釐米;Ⅱ度:胃小彎低於髂嵴連線下1.6~4.5釐米,胃下極在髂嵴連線下7.6~10釐米;Ⅲ度:胃小彎低於髂嵴連線下4.6釐米以上,胃下極在髂嵴連線下10.1釐米以上。胃下垂屬於中醫“胃下”“胃緩”的范疇。臨床症狀以腹脹、腹痛、胃部下墜感為主,且食後症狀明顯加重。病久者有心悸氣短、頭暈乏力、消化不良等症狀。中醫認為該病的病因是脾胃氣虛,中氣下陷,清陽不升。因此用補中益氣湯治療是首選之方,往往投藥即效。
李某,女,58歲,農民。患者腹脹、腹痛、腸鳴、便溏、下墜感,食後和勞累後加重,平臥可使症狀減輕,已2年3個月。經鋇劑X線檢查,診為Ⅱ度胃下垂,以往經中西醫治療收效欠佳。於1985年12月求治。見患者身體痩弱,面色憔悴,精神困頓。診脈四至,寸不應指,舌淡紅。開補中益氣湯加味。
處方:柴胡15克,炙升麻10克,生黃芪100克,當歸20克,炒白術30克,紅參12克,炒枳殼50克,橘梗10克,生甘草15克,大棗10個,生姜5片。6劑,水煎服。
二診時,上述症狀均明顯減輕,飲食、精神均大有好轉。效不更方,囑按上方再服12劑。
上方服完,症狀消失,體力、飲食亦基本趨於正常。再經鋇劑X線檢查,胃小彎在髂嵴連線以上,胃下極在髂嵴連線下6釐米以內。
補中益氣湯不僅可以治胃下垂,而且諸凡髒器下垂之症均可治之,如腎下垂、子宮脫垂、脫肛等。因為這些病的發病原因均與氣虛下陷、無力舉托有關。補中益氣湯是益氣升陽的好方子,用之得當,無不奏效。但在使用時如加上炒枳殼50克、橘梗10克,收效較原方更為理想。
(五)廿年哮喘一朝除
此節題目,是一位哮喘患者被治愈後所送錦旗上的贈言。
哮喘一症,甚為棘手,若要徹底治愈,真是談何容易。常常是發作時就治療,緩解後就停藥,這樣反反復復成了終生難愈之疾。哮喘一病,實分兩端,即哮症與喘症。《醫學正傳》雲:“哮以聲響名,喘以氣息言。夫喘促喉中如水雞聲者,謂之哮;氣促而連屬不能以息者,謂之喘。”因臨床上兩者常相並存在故稱為哮喘。其發病與肺腎的關系至為密切,因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根。由風寒、痰飲、火邪阻塞於肺,致肺氣失於宣降者屬實;因素體虛弱或病程日久,元氣虧損,致肺氣失主,腎不納氣者屬虛。在臨床上又分實喘、虛喘、寒喘、熱喘等型。但臨床上常是虛實夾雜,寒熱互見者多,單獨出現者少。
筆者的臨證體驗是,如病程日久而又以喘症突出者,在治療時應以補益中氣為主,佐以化痰或清痰或滌痰之法。因為喘者為氣促不足以息之謂,之所以要張口抬肩,是頻頻提氣以自救也。若中氣充足,能使肺之斡旋開合有力、有律、有序,哪裡還會有喘促氣急之患?筆者每遇哮喘以喘為突出病象者,常以補中益氣湯加味治之,每每投藥必中,而收事半功倍之效。用補中益氣湯治療哮喘,遇熱而喘者,加清熱化痰之品,如北沙參、麥冬、百合等;遇寒而喘咯痰清稀者,加法半夏、干姜、遼細辛之類;若喘而痰多者加葶藶子、白芥子、牡蠣等。今舉一例20年哮喘,服藥50余劑而徹底治愈之案。
段某,男,25歲,四川人,深圳偉康公司工人,1993年5月27日求治。患者3歲時患麻疹,從此而得哮喘之症。20年來,一年四季少有寧時,每逢天氣變化氣喘就加重,特別是5~9月炎熱季節,氣急喘息明顯。
症見:面目黧黑,身體消瘦,兩眼大而有點外突,頸微縮短,兩肩上抬,前胸明顯高隆,上至三樓就氣不接續,說話氣短無力,脈細數,舌淡胖有邊痕。隨身攜帶止喘氣霧劑,每日至少要噴6~8次。大便時溏時干,飲食尚可。因病22年之久,久則必虛,中氣不足,故時時提氣。處補中益氣湯加味。
處方:升麻10克,柴胡15克,生黃芪80克,焦白術25克,當歸20克,陳皮15克,紅參10克,北沙參30克,遼五味15克,甜百合50克,生甘草15克,大棗10個,生姜5片。
水煎,分2次服,早晚飯1個小時後溫服。同時每日用淮山藥粉40克,分2次,用開水沖熟成稀粥,加白蜜一匙服下。
二診時上述各種症狀均明顯減輕。以後均以上方為主,加葶藶子、桑白皮二味,共服中藥50余劑。症狀消失,體重增加了5千克,自感精力充沛,爬山跑步不再有喘促氣急的感覺。1993年7月20日,患者送來錦旗一面和感謝信一封。
(六)視力減退
這裡所說的視力減退是指因平常不注意用眼衛生而造成的視力衰弱。如看書寫字時的距離太近,或者姿勢不良,或在光線不足的環境內看書寫字時間太久,使眼睛過度疲勞,逐漸地令視力減退或變成假性近視。用補中益氣湯加味治療收效甚好,多數患者可恢復原有的視力。
《內經》雲“目得血而能視”,就是說眼睛的功能是靠血液滋養的。人的眼睛若使用不得當亦會造成勞損,使血液的供給不足,致使視力減退而且易於疲勞。中醫認為,氣為血之帥,氣行則血行,氣盛則血亦盛。補中益氣湯,功能補益中氣,升發清陽,可以治療視力減退,包括青少年的假性近視或輕度的近視。
鄺某,女,15歲,廣東省東莞市人,初中二年級學生。因看書寫字的距離太近而變成近視,已戴上近視鏡3個月。1989年3月求治。患者身體發育良好,令其去掉眼鏡看5號小字的文章,眼睛離字15釐米左右方可看清楚。於是交待其以後看書寫字應注意的事項,又給開方如下:
處方:柴胡10克,升麻7克,菊花15克,生黃芪25克,生白術15克,枸杞子15克,當歸15克,太子參30克,大熟地30克,山萸肉12克,生甘草10克,大紅棗5個,生姜3片。每周5劑,每劑煎2次。
4月2日其母來代述,視力明顯好轉,囑按原方再服10劑。服上方共20劑,去掉了近視鏡,視力恢復正常。
筆者1985年在合肥開設門診,由於室內的光線不足,大約3個月的時間,視力迅速下降,怕光、干澀,10米以外視人就感面目模糊,在陽光下走路幾乎不敢睜眼。去眼科作檢查,診為“視神經萎縮”,心中著實有點緊張。對於一個慣於看書寫字的知識分子來說,眼睛的功能無疑是十分重要的。
開始服杞菊地黃丸,每次15克,每日2次,服半個月,毫無療效;又服石斛夜光丸,並照說明書用量加倍服一個月,亦無效。沉思多日,受“目得血而能視”的啟示,用補中益氣湯和杞菊地黃丸兩方合用,每周服5劑,共服30余劑,恢復了原來的視力,不再干澀、怕光,100米以外可以看清人的面目。以後每遇視力疲勞或干澀就服幾劑補中益氣湯和杞菊地黃丸,視力便很快恢復。今將筆者所服用之方開列於下。
柴胡15克,升麻12克,生黃芪30克,人參7克,生白術25克,當歸15克,菊花20克,枸杞子30克,熟地30克,雲苓15克,山藥20克,澤瀉12克,山萸肉15克,生甘草10克。
以上用量可因人而異,進行增減。
(七)抗衰老、提高免疫
若用來抗衰老,可根據患者身體情況加上對症之藥,如肥胖者可加生山楂,大便秘結者加決明子,血壓高者加生山楂、葛根,血壓偏低者加白芷、五味子等。
用補中益氣湯加味治療疑難雜症,可以說是舉不勝舉,歷代醫家記述甚多。清代醫家陳修園對補中益氣湯所寫的歌訣可謂是出神入妙,可啟迪後人。其歌曰:“補中參草術歸陳,芪得升柴用更神,勞倦內傷功獨擅,陽虛外感亦堪珍。”筆者受此歌的啟發很多,臨床體驗,在提高人體免疫功能,增強人體健康,延緩衰老,提高大腦的工作效率等方面,確實有著獨特的功效。
人體的防御功能之所以會減退,免疫功能之所以會低下,人體本身的老化是一個不可抗拒的原因,但勞傷也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
人的活動生息,一是體力勞動,一是腦力勞動,這兩種勞動的強與弱,都要消耗人的精氣神。精氣神的產生於先天,充實發榮於後天,即先天之氣和後天之氣。先天之氣始之於父母,後天之氣賴脾胃運化水谷精微以充實之。人過於勞神或過於用力氣,首先造成的是內傷,使機體正氣受損,這樣疾病便會乘虛而入了。大病—次,人體的老化亦會加進—層。若在勞倦內傷發生之前或發生之始,服補中益氣湯就可使內傷不發生或始發之內傷很快得到治愈。下面敘述一下補中益氣湯的作用機理。
補中益氣湯以黃芪為君。黃芪味甘,微溫,入肺脾二經。其功能補中益氣,固表利水,托瘡生肌。現代藥理研究證實,本品能增強機體的抵抗力,具有擴張血管和降低血壓的作用。筆者在處方時一般用量為20~30克,最大劑量用到150~250克,且未見過有什麼毒副作用。
參、術、草健脾益氣為臣。人參味甘,微溫,亦入脾肺二經,功能補氣固脫,補肺益脾,生津止渴,安神寧志。藥理研究證實,人參能增強大腦皮層的興奮性,提高人體的應激能力,有明顯的抗疲勞作用,並有改善心肌的營養不良,消減冠狀動脈硬化等作用,是治療高血壓病、心肌營養不良、冠狀動脈硬化、心絞痛的良藥。
筆者在處方時常用量3~10克,若遇到肺有郁熱咳吐黃痰者,加適量的麥門冬即可,也可代以三四倍之量的太子參或黨參代替,但均不如人參功效好。白術味甘、苦,性溫,入脾胃,功能健脾和中,燥濕利水。藥理研究證實,白術具有降低血糖、抗凝血等作用。甘草味甘性平,入肺脾,功能補脾和胃,祛痰止咳,解毒止痛,調和諸藥。當歸補血和血養血,陳皮理氣化痰為佐。藥理研究表明,當歸能調節代謝過程,增加肝髒的耗氧量,改善末梢神經和血管的功能,並有較明顯的鎮痛和降壓作用。陳皮之用在於理氣開胃,以消除參芪術草及當歸之滯。升麻、柴胡為使,兩藥並用可升發脾胃之清陽,與陳皮合用,具有升清降滯之妙。
《醫宗金鑑 • 雜病心法要訣》,把補中益氣湯列為治療內傷的首選方,其歌訣深入淺出,筆者誦讀,深受啟迪,今照錄於下。
補中益氣升陽清,熱傷氣陷大虛洪;
頭痛表熱自汗出,心煩口渴畏寒風;
困倦懶言無氣動,動則氣高喘促聲;
保元甘溫除大熱,血歸氣術補脾經;
佐橘降濁散滯氣,升柴從胃引陽升。
若用補中益氣湯來提高人體的抵抗力,增強機體的功能,可小制其量,每周三四劑,連服三五周,自會大有補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