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告訴你 :父母的 嘮叨,是扼殺孩子的成長的關鍵!
心理學家告訴你 :父母的 嘮叨,是扼殺孩子的成長的關鍵!
「要不要吃?要不要吃?」
「吃這點怎麼夠?!」
「你讓她吃呀!」
「把碗裡的吃乾淨!」
「來,再吃一點!」
「要不吃這個吧?」
「這個很好吃的,你吃吃看呀!」
「這麼瘦,還不好好吃飯!」
在我們家,只要爸爸和桐桐同時在家,
家裡就會不斷傳來爸爸讓桐桐吃東西的聲音,
討好的、命令的、質疑的、催促的,各色混雜,
目的只有一個——
讓桐桐多吃,為了讓她吃進去,
不管提供的是不是垃圾食品,
只要桐桐同意吃,一定馬上伺候!
繼續看下去...
吃了,還嫌吃得不多
吃得多了,還怕不飽
飽了,再過一會兒,又怕她餓了,
於是新一輪的詢問再度登場…
到了吃飯時間,萬一桐桐的表現不符合期待,
這類督促聲更是此起彼伏,
仿佛桐桐生來就是為了吃飯而存在的,
而她一天下來的主要任務,
也就是吃飯再吃飯。
然而,盡管爸爸如此苦口婆心,
為了讓桐桐張開金口
幾乎可以說是無所不用其極,
桐桐的吃飯,卻始終還是她最大的問題,
不僅沒有一點自覺主動性,
反而更加挑三揀四,
飯量少得可憐,這讓爸爸更加抓狂,
更加變本加厲地在吃飯問題上喋喋不休,
桐桐卻不為所動,吃飯還是老樣子,
甚至有時候故意不吃氣爸爸。
爸爸整天軟硬兼施試圖讓桐桐多吃點飯,
卻沒什麼效果的事,
讓我想起了心理學的「超限效應」。
讓人厭煩的超限效應
是指剌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
從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逆反的心理現象。
它起源於那個著名的馬克·吐溫聽牧師演講的故事:
美國著名幽默作家馬克·吐溫
有一次在教堂聽牧師演講,
最初,他覺得牧師講得很好,
使人感動,準備捐款。
過了10分鍾,牧師還沒有講完,
他有些不耐煩了,
決定只捐一些零錢。
又過了10分鍾,牧師還沒有講完,
於是他決定,1分錢也不捐。
到牧師終於結束了冗長的演講,開始募捐時,
馬克·吐溫由於氣憤,不僅未捐錢,
還從盤子裡偷了2元錢。
成人的嘮叨
容易把事情搞糟
個人以為,這個「超限效應」,
用來解釋成人的嘮叨不僅起不到期待的作用,
還容易把事情搞糟的情況再好不過。
當家長就同一件事
一而再再而三地嘮叨孩子時,
實際上孩子就接受到了
過多、過強、過於持久的信息,
過猶不及,這樣的信息,
非但不能讓孩子刻骨銘心,
還容易讓他們厭煩,甚至逆反,
致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甚至適得其反!
嘮叨難以產生教育
等於在限制孩子的自主性
嘮叨難以產生教育
甚至會惡化問題的另一個原因,
在於它傳達了太多的關注,
當我們把太多的注意力
放在孩子的某個行為上時,
實際上等於給孩子的那個行為
施加了更多的外在壓力,
等於在限制孩子的自主性。
還是拿吃飯這件事來說,
本來這是很讓人享受的生理本能,
一旦我們把太多的關注放上去後,
結果將是什麼樣的局面呢?
孩子吃多吃少、吃快吃慢、吃這還是吃那、
是否吃飽等等都成了父母嘮叨的對象,
在這麼多的指點、祈求、期待、責難甚至強迫之下,
簡單的一個吃飯動作,
就被演變成一個壓力與反抗壓力的心理戰,
吃飯行為被異化成這樣的「自主權」爭奪戰,
孩子不想辦法通過在吃飯問題上給父母出難題
讓父母「輸下去」才怪呢!
正所謂父母 越是關注什麼,
孩子越是 容易在哪裡出問題!
套用一個廣告語,那就是孩子的問題,父母造!
很多家長在跟我交流時,
都會鬱悶地談到孩子這樣那樣的問題,
仔細審視這些問題卻發現,
這些問題大都是特定性情孩子的正常表現,
或者是特定年齡段的發展性問題,
比如,孩子怕生、膽小不敢上台表演等,
其實並不需要特別焦慮。
但是,很多家長朋友卻很難釋然,
總覺得孩子不正常。
每每遇到這種情況,
除了解釋孩子的心理發展規律之外,
我總是禁不住提醒他們:
很多時候,
孩子的問題都是父母「製造」的,
你光盯著孩子的問題犯愁,
卻不去反省自己如何「製造」了這些問題,
即使能一時把某個問題壓下去,也是治標不治本,
因為問題的根源在你身上,而不是在孩子身上,
不改變自己的內在,孩子的問題是不可能真正消除的,
這是因為....
1. 孩子的問題是
父母內在焦慮的投射
每一個當父母的人,
都難免對自己的成長心存這樣那樣的缺憾,
孩子出生後,很容易本能地把對自己的不滿
投射到孩子身上,這就不難理解,
為什麼性格內向的家長看到孩子
不敢登台表演更容易著急,
一個從小就容易受欺負的家長對孩子的忍氣吞聲
更加敏感。
因為家長心裡總是心存這樣那樣的焦慮,
自然禁不住在所關注的方面對孩子明察秋毫,
不知不覺就帶著問題的眼光去看孩子,
注意力在問題上,看到的當然都是問題,
而一些不是問題的行為無意中被選擇性過濾了,
其實我們關注到的問題行為,
只是自己內心焦慮的投射而已!
2. 孩子的問題源於
家長內心的恐懼
問題孩子的背後,往往是一個內心充滿恐懼、
對這個世界沒有安全感的家長,
因為對掌控局面缺乏信心,
這樣的家長往往希望能控制一切,
看不得孩子偏離自己的意志,
結果就容易發生兩種情況:
一種情況是管不住孩子。
孩子的身心發展自有規律,
成長是跟著成熟節奏來的,
而不是跟著父母的期望,
一旦內心恐懼的家長發現孩子不按自己的要求來,
就會亂了分寸。
另一種情況是孩子被管得服服貼貼。
看似應該合乎家長意願了,其實卻不然,
因為孩子是在家長的管束和控制下成長的,
長成的只能是父母設計出來的樣子,
但因為父母本身就是有問題的,
孩子也不可能絕對完美無缺,
總有這樣那樣的問題出來。
3. 你關注什麼,
孩子就拿什麼問題來控制你
有個家長跟我交流孩子便秘的問題,控制不住地擔心,
問我該怎麼辦。這讓我想起女兒桐桐便秘的經歷,
桐桐的大便一度成為我們全家的心頭大患,
每次我們都要全家出動,連哄帶騙,
只要聽說吃什麼對通便有好處,我們都會拿來嚐試,
中西醫都看過,結果卻不甚理想。
我們越用心,小家夥的大便越糟糕,
直到折騰得我們失去了治療的信心,
不得不放棄各種精心安排的醫療食療。
誰知就在我們不再去管之後,
她的便秘不知不覺就好了!
這段經歷讓我意識到,育兒過程中,
家長越是關注什麼,孩子就越容易在哪裡出問題,
因為家長的關注點是
孩子控制家長最好的藉口!
父母在極其關注什麼的時候,
弱小的孩子也會慢慢發現,
原來只要在父母關注的方面稍稍出點問題,
就可以讓自己變得強大起來,
強大到可以跟爸爸媽媽抗衡!
所以,家長越是關注孩子的吃飯問題,
孩子的吃飯越成問題,越是關注孩子的成績,
孩子的成績越容易讓人抓狂。
4. 過分的關注是一種壓力,
讓孩子因焦慮而失常
一個好友家的真實而慘痛的經歷。
因為擔心培養不出成功的孩子,
好友從小非常關注孩子的學習,
幾近嚴苛的地步,
孩子即使考個99分,也會被責罵。
為了給孩子一個盡可能優越的讀書環境,
從小到大,他都是託人讓孩子上最好的學校,
高壓之下,孩子也的確非常爭氣,直到高中之前,
一直是班裡的佼佼者,可是上了高中之後,
當朋友因為希望孩子出國留學
給他換了一個高中班級時,壓力之下,
孩子突然出了問題——
嚴重焦慮,不敢抬頭看人,
總覺得別人看不起他,總是低著頭,神情呆滯,
跟他講話也沒大反應,不得不休學。
孩子休學這段時間,
愛兒心切的朋友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四處求治,在一次家庭系統排列治療課上,
孩子終於說出了自己的心裡話:
「如果低著頭更快樂的話,還是低著頭得好。」
顯然,孩子的軀體化症狀就是對學習壓力的逃避!
比起嘮叨,有更多不同的教育方式
可以幫助孩子成長...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