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歲的張艾嘉,拍出今年國產片的最大黑馬!我一點也不稀奇!

最近,豆瓣為一部國產片開出了一個極高的評價:評分8.6,好於96%的愛情片,好於92%的劇情片。

在金馬獎已經公佈的提名中,這匹國產黑馬已經拿下包括最佳劇情、導演、男主、女主在內的7項提名。

這部影片就是張艾嘉自導自演的《相親相愛》。

《相愛相親》講述三位不同年齡段的女人的愛情故事,已到結婚年齡的薇薇(郎月婷飾)與酒吧駐唱歌手阿達(宋寧峰飾)正處熱戀,卻遭到母親(張艾嘉飾)反對;

薇薇的母親面臨退休,又因各種生活巨變而焦慮不堪,不僅和女兒時常爭吵,更忽視了丈夫( 田壯壯飾)的默默守護與關懷。

而薇薇外婆的離世意外牽扯出一段往日戀情,外公在鄉下的原配姥姥(吳彥姝飾),因一紙婚約獨自堅守,一輩子都在等候中度過。

隨著電視台的曝光,三代人的感情糾葛被公佈於世。

在反抗,衝突的過程中,三代女人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愛情,也逐漸認識並理解了彼此。「姥姥」選擇了和時光和解,不再守候那個早已陌生的「丈夫」;媽媽也不再執意將父親的墳遷出,選擇將母親送去鄉下,葬在父親身邊;薇薇也終於學會了放手,和媽媽的關係也有了緩和。

沒有太過激烈的劇情,整部電影看下來,表達很輕,卻能感受到濃濃的情緒。

影如其人,果然是什麼樣的導演,拍什麼樣的片子。

就像這部電影的輕表達,重情緒一樣,張艾嘉總是給人雲淡風輕的感覺,但內心卻是一腔熱血,洶湧澎湃。

1

十幾歲,她青春叛逆

人們對於張艾嘉的印象,總是優雅的,但卻不知道,她曾經還有如此叛逆的一面。

張艾嘉出身名門,家教甚嚴,可還是擋不住她那顆叛逆的少女心。

中學時被家人送去美國讀書,從13歲到16歲,在1966美國呆了三年,那個經濟繁榮,搖滾樂出現,叛逆成風的美國。

學習成績如何未可知,張艾嘉倒是變成了一個十足的嬉皮士少女。頭髮剪得比男生還短,穿超短裙,十個手指帶了十個戒指,和「鬼佬」談戀愛就更不必說。

三年後,張艾嘉被母親以「交太多男盆友,太擔心了」為由,召回了台灣。

2

20多歲,她是成功的演員

中規中矩的人生似乎從來都與張艾嘉無緣,19歲的她倔強地直奔香港,頭也不回地踏入了演藝圈的洪流。

她說,我是一個好奇心很重的人,未知的前景總令我無法停下前行的腳步。

那時的香港電影正處在黃金時代,初入影壇的張艾嘉,靠著初生牛犢的拼勁,在演藝圈殺出了一條路。

與她搭戲的都是當年香港影壇的風雲人物:

《金玉良緣紅樓夢》

林青霞飾演賈寶玉,張艾嘉飾演林黛玉

《阿郎的故事》

張艾嘉和周潤發,將富家女與浪子之間的纏綿愛情,演繹的淋漓盡致。

僅入行四年,張艾嘉就已經斬獲金馬獎最佳女配角。

1976年,入行四年的張艾嘉憑藉電影《碧雲天》獲得金馬獎最佳女配角。

1981年,憑藉《我的爺爺》獲得金馬獎影後。

這對年僅二十多歲的張艾嘉來說,已經是不小的成就。

3

30多歲,她是小有名氣的導演

可是成為影後,張艾嘉並不滿足。

她聰慧過人,深知論美貌自己拼不過林青霞等人,所以只能更努力,讓自己更有才華。

她不像其他女演員一樣,拍戲只是單純的拍戲,她拍戲的時候是一邊做演員,一邊跟著學做導演,還獲得了不小的成就。

1986年,張艾嘉自編、自導、自演的影片《最愛》獲得台灣金馬獎九項提名,張艾嘉本人憑藉主演該片獲得了第23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女主角獎,以及六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獎。

1995年,擔任編劇及導演的電影《少女小漁》獲得第40屆亞太電影節最佳影片獎和最佳編劇獎。

1999年,張艾嘉擔任編劇並執導的帶有自傳性色彩的電影《心動》獲得金像獎最佳編劇獎 ,這是她第一個金像獎最佳編劇獎 。

2004年12月,自編自導自演體現現代都市女性內心世界的電影《20 30 40》上映,該片提名第54屆柏林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張艾嘉憑藉該片奪得第7屆亞洲影評人協會獎最佳女主角獎。

張艾嘉相信才華就是一切,無論對自己還是對其他人,就像當時被李宗盛吸引一樣。

張艾嘉算是李宗盛的伯樂,她欣賞李宗盛的才華,將他介紹給了自己認識的音樂人。

再後來,就有了李宗盛為她寫的《愛的代價》。

那時李宗盛對張艾嘉說:

「我寫這首歌的時候,是想著你寫的,想著你為什麼嫁給別人了。」

「我寫這首歌的時候,真的是一邊寫一邊流淚。」

如今,同時期的許多女星都不見了蹤跡,只有64歲的張艾嘉,還在繼續她的故事

62歲的她,執導了電影《念念》;

63歲的她,出版了第一本書《輕描淡寫》,說了句,「60歲才是新開始」。

64歲的她,憑藉自編自導自演的親情電影《相愛相親》在第54屆台灣電影金馬獎獲最佳劇情片、最佳導演、最佳女主角、最佳原著劇本4項提名。

不再那麼急於求成,歲月賦予她的是做好一部電影所需要的細膩內心。

4

40多歲,她是鮮為人知的公益女神

戲內,張艾嘉成功地演繹了別人的人生,戲外,她還完美地過好了自己的半生。

張艾嘉是影後,是導演,她還是名副其實的公益女神,這是她生命中最燦爛卻又最鮮為人知的一面。

1993 年,張艾嘉受台灣世界展望會之邀探訪非洲,那是她初次接受公益,至今已有20多個年頭。

在那裡,她看到了平日只是出現在新聞裡的,不可思議的畫面——戰亂、乾旱、皮包骨的小孩……親眼目睹了無政府狀態下的難民營裡,小孩的身上、食物上都停滿了蒼蠅,生存環境令人作嘔。

張艾嘉迫切地想要幫他們改變現狀。

「每個孩子不是生病就是營養不良,我就非常著急,不停地和當地婦女講,要懂得節育要吃避孕藥,不要生那麼多孩子。」

可是後來張艾嘉說,過了兩三年後,她才意識到自己這樣做很可笑。

「我在用我們的思維、眼光思考問題。這些國家兒童死亡率非常高,一個家庭8 個孩子,經過戰亂、疾病最後可能就剩下1 個。後來我不再和人家說節育,慢慢學會怎麼援助他們自立,幫助他們得到教育、工作的機會。」 

沒有人天生就懂得如何幫助別人,有時連方式都是錯的,但真心想要伸出援手的人才會去慢慢反思,在公益中成長。

其實做公益就怕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偶爾的善心大發對那些需要被拯救的孩子來說,是最殘忍的酷刑,張艾嘉也深知這一點。

   

第一次非洲探訪結束後,「我們到底能夠幫助他們多少?」張艾嘉這樣問自己。

此後,她每年都去一次非洲。獅子山共和國、迦納、剛果、盧安達……這些地方都留下了張艾嘉的腳印。 

「跟他們接觸,我會聽到他們最真實的聲音,對我們這些城市人做所謂慈善工作的心聲,所以我都會很努力地記得他們在說什麼。」

2012年時,張艾嘉再次回到衣索比亞,山裡的一些婦女已經可以自立了;2014年,張艾嘉還在蒙古助養的小女孩,已經順利大學畢業,還有了可愛的寶寶,這都讓她感到很欣慰。

「尤其是當我在某一方面比人家更有能力的時候,我覺得做公益是很重要的。」

如今,張艾嘉還在堅守著她的公益事業,去再遠的地方,經歷再顛簸的路程,她看起來都像年輕人一樣有活力和朝氣。

已經64歲的她,絲毫不見散發出遲暮的訊息,她不僅自己擁有年輕心態,還總是鼓勵年輕人:

「年輕人,你們怕什麼?我永遠的心態是鼓勵大家有勇氣要去做一些不一樣的事情。」

的確,她是有資格說這些話的,因為人們在時間裡見證了這一切。

張艾嘉說:「人的味道是要被品嚐的,我相信味道來自於人生的態度,你怎麼看待自己,那你就散發出什麼味道。」

歲月從來不會讓一個女人變老,她就像是陳年的紅酒,時間越長,越醇厚,時光將她雕琢成64歲女人最美好的模樣。

她說:「我常常一身傷,但勇氣仍然十足。」

她說:「我不怕人老,不怕樣子老,我更在乎的、更害怕的是心老。」

而熱愛生活,熱愛這個世界,永遠淡雅如蘭,永遠樂觀的張艾嘉,又如何會心老?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