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中最重要的三句話,看懂改變一生

《易經》歷經數千年之滄桑,已成為漢族文化之根。這樣廣大精微的一本書,但很多人都會覺得很難讀、難記、難懂、難應用。其實,整部《易經》最重要的,就是三句話。細細感悟其中的智慧,定能令人終生受用不盡。

一、自天佑之,吉無不利

《易經》裡面多次提到一句話:“自天佑之,吉無不利。”很多書裡面說,“自天佑之”就是來自於上天的保佑,其實這是不對的。上天不會保佑任何人。

其實“自”並不是“來自”的意思,而是指“自己”。“自天佑之”是告訴我們,自己努力,老天才會幫助我們,也就是“天助自助者”。這是一條屢試不爽的真理,它早已被漫長的人類歷史進程中無數人的經驗所證實。

當所有中原大國之君都沉溺太平時,是秦王嬴政“內修守戰之具,務耕織”,“外連橫而鬥諸侯”,西域偏僻之彈丸小邦,一夜之間崛起為問鼎中原之萬乘大國。終以日,金戈所向,萬國俯首,自強的秦人實現了“序八州而朝同列”的七代帝王夢。

當所有江東文臣們抱頭鼠竄,紛紛請降時,是周瑜一語定乾坤,西聯劉備,北拒曹操。獻連環,施苦肉,使反間,用詐降,一夜赤壁火,千秋碧水江。自強的周瑜為後人留下了一段“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千秋神話。

有句古語講:“ 盡人事以聽天命 ”。不盡人事,就不要期待有什麼天命。天命是計劃,人是執行。沒有執行,計劃也等於空。

在困難面前,不要等待別人的援助,要自己想辦法克服,挺過去。其實,當一個人感到所有外部的幫助都已被切斷之後,他就會盡最大的努力,以最堅忍不拔的毅力去奮鬥。而結果他會發現:自己可以主宰自己的命運

《易經》首卦“乾”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梁啟超在解釋這句話時說:“亁象言君子自勵猶天之運行不息,不得有一暴十寒之弊。……人之生世,猶舟之航行於海,順風逆風,因時而異。如必風順後揚帆,登岸無日矣!”

就是說,乾卦認為君子自我勉勵,當如宇宙運行不止那樣,不能有一暴十寒的毛病。人生在世,如同船在海裡航行那樣,有時順風,有時逆風,時間不同,情況也有所不同。如果必須等到順風才揚帆啟航,那麼到達彼岸就不知要等到什麼時候了。

自主之人,能傲立於世,能開拓自己的天地,得到他人的認同。勇於駕馭自己的命運,學會控制自己,規範自己的情感,善於分配好自己的精力,自主地對待求學、就業、擇友,這是成功的要義。所以,做人處世,也應像天道一樣,自我力求進步,剛毅堅卓,發憤圖強,永不停息。

靠自己最實在,自強者有天助,越努力越幸運!

二、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易.坤.文言》有雲:“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一個行善的家族,它必定有餘福,這個餘福能夠蔭庇子孫;如果造了很多惡事,那這個家族不可能長久,子孫必定遭殃。

俗話講,“富不過三代”,可山東牟氏家族,從明朝末年一直興旺到清朝末年,綿延十代而不衰落曾經擁有超過十八萬畝的土地,富可敵國。這些他們是怎麼做到的呢?

這個家族自創業以來,就樂善好施。那時候人都窮,很多吃不上飯,他們就布施糧食,一天三頓飯供給窮人。若遇到飢荒年,那布施得更多,所以每年平均佈施的糧食近百萬斤;前面五代人所布施的糧食一共超過一億斤。

牟氏莊園沒有圍牆,也不用保衛。這麼大的莊園,這麼有錢,不要保衛嗎?他們不需要,當地的整個縣、整個市的人民都保衛他,都知道這家是好人,這家人富裕我們都沾光,我們都得福,我們要保護他。所以當地的強盜都不會搶他的,甚至都保護他。

牟氏家族的家教非常的嚴格,用古聖先賢的思想教育子孫,特別要子孫勤儉持家,他們認為一個人如果是奢侈,那就是敗家之相。這就是牟氏家族的保富法:樂善好施,行善積德。

司馬光家訓裡面說:“ 積金以遺子孫,子孫未必能守。積書以遺子孫,子孫未必能讀。不如積陰德於冥冥之中,以為子孫長久之計”,意思是,別墅財產留給子孫,他們未必能守住;把書給他們,他們也未必能讀,不如布施行善,多積陰德,子孫才能長久地受到我們護佑啊。

其實,就算不從“善因一定感善果,惡因一定感惡報”的因果報應的角度來講,之所以“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是家風的必然結果。

家風是一個家庭、一個家族相傳沿襲下來的體現家庭成員精神風貌、道德品質、審美格調和整體氣質的家族文化風格。

在傳統中國文化中,家庭是人格形成的第一課堂。父母傳給子女的生活知識和人格修養來自於他們的長輩,這種代代相傳的價值觀、處世原則、行為規範,為一個家庭自覺或不自覺地加以遵守、模仿,乃至傳承下來,成為這個家庭世代相沿的家風或門風。

好的家訓家風傳承,會成為一個家族每個人一生的航標,一個人如果從小就受良好家風的熏陶,在生活、處世上則會有“法”可依,堅守內心不被外物所影響,人生之路才會走得更好更遠,家族才會越來越興旺。

三、順天應人

順天應人出自《易.革》:“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革之事大矣哉!”大意講的是,夏桀、商紂暴虐無度。商湯、周武順乎天道,合於民心,放桀誅紂,革故鼎新,改變舊制。

曾仕強說:“中國人講求天人合一,其實就是要順天應人,順乎天理而適應人情。”所謂順天,就是按照天道的客觀規律辦事,應人就是要得到人民大眾的擁護,就是正確的為人處事,這樣才會有事業的成功和生活的幸福。

荀子《勸學》裡有一句說:“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與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裡;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講的就是自己能力不夠,但是懂得順天應人,發現身邊利用周邊大勢所產生的巨大力量和自身所處環境的特點,推動著我們去做事,使自己事半功倍,而取得成功。

諸葛亮文韜武略,為劉備建立蜀漢立下了不世奇功,是中國歷史上流傳千古的一代名相。但縱觀其一生,諸葛亮傾盡才華,鞠躬盡瘁,把自己活活累死,也只是幫蜀漢維持了幾十年光景。

就是因為當時的“時勢”在曹魏而不在蜀漢。地理上,曹操雄踞北方,擁有最廣闊的土地和最豐富的資源;人才上,擁有最多的人口和軍隊,最多的謀士和將領;從軍事角度,它還佔據有利地形,以北望南,攻守自如。

當時的漢室,氣數已盡,所謂正統也不過是頂腐爛的帽子。恢復漢室,聽起來很美,可行性幾乎沒有。而且蜀魏百姓均已厭戰,長年戰爭難得一時平靜,而諸葛亮卻要連年北伐,也是逆天而行。

所以司馬光說:“諸葛亮自負才能,逆天而行,自取敗之也。”諸葛亮的朋友司馬徽也說:“臥龍雖得其主,不得其時。”

相比之下,司馬懿家族就很聰明,他們不但順勢投靠曹魏,還玩了一招借殼生蛋。利用曹魏政權的強勢,慢慢積攢自己的實力,最後取而代之,登上了皇帝寶座。而統一全國終結三國的混戰,又順應了老百姓厭惡戰爭、渴望和平的普遍願望。

所以,順天並不是宿命論,不是聽天由命,而是要順天道,懂借勢,順勢而為,方能成事。

有句俗語說:“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知世故、明人倫是順天應人的又一重要方面。這就要求我們不僅能知人,而且還能夠與人進行友好的交往,與人為善,善處人際關係,不失原則的同時,又能與人保持友好和諧的關係。

應人要求我們既要有責任感,義務感,知所當為,有所不為,根據自己在人倫秩序中的地位,來正確行動,既要“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又要“當仁不讓”,勇於承擔,盡倫盡份。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