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一點東西就飽了?第一名婦產科醫師:這4種人是「子宮內膜癌」高危險群
子宮內膜癌的高危險群
子宮內膜主要的功能是孕育生命,女性每個月分泌雌激素,刺激子宮內膜開始增厚,為受精卵著床做準備。受精卵著床後,卵巢分泌的黃體素會進一步調理子宮內膜來協助受精卵的發育,如果子宮內膜沒有接收到受精卵著床,子宮內膜就會剝落,形成所謂的月經,然後再重新開始。
這種剝落過程,可以穩定內膜不致過度增生變厚。然而,不生育或生育少的女性,因為沒有孕期和哺乳期,讓子宮內膜得以休息,子宮內膜每個月持續做工,就容易使得內膜發生病變的機率變高。
月經週期都很正常的婦女,若每個月黃體素都有正常發揮作用,促使內膜產生週期性剝落,那麼風險就會比較小。子宮內膜癌的高危險群如下:
一、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患者
在40 歲以下的內膜癌患者中,約有2 成的患者罹患多囊卵巢症候群(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這類婦女的卵子留在濾泡的時間持續較久,經常無法使卵子成熟排出,使子宮內膜經常處在雌激素刺激之下,缺乏黃體素調節,導致子宮內膜無法週期性脫落,致使子宮內膜持續增生、變厚,久而久之易發生病變。據統計顯示,罹患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的女性,未來發生子宮內膜癌的風險,是月經正常者的4 倍。
二、有大腸癌、內膜癌及乳癌家族病史者
長庚醫院婦產部部主任張廷彰醫師提醒,有癌症家族病史的女性,特別容易發生子宮內膜癌,例如
有遺傳性非息肉大腸癌家族病史的女性成員,其發生的第1個癌症的部位往往不是大腸,而有5成是發生在子宮內膜。其他有子宮內膜癌家族病史和某些乳癌基因者,也都是子宮內膜癌的高危險群,有家族病史的女性應多加注意。三、乳癌治療的患者
乳癌病患常用的一種藥「泰莫西芬」(Tamoxifen),具有抗雌激素的作用,可以降低乳癌復發的機率。但是泰莫西芬對子宮內膜具有微弱類似雌激素的作用,會刺激子宮內膜增生,因此高雄榮民總醫院婦女醫學部主治醫師廖正義提醒,有使用泰莫西芬輔助治療的乳癌患者,也要定期追蹤子宮內膜狀況,如果有不正常出血時,更要特別注意。
四、肥胖婦女
張廷彰醫師指出,肥胖婦女發生子宮內膜癌的風險,是一般正常體重婦女的2.9 倍。他找出該院子宮內膜癌患者的統計分析指出,較年輕的子宮內膜癌患者確實都偏向肥胖,其中3 成以上BMI(身體質量指數)都超過30。
高雄榮民總醫院婦女醫學部廖正義醫師提醒,肥胖婦女一定要減肥,無論從臨床上或是統計數據都顯示,絕大多數第1 型內膜癌的患者都有過重的問題。如前所述,肥胖婦女脂肪會轉化出較多的雌激素,容易對子宮內膜、乳房等器官造成刺激。婦女更年期後更應該把體重控制在正常範圍內,以增加自我保護的作用。
*症狀 *
*一、任何不正常出血都要小心 *
子宮內膜癌躍升為臺灣婦女生殖癌發生率第1 名,但死亡率排名其實卻相當低,原因在於子宮內膜癌很容易出現症狀,以「異常出血」為最主要的症狀。張廷彰醫師表示,約9成患者會有異常出血的情形,其中停經婦女出血的特色就是月經來潮時,總是滴滴答答拖很久都不停,或是月經量突然變很多。
張廷彰提醒,異常出血是跟自己比較,如果月經來潮的狀態改變,就是一種警訊,最好就醫檢查;而停經後的女性本來就不應該出血,所以任何的出血都是不正常出血,都一定要即時就醫。
*二、分泌物增加 *
廖正義醫師指出,除了出血外,有些患者的症狀則是分泌物的增加,或是有異常味道的分泌物。多數因分泌物異常來院求診的患者是以感染造成居多,但有少數患者會有持續的異常分泌物,若經治療後症狀無法改善,則須考慮是否有其他病灶,如子宮內膜病變的可能。另外,有時於例行的抹片檢查中,也可能意外發現異常子宮內膜細胞,而診斷出子宮內膜癌,所以建議女性朋友都應定期接受子宮頸抹片檢查。
三、易飽足、腸胃不適卻查不出問題
「女性如果一吃東西很快就感覺飽了,或者感覺消化不良,去腸胃科檢查卻沒有問題,那就要留意是否有子宮內膜的問題!」廖正義醫師說,第2 型子宮內膜癌的患者比較容易有腸胃症狀,所以如果經常沒吃多少就覺得飽、食慾不好,除了看腸胃科,最好也要到婦科檢查一下,因為包括子宮內膜癌以及卵巢癌進展至晚期時,常會產生大量腹水,進而壓迫腸胃道,造成食慾不振或胃口不佳等腸胃症狀。
四、晚期症狀:下腹或腰部疼痛、消瘦、貧血
在未停經的患者中,因為有不正常出血,有些患者會誤以為自己只是「亂經」。臨床上就有許多患者,在發現有內膜癌之前,已經為了「亂經」而治療多年。當內膜癌已然惡化,子宮腔此時若有蓄膿現象,則可能引起下腹脹痛;若晚期腫瘤增加進而壓迫到神經,還可能轉為下腹或後腰部疼痛;再進一步惡化,便會出現消瘦、貧血等各種症狀,但這些都已是晚期的症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