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康永:你無法 選擇你的家人,但依然可以 掌控自己的人生

蔡康永:你無法 選擇你的家人,但依然可以 掌控自己的人生

.                                                                                                                                                                

(圖片擷取自:蔡康永 FB)

文/蔡康永

有些人的家人很可愛,

有些人的家人很可怕。

有些人的家人既不可愛,又不可怕,

只是各忙各的,有點冷淡。

我的運氣很好,家人都很可愛。

可是我還是常常覺得:「這好恐怖呀!」

好恐怖?什麼事情好恐怖?

 「家人不能隨便換!」這是很恐怖的事情。

繼續看下去...

點到不喜歡的菜、愛到不適合的人

起碼都是自己的選擇

每次去餐廳點菜,

我都喜歡點些沒吃過的東西,

等到食物上來了,如果真的難以下嚥,

像日本納豆這麼詭異的東西,

我就乖乖嚐點味道,

把付的錢當做是「觀摩費」,

意思等於花錢進博物館

去看兩千年前的乾屍木乃伊,增長些見識。

點菜點到不好吃的菜,起碼是自己點的,

起碼有這麼點自主的尊嚴、任性的快樂。

戀愛遇到不良的愛人,

起碼是自己選的,

起碼有這麼點自主的尊嚴、任性的快樂。

這世上,只有「家人」

是老天配給你的 你無法選擇

唯獨「家人」,既沒經過「點菜」的步驟,

又不像戀愛可以「交往一陣子看看」。

家人,是像頭髮指甲一樣,「配備給你的」。

頭髮指甲,你還可以染染剪剪、

自得其樂一番,雖不滿意,

但總能整修到儘量滿意為止。

家人可不容你「整修」。

雖不滿意,只好接受。

再爛的菜,撤離桌面也就惡夢消失。

家人則每天上桌、各有表情,

最要命的,他們還會開口說話!

還有什麼比這更恐怖的?!

我從小就覺得這件事不能接受——

雖然我「配備」到的家人真是已經很像樣了,

可是憑什麼不讓我再挑一挑?

萬一還有「更理想」的呢?

就算是到玩具店也要讓我挑一挑吧?

電影《小英雄托托》的男主角托托

從小就覺得自己被抱錯了

有部比利時電影叫「小英雄托托」,

主角托托從小就堅信自己和隔壁床的嬰兒,

是在育嬰室火災時,被兩對慌張的爸媽抱錯了。

托托認為鄰居那一家人,

才是自己真正的家人。

鄰居幫小孩過生日的排場,是

原本該自己享用的排場,

鄰居那家的華屋、轎車、美好假期……

全部都應該歸他的!

可是這一切,卻被一個火災當中抱錯的嬰兒搶走。

托托堅持自己「被搶了」。

他幸福的一生,都被搶走,

而強盜留給他的,

是一群他不要的家人、

一個他不要的人生。

托托跟我們每個人一樣

總是想著「為什麼不是我」

托托瘋了嗎? 托托沒瘋。

托托只是把我們每個人心中那個

「為什麼不是我」的疑問和遺憾,

放大了一百倍而已。

平民家的小孩,想要生在權貴之家:

「為什麼不是我?」

富豪家的小孩,想要生在平凡之家:

「為什麼不是我?」

 「為什麼不是我?」 「為什麼不是我?」

我們被「配」到一個不怎麼樣的家庭

但我們可以製造自己的人生

托托越活越生氣,

做了一個荒謬的決定——

他開始按部就班,

一步一步要把原本屬於他的人生搶回來!

問題是,我們大部分人跟托托不一樣,

我們沒有「假想敵」。

我們就算要下手去「搶回來」,

也不知道要搶什麼?

不過,我們比托托幸運一點。

我們也許跟托托一樣,

被「配備」了一個不怎麼樣的家庭。

可是勝過托托的,

我們可以製造一個自己的人生,

不必像他那樣,

死盯著一個「別人的人生」不放。

托托像電子遊戲的主角一樣,

已經被設定了程式,

不完成任務,不能結束遊戲。

想像一下被關在電動玩具裡的悽慘,

你就會覺得自己很幸運——

人生被設定,就沒有樂趣。

人生最大的樂趣,

在於「答案沒有正式揭曉」前,

什麼都是可能的。

中國小說的文化:

總是被「家人、國家」限制

在長大的過程裡,我慢慢搞清楚,

為什麼我在外國人寫的小說裡,

得到比較多的力量;

為什麼我在看外國人的戲裡,

也得到比較多的力量?

我發現:外國作品裡出現的主角,

常常是自己面對自己的人生。

而中國人作品的主角,

要不就是被「家人」團團圍住,

要不就是被「國家民族」當頭罩住,悶死人。

《紅樓夢》中的賈寶玉

就是最好的例子

比方說,《紅樓夢》。

 「被一群最囉嗦的家人,

做最持久的糾纏不清。」

——這就是我心目中的紅樓夢,

紅樓超級大惡夢!

如果有善心人士挺身而出,

把《紅樓夢》改成攻擊過關遊戲,

立刻就能凸顯男主角賈寶玉成長的艱辛了——

賈寶玉,不斷被家裡的女人攻擊著,

奮勇向前、過關斬將,

這關全部都是林黛玉幽幽出現,

用眼淚攻向賈寶玉,

下關換成滿天的賈母老祖宗,

不斷把一頓又一頓的美食硬往賈寶玉嘴裡塞……

守關的大怪物是賈政爸爸,

瘋狂地用棍棒亂打賈寶玉……

唉,這樣的日子,過了一百二十回,

賈寶玉怎麼可能不出家?

賈寶玉的遭遇,是「特例」嗎?

我從他身上感受到的恐怖,

沒有代表性嗎?我有點不相信——

請不要忽略,在整個中國文化裡,

賈寶玉,是知名度最高的少年啊!

或者這樣說:賈寶玉,

是知名度最高的「正派」少年。

當少年羅密歐為了愛而叛離家族的時候,

少年賈寶玉正被三姑六婆煩得快要窒息!

我難免會想到在沒有翻譯作品可看的年代裡,

所有厭惡家人、內心狂熱的少年少女,

把眼睛望向戲臺上捏造的世界時,

竟然也老是看到如此氣悶的賈寶玉,

一定會很絕望吧。

寫故事的人大多是

為無聊的生活找一個出口

寫故事的人是幹什麼的?

寫故事的人,

大致上是覺得人生充滿瑣碎雜質,生活又很單調,

周遭世界也不怎麼迷人,

只好動腦動嘴動手,

捏造些有意思的人生出來。

對我們這些看故事的人來講,

一個又一個被捏製而成的人生,

是值得觀摩的,是可能有啟發的,

是可供自我安慰的,

是我們這黯淡世界的炫麗櫥窗,神祕出口。

看故事的少年,

一樣也期望能看到為他們而設的櫥窗、

為他們開闢的出口。

可惜這樣的例子並不多。

大部分的中國故事都在講大人的故事

對少年來說 很掃興

大部分的中國故事,在講大人的人生。

大人的政治,大人的道德,

大人的感情婚姻,大人的家庭。

老練、紛擾、迂迴兜轉、千瘡百孔。

對所有站在生命櫥窗前張望、

偶爾推開生命之門探探頭的少年來說,

哪能領會其中的奧妙?

從《紅樓夢》一路看到張愛玲的話,

人生是很不堪的,慾望是很齷齪的。

這當然有可能很真實,

很能呈現某種人生的真相,

但對許多被困禁在家庭多年,

等著拍拍翅膀試飛的少年來說,

這些「真相」是很掃興的。

如果你去看電影,才開演十分鐘,

電影院就誤把結局先放映出來的話,

怎麼可能不掃興?

藝術價值是很高,但對少年來說,很掃興。

難得能讓人讀得有勁的

是金庸的小說

中國故事裡,有少年情調、活得起勁、

讓人很想展翅飛離家庭、

自己開闢痛快人生的,是金庸的小說。

金庸捏造出來的少年,

絕對不是賈寶玉可以一起混的。

誰呢? 最有名的兩個。

韋小寶、楊過。

韋小寶、楊過在他的故事中

堅持自己想做的事 不受其他拘束

《鹿鼎記》的韋小寶,無賴少年的極致。

《神鵰俠侶》的楊過,叛逆少年的冠軍。

他們不必像賈寶玉那樣被鎖在家裡,

因為韋小寶出生在妓院,楊過是孤兒。

他們吃盡了世界的苦頭,

所以他們不來那一套

「犧牲小我、完成大我」的騙人把戲。

他們當然有堅持,不然他們就只是混蛋而已。

韋小寶堅持了義氣,其它一切「從寬處理」。

楊過堅持了愛情,其它一切「去他的」。

民族國家的大枷鎖,

他們兩個「試穿」之後,

立刻很識相地「退還」了。

他們兩個 不以家庭或國家為理由

停止自己的追求

寫故事的金庸,

從來沒有明講過他是受夠了中國少年永遠被家庭、

民族所牽絆的鬱悶,

可是我們左看看楊過,右看看韋小寶,

實在很難想像金庸

不是在替悶了好幾世紀的少年出口氣。

我在楊過和韋小寶的身上,

看見一件重要的特質——

這兩個少年,

從來沒有以家庭或國家為理由,

停止對人生幸福的追求。

他們有弱點、有挫折,

但他們也相信人生的價值,

不輕易退縮、不找藉口放棄。

跟「托托小英雄」的托托比起來,

楊過和韋小寶更倒黴十倍。

可是他們不去「搶回來」別人的人生,

他們自己搞定。

韋小寶得到過癮的人生,

楊過尋得的是寧靜和幸福。

不管是什麼,起碼都是他們自己的選擇。

出生的家庭儘管不能任你挑揀,

人生卻依然是你的,請務必善加揮霍。

本文轉載自 十點讀書,原文 於此

本文原標題為《有時家人真可怕》

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責任編輯/Stella)

好文章 分享給朋友吧~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