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速度,也是一種生活速度
編按:繼暢銷書《給回來的旅行者》後,藍白拖最新著作《走慢點 才是快》,分享人生、工作、旅行、夫妻、親子關係中的慢哲學,當你能將視野從世界回歸自己,學會了「靜」與「慢」,開啟與自我的溝通,原來慢下來後,人生得到的更多。
前五日騎著機車一路從台北到台東,
在快速移動中聽見許多聲音:
風的呼嘯聲、市區吵鬧聲、砂石車引擎聲。
也有人說時間太趕,根本無法深入台灣,
時間都浪費在移動中,旅行應該要慢一點比較好。
「出發前也懷疑這樣的旅行會有收穫嗎?」
「機車拋錨怎麼辦?」
「有沒有可能發生意外?」
帶著這些聲音抵達台東,當天下著大雨,我全身淋濕,
晚上九點多吃晚餐,整個人已是狼狽不堪,
到了旅舍放下背包,
我問自己到底在幹嘛?
這種毫無理由的旅行真的有意義嗎?
隔天雨過天晴,太陽熱到發燙,
我心想這天氣太適合徒步了,便把機車托運回台北。
這個決定不超過三分鐘,
人生經驗告訴我:「一有猶豫就不會去做。」
十多公斤的背包扛上肩,心中有了後悔念頭,
人類真的是一種很容易感到後悔的生物。
頂著烈陽、背行李走在台十一線,
路人看到都會比讚、喊加油,
有人會問在徒步環島嗎?
我說:「是啊!」
因慢步而與陌生人的慢互動,是騎機車環島無法體會的。
一個人走在中華大橋上,
被大量快速移動的汽車超越,
腳步緩慢到可清楚聽見呼吸聲,
自己彷彿置身速度世界之外,
被超越也不害怕,還會抬頭欣賞路邊風景,
吹吹海風,聞聞空氣。
兩小時後,膝蓋開始疼痛,手臂也曬傷,
當時天空烏雲集結,
心想不如來挑戰搭便車,否則無法在晚上抵達花蓮市。
搭便車不同徒步,要站在原地伸出大拇指攔車,
所有呼嘯而過的車都代表拒絕,
此時最可以考驗信念與信心,要相信會有好心人士出現。
一趟搭便車,載人者與搭車者都是考驗。
第一台車等了五分鐘,
駕駛正在練開車,因為慢慢開才看見我,
上車後,對方直率的說原本不敢載我,
擔心會是壞人,大家笑成一片。
之後共搭了五趟便車,
早上十點徒步,下午四點抵達花蓮,
隔天順利返回台北。
環島七天,至今感受最深的是兩小時的徒步移動,
不使用交通載具,第一次背著背包,
慢步在台灣公路上,真正感受到全世界都慢下來。
眼前景色、聽到的聲音、皮膚感受到的溫度、
鼻子聞到的味道,身體感知力覺醒,
透過身體解讀出某種人生哲理,讓人慢在其中。
回到什麼都要快的都市生活,
有時感到煩躁,無法說逃就逃,
只要回想起那兩小時,
心情會感到平靜,時間停止在平靜點上,
沒有速度後,反而找回自己的速度。
或許,
有了全世界都慢下來的記憶,才有對抗速度世界的武器。
沒有速度,也是一種生活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