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聽、關注,教出有韌性的孩子聆聽、關注,教出有韌性的孩子

編按:《擁抱B選項》一書從雪柔‧桑德伯格因丈夫的意外驟逝後而展開的人生開始,結合亞當‧格蘭特對於如何從逆境復原的研究新發現,帶我們鍛鍊韌性的力量,穿越黑暗,重見陽光。

大維過世時,我最擔心的是孩子從此不再快樂。從墨西哥回家的路上,之前即使最可怕的噩夢都沒有包含接下來要發生的對話。「你要怎麼樣告訴七歲和五歲的孩子,他們再也見不到爸爸了?」

我的孩子雖然因為無法挽回的失去而飽受折磨,仍然算是幸運。許多心碎的孩子卻不是如此。在台灣,每十二個孩子就有一個孩子屬於貧窮家庭,在美國,每十個孩子中,就有兩個孩子過著貧困的日子。單親媽媽撫養的孩子有43%生活貧困,還有兩百五十多萬個兒童的父母入監服刑。許多孩子面臨嚴重疾病,備受忽視、虐待或無家可歸。由於這些孩子飽受傷害、生活匱乏,可能也阻礙他們的智識、社交、情緒及學業上的發展。

我從亞當那裡學到的是,韌性不是固定不變的人格特質,而是一輩子的功課。

要提升孩子的韌性,端視孩子擁有哪些機會,以及他們與父母、照顧者、老師和朋友之間的關係。我們可以先從幫助孩子培養四個核心信念做起:(1)他們可以控制自己的人生;(2)他們能從失敗中學習;(3)他們很重要;(4)他們擁有可依靠、也可分享的真實力量。這四個信念會對孩子產生實質影響。書中一一提供許多案例說明以上的四個關鍵信念的培養方法。

聆聽、關注,因為你在我心中很重要

麥特.赫曼(Mat Herman)是特雷弗熱線的志工,他強調,知道有人關心自己(即使是個陌生人),就能提供重要的救生索。

「有時候,打電話來的人只有14 歲,他們很害怕,只是需要知道有人支持他們,自己並不孤單。」他解釋。「說來好像陳腔濫調,但情況就是如此。」

四年來,麥特接起電話後總是先溫暖地打招呼,但對方往往不發一語,就喀啦一聲掛斷電話。在我們之前提過的實驗中,參與者知道他們只要按下按鈕,就可以終止刺耳的噪音;當青少年打電話來,又掛斷電話時,他們彷彿在測試這個按鈕是否真的有效運作。

經過一段時間以後,許多青少年會鼓起勇氣,展開對話,對電話中撫慰人心的聲音有所回應。「許多人一而再、再而三地打電話來,你變成他們的朋友。」麥特說。

當孩子面對外在的霸凌和內在焦慮時,平衡點就在於他是否覺得自己很重要。

很多時候,大人必須以實際行動讓孩子明白他們很重要。

在丹麥,認知自己的重要性是學校課程的一部分。丹麥學童從六歲起到高中畢業,每星期學校都撥出一小時的「班級時間」,讓學生聚在一起討論問題並互相幫助。當孩子說明自己的問題時,感覺有人聽他們說話;當班上其他同學尋求指引時,他們覺得自己可以影響別人,改善情況。

當孩子聆聽別人的觀點,並反省自己的行為如何影響周遭的人時,他們學到了同理心。

孩子學會思考:「其他人感覺如何?我的行動會讓他們有什麼感覺?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