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醫正骨:足跟痛下不了地?中草藥熏洗治療,用一個好一個
足跟痛是中老年人發病率最高的,其特點是清晨下地的第一步足跟部疼痛厲害,有的活動幾分鐘後,疼痛反而消失,當坐下來休息一段時間,再次站立時又會出現疼痛。這種情況有時可以自然消失,不治而愈,但有的可以持續數日到數月不等。這毛病雖然不大,但嚴重困擾著人們的生活,給人們的活動,行走帶來嚴重不便。
足跟痛的原因
中醫學認為,“腎主腰腳”,足跟痛多與肝腎陰虛、局部血脈不通有關。肝腎虧虛,筋骨失養,又感風寒濕邪或慢性勞損便導致經絡瘀滯。具體分析,造成足跟痛的原因大致可分為三個:
跟骨骨刺:老年人足跟痛多和骨刺有關,跟骨結節處會有大小不一的骨刺,隆起的骨刺使局部組織受到摩擦、勞損,會產生無菌性炎症。但足跟痛的程度與局部炎症反應的輕重有關,與骨刺大小無直接關系。
足底脂肪墊萎縮:脂肪墊萎縮後,會使足跟緩沖震蕩、防止摩擦的作用減弱,使足跟處更易受到損傷而有痛感。
足底跖腱膜勞損:一些行走時間過長、負重過度的人會引起跖腱膜的勞損,出現局部無菌性炎症而有疼痛症狀,部位集中於跟骨結節跖腱膜起點處。
足跟痛的症狀
腳尖朝上腳後跟向下用力時,裡面有針刺感覺;足跟外表皮紅腫,用手碰觸發熱;長途步行後疼痛加重,走路時踩在石塊上或下樓梯時,足部用力過猛會引起劇烈疼痛;足跟中央有一個壓痛點,用手指觸壓疼痛劇烈。嚴重者每走一步都疼痛劇烈。如要確定是否骨刺,需拍片確診。
中草藥熏洗
藥用:草烏15g,川烏15g,附片30g,獨活30g,桂枝10g,細辛9g,防風15g,當歸30g,紅花10g,川芎10g,赤芍15g
方法:將上述藥物加入瓦罐中(最好使用小口瓦罐)加水至淹沒藥物8-10cm,武火煎熬,待藥物沸騰後,改用文火,此時將患者患足跟足部置於瓦罐口上熏蒸,每次30-40分鐘,1日2次。
溫馨提示:治療期間患者應該穿柔軟舒適的鞋子,同時注意多休息,避免勞力或跑步遠行等活動。
【療效說明】
足跟為少陰腎經所循行之4,此處作痛,多內有腎之虧虛,外傷勞損或寒濕入經絡而導致,足跟部氣血運行失常,經脈失養,引發疼痛。熏洗方中,草烏、川烏祛風濕,散寒止痛;附片、細辛散寒止痛,且細辛亦有祛風之效;桂枝既能溫通經脈又能散寒,與二烏、附片、細辛同溫經散寒之力倍增;獨活為祛風濕、止痺痛之良藥;防風既能散風勝濕,又能解痙:川芎為血中之氣藥,既能活血行氣,又祛風止痛,配以當歸、赤芍、紅花,活血通經,祛瘀止痛之力更強。諸藥相伍,配以藥液熏蒸,效力更為顯著,使得風濕祛,寒瘀除,經脈氣血流暢,通則不痛。
艾葉膏藥貼治足跟痛
中醫學認為,足跟痛多屬肝腎陰虛、痰濕、血熱等因所致。肝主筋、腎主骨,肝腎虧虛,筋骨失養,復感風寒濕邪或慢性勞損便導致經絡淤滯,氣血運行受阻,使筋骨肌肉失養而發病。
中醫認為艾灸“走而不守,通十二絡”。俗話說得好,“通則不痛,痛則不痛”。只要你有疼了,就是不通。
膏藥是祖國醫學的一朵奇葩,古有“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外治之藥即內治之藥,所異者,法耳”、“膏藥能治足跟骨痛病,無殊湯藥,用之得法,其響立應”等說法。清代著名醫學家徐靈胎說:“今所用之膏藥,古人謂之薄貼。.... 治裡者,或驅風寒,或和氣血,或消痰痞,或壯筋骨,其方甚靈,藥亦隨病加減,其膏宜重厚久貼。”
足跟專用貼的療效:
修復神經 :通過貼於患處的藥膏打通局部經絡和血管神經的循環帶動整體的經絡和血管神經的循環,刺激神經末梢,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局部代謝的作用,可緩解疼痛,促進炎症及瘀血的吸收。還可促進足貼精華局部吸收,從而實現直達病所的目的。。
溫經通脈:恢復足跟周圍筋絡、血管、和淋巴的循環,使病變的筋絡得到充分的儒養、恢復和強化筋絡組織的功能、分解、吸收能力,阻止病情轉移惡化,筋絡細胞營養通路更加暢通。
清淤除痺:通過已經打通的循環通道,於筋絡之間形成了正常循環通路,藥物分子迅速直達筋絡病灶、活化筋絡細胞、營養筋絡、吞噬壞死筋絡、多余的壞死筋絡及殘留被迅速排除體外、使健康的筋絡免受腐化壞死、正常吸收營養物質。
重組筋絡:恢復營養的病變筋絡免疫明顯增強,活化筋絡細胞,重組筋絡合成,修復筋絡組織,促進紊亂筋絡的重組,恢復筋絡功能。
溫馨提示:
足跟專用貼可以滲透皮表以下驅寒祛濕、消炎等作用,每個人體內寒濕不一樣,貼上的身體的感覺也不一樣,開始大部分會有熱辣的感覺,慢慢打通毛孔寒氣排除會有溫熱的感覺持續時間12個小時以上效果很好。 剛開始是涼,那是足跟貼的有效成分在揮發打通經絡,過一會之後就會熱辣的感覺,那是進入寒氣淤住的地方,之後滲透進去,最後就會變成溫溫的熱感覺~溫度不會很高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