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歲院士一件襯衣穿了30年,卻把420萬積蓄全部捐給了貧困生...

這位九旬「鋼鐵院士」,

一件襯衣穿30年,

卻捐出全部積蓄420萬元資助貧困學生。

他是誰?

他,是中國92歲的科學家,

國內首屈一指的「鋼鐵院士」,曾連續獲得三項國家發明獎,中國的高性能特殊鋼,10種新型模具鋼,都是他研製出來的!

他,70歲教齡,為中國培養了最優秀的博士博導,81歲高齡了還在電腦前獨自敲打,用六年時間敲出了:《鋼的成分、組織與構造》,一部中國特殊鋼的百科全書!

他就是,崔崑

1925年7月20日,他出生於山東濟南,

父親是燕京大學畢業生,

後在洋行任高管。

1937年,當日寇的鐵蹄侵凌至濟南,

接管洋行之日,

他的父親便毅然辭去了高薪職位,

攜全家老小回到老家濟寧。

父親的愛國情操,

讓年幼的他一輩子難以忘記。

1944年春,他遠走他鄉,

步行通過河南商丘的日寇封鎖線,

從西安到寶雞再到廣萊、綿陽,

最後到達大後方成都,

整整走了81天。

當年的秋季,

他被3所名牌大學同時錄取。

他選擇了:

武漢大學,機械專業。

他一門心思全在學習上,

幾乎年年全系第一。

1948年,因為成績優異留校任教。

1949年新中國成立了,

百廢待興,鋼鐵是工業的脊樑,

而高性能的特殊鋼,

更是托舉一個國家,

鋼鐵工業水平的巨臂。

但當時的武漢大學並沒有這個專業,

為了能把這個急需的專業辦起來,

1958年,他去了當時世界上最好的,

鋼鐵專業大學:莫斯科鋼鐵學院,

專攻金屬學及熱處理專業。

崔崑與夫人朱慧楠1952年求學照

1960年,他學成便立即回國,

那時,我國工業生產急需,

高性能新型模具鋼,

可卻無力自主生產,

進口價格是普通鋼的10倍以上。

崔崑心急如焚,

和同事們加緊建設實驗室。

買不到儀器設備,就自己動手做。

那時候沒有溫控自動化技術,

他們只能用最「土」的辦法控溫:

眼睛緊緊盯著溫度顯示儀。

往往一盯就是一個通宵。

他說:

「溫度高一點就停一停,

溫度低一點就把閘合上去。

靠手動來控制,比較難,

一定要聚精會神。」

而每一場實驗,

崔崑都堅持親自在場。

1964年,新中國成立第15個年頭,

崔崑帶領同事建成了裝備完整的金屬材料與熱處理實驗室,

新模具鋼製成的模具打破了國外壟斷。

上個世紀80年代,國家改革開放之初,

每當新鋼種出產,已是教授的他,

還要自己背著三十公斤重的「鐵坨坨」,

風塵僕僕的趕往全國各家單位試用。

那時沒有飛機高鐵,火車擠得不得了,

能買到硬座就不錯了,有時站票就走了,

那時的他,

已年過花甲了!

1981年至1991年,

他共研製出10種新型模具鋼,

6種列入國家推廣計劃,

獲得3項國家發明獎,

直接經濟效益累計超過兩億元。

他培養的學生不多,

他說:「我不想培養次品和廢品。

我招的學生,進門時學歷有高有低,

但個個都想幹事、能幹事。

現在,他的學生中,

已有十多人是博士生導師,

在各自領域都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2006年,已81歲高齡的他,

開始在電腦上撰寫

《鋼鐵材料、組織與性能》一書、

這是我國首部全面系統介紹

特殊鋼的「百科全書」。

卷帙浩繁,200萬字,

一位耄耋老人以6年之力,

在電腦前獨自敲打而成。

這本書的每一份文獻都是他親自收集,

甚至每一張圖片也都是他自己編輯的。

他說自己寫書就四個要求,

一是全,二是新,三是嚴,四是用。

書稿出來後,

他都會專門再讓已經是教授的,

弟子們再做檢查。

如今,92歲的他,

每天時間都排得滿滿的,

夫人朱慧楠89歲了,身體不好,

都是崔先生買菜做飯,

兩位老人,已經這樣認認真真地,

在一起生活了64年。

夫人朱慧楠說:

他通常早上6點就起來了,

先收拾一下,或者做一點家務事,

這是他的休息,

然後就是寫他的書,

上網看買家評論,

搜集需要編校的新資料,

翻譯當初鋼鐵俄文原著。

對他來說學習和工作,

是最有趣也最有意義的事情。

他當選院士後,找他辦事的人多了,

為避免別人送禮,

他總是約來訪者到辦公室面談。

一次,有人拜訪後留下一件貴重禮品,

他發現後當即用特快專遞給寄了回去。

身為院士,他拒絕了很多應得的福利,

生活上不講究吃,不講究穿,

非常的簡樸,甚至有些吝嗇,

他的一件襯衫就穿了有三十年,

可就是這樣簡樸吝嗇的人,

在2013年,他和夫人一起,

將畢生將全部積蓄420萬,

捐贈給了華中科技大學,

每年45名學生,每人8000元。

以目前家裡的積蓄,一次性拿不出這麼多錢,

他就做了一個5年計劃,

有一點結餘就捐一點。

今年已將捐款全部交齊。

他說:「這不算捐,應該是還,

因為我們畢業的時候兩手空空,

現在有些積蓄還不是國家給的,

用不完還給老百姓,

這是很自然的事情。」

除了心系寒門學子,

2016年,他還和夫人捐贈了,

一台價值20萬元的轎車,

為校內離退休老同志提供交通應急服務,

平時自己用車時也按照學校規定,

提前約車並堅持自掏腰包。

他說:「我們受黨教育這麼多年,

如果公家的車私用,心裡會感到不舒服。」

少逢大難,以身許國,

做人為學,一絲不苟,

高風勁節,堅守初心。

他說:

「我這一輩子,不謙虛地說,就四個字,

一個勤奮,一個報國,

我做的一般人可以做到的。」

是的,他完全不用謙虛,

他這一生,正像鍛造鋼鐵一樣,

鍛造著自己,也報效了國家!

可他所做的,

真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搞科研的人一般都看淡名利,

真正在乎的是學術成果,

而一個民族,

正是能有像他這樣高風亮節的人,

我們的民族才能有希望。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