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情人節」七夕話佛教愛情觀:修行人應如何看待愛情?

修行之人該如何看待愛情?(圖:Pixabay)修行之人該如何看待愛情?(圖:Pixabay)

農曆七月初七,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七夕節。相傳,在每年的這個夜晚,是天上織女與牛郎在鵲橋相會之時。凡間的婦女在七夕之夜向織女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向她求賜美滿姻緣,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稱為乞巧節。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秦觀的一曲《鵲橋仙》給七夕增加了無限的旖旎。七夕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在這一天晚上,婦女們穿針乞巧、祈福,虔誠隆重。而在今人的演繹下,七夕節漸漸變成了所謂的中國情人節。

那麼問題來了;七夕既然是關於愛情的節日,和學佛之人有甚麼關係呢?修行之人該如何面對、看待和處理自己與俗世之間的各種聯繫呢?特別是愛情?

這就是大家對修行認識的誤區,以為修行必須和俗世之間劃清一切界限,方能達到修行的境界。殊不知「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佛法本來就在世間,完全脫離了世間的修行,就如同要尋找虛無縹緲、根本不存在的東西一樣,是根本找不到的。

許多對佛教不了解的人,認為佛教是反對婚姻和愛情的,其實並不盡然,佛教雖認為情慾是阻礙證道的障礙,但卻會站在眾生的立場,隨順眾生,並不反對婚姻和愛情。

佛教對婚姻的看法

婚姻是人道的境界,是人類立場所需,是欲界眾生所免不了的。愛是生命的根源,根據佛教的「十二因緣」說明,人因為有情愛,所以輪迴生死;人因為有情感,因此稱為「有情眾生」。

佛教並不排斥感情,但卻主張以慈悲來昇華感情,以般若(智慧)來化導感情。佛教鼓勵夫妻之間要相親相愛,同事之間要互敬互諒,朋友之間要相互惜緣,進而做到「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亦即將一己的私愛,昇華為對一切眾生的慈悲。

修行人如何對待情感

2,500多年前,釋迦牟尼佛捨棄了王位,選擇出家生活。出家並不等於完全拋棄親人,佛陀暫時辭親割愛,是覺悟人生的一種途徑。

在世俗層面,佛陀也承認感情。在《長阿含經》、《增一阿含經》、《善生經》、《法句經》中,對於在家人的正常感情生活,佛陀有許多相關的教言。所以,並不是學佛就要出家,也不是學佛都要斷絕感情。

佛陀又講,感情歸根結底是一種執著。當自己執著一個人時,暫時有一些快樂,不過,這種執著終會帶來痛苦。

佛陀曾提醒阿難:「慎無信汝意,意終不可信;慎無與色會,與色會即禍生。」意思是,千萬不要信賴你的分別心,你的分別心根本不可信;千萬不要貪執美色,否則就會帶來無窮禍患。

師徒之間的對話

徒弟:情人是甚麼?

師父:情人是愛人、是仇人、是陌生人。

徒弟:為何如此說?

師父:兩人相愛時,是愛人;反目成仇時,是仇人;視同陌路時,是陌生人。

徒弟:為何會演變成為這樣?

師父:情的產生是因為貪愛,有貪愛故有執著,因執著而想佔有,因擁有故不知不覺想掌控對方,因不能如己所願,故疑心起、妒心起、嗔心起、無明起,故開始爭執、吵鬧、互不信任、彼此傷害、粗暴動手、甚至要摧毀對方、更可怕的是想同歸於盡。

徒弟:為何不彼此珍惜?若是不能在一起,也應好聚好散?

師父:無理的人多,明理的人少。自私的人多,無私的人少。蠻橫的人多,體諒的人少。主觀的人多,客觀的人少。誰能真正替人著想,除非明白事理,才能夠寬容於人,願意利益於人。

徒弟:原來如此,所以師父才會出家!

師父:當一個人被情愛所困時,開始如春天,一切盡是美好的;接著就是夏天,常常爭執不斷;再來便是秋天,漸漸冷淡起來;最後則是冬天,結束這段感情。但此情還會繼續延續,再找下一位重蹈覆轍;因為冬天之後,春天仍舊再來,依此周而復始。這就是眾生於愛欲之河,生死輪迴的主因。

徒弟:那師父是不鼓勵人談戀愛嗎?

師父:不可說「好」,亦不可說「不好」,怎麼做才是「最好」,由自己決定!

徒弟:若是不談戀愛,就不會結婚;不結婚,就不會有小孩;沒有小孩,就沒有人類;沒有人類,世界不就荒廢了嗎?

師父:不用擔心這個問題,當你遇到心愛的人時,自然就會結婚;正如有人問我,若是所有的人都出家,那國家的經濟怎麼辦?人類的延續又該如何?我回答對方:「您的假設不能成立,因為您本身就不想出家,所以不用杞人憂天,好好照顧您自己比較重要。」

徒弟:情人是甚麼人?

師父:是菩薩、是諸佛。

徒弟:這又為何呢?

師父:因為「不經一番寒澈骨,怎得梅花撲鼻香。」此人在考驗你,歷練你,讓你從逆境中走出,順境中醒悟,面臨一切境界,皆能不取不捨,而達到自在之境。

徒弟:那情人到底是甚麼人?

師父:是照顧你的人,也是折磨你的人。(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