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中成藥」用出湯藥的效果

《黃帝內經》曰:“五穀入於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氣分為三隧。”

中成藥雖然名目繁多,但使用中成藥的大原則思路不過就這麼幾條,要么就順其性,要么養其真,要么降其濁,使氣機恢復升降周流,則臟腑氣血得補,何患病痛不除。

有位老阿婆,心慌氣短,頭暈耳鳴,容易出冷汗,大便也乾燥難解,來找老師調理。

老師說,脈象細弱得很,氣血不足,充盈不了。當你臨床上發現,病人整體症狀很多,難以下手時,先從氣血下手,如果不行,再從陰陽下手。這個老阿婆,最要緊的就是先要把她的脈象充盈起來。

然後老師就讓她回去服歸脾丸合補中益氣丸兩種中成藥,老阿婆連吃了一個多月,頭暈眼花症狀就消失了,也不容易出冷汗了,心也不慌,氣也順多了。

她又來問老師,說,這中成藥還挺管用的,我吃了就很舒服,我能不能繼續吃下去呢?老師幫她摸了脈說,整個脈勢還是偏下陷的,所以這氣血還可以再往上提提,但吃無妨。

學生們都疑惑,在臨床上該如何用好中成藥呢?在學校裡又沒有專門教,如果按著說明書對號入座,效果又不好。

那麼該如何把握使用中成藥的原則呢?

還是要從“鼎三法”入手,把中成藥與鼎三法相對應。

如何把「中成藥」用出湯藥的效果?

如何把「中成藥」用出湯藥的效果?

如何把「中成藥」用出湯藥的效果?

比如,順其性的,往上升的藥,有補中益氣丸、逍遙丸、小柴胡顆粒、午時茶沖劑、小兒解表顆粒、木香順氣丸等。

往下降的,有保和丸、大山楂丸、麻子仁丸、牛黃清心丸、黃連上清丸、三黃片、龍膽瀉肝丸、王氏保赤丸、婦科千金片、防風通聖丸等。

養五臟之真的,有歸脾丸、參苓白朮丸、柏子養心丸、地黃丸系列、生脈飲、天王補心丸、五子衍宗丸、六君子丸、烏雞白鳳丸、八珍益母顆粒等。

這樣思路就清晰了,凡摸到病人脈虛陷的,我們就用補升的思路,補就是養其真。心肺氣不足的用生脈飲補之,心脾氣血不足的用歸脾丸補之,腰腎精血虧虛的,用地黃丸系列或五子衍宗丸補之。

升就是順其性,助其條達。脾中氣不升的用補中益氣丸升之,肝氣機不條達的,用逍遙丸疏達之,肌表皮毛氣機不外達的,用解表顆粒或午時茶沖劑,助其升發外散之。

如果摸到病人脈像是上亢不降的,伴心煩失眠,我們就用通降法。肝膽經有濕熱的龍膽瀉肝丸主之,腸道有積熱的大山楂丸、王氏保赤丸通之,心經有火熱、口舌生瘡、煩躁失眠者,牛黃清心丸、黃連上清丸通降之。

如果碰到病人脈象雙關鬱,升降失常的,我們用小柴胡顆粒,升肝和胃,或用逍遙丸配大山楂丸也是升肝降胃。

再者,碰到病人手腳冰涼、夜尿頻多、腰酸腿軟、走路乏力的,就用地黃丸系列,補其腰腎,或者五子衍宗丸壯其精血,以養其真。

這樣用常規的數十種中成藥,就可以靈活變通應對數百種甚至更多的疾病。關鍵在於把握好這個原則,是要讓病人氣血升上來,還是降下去,抓住這個大的方向不變。就像你開車握住方向盤一樣,這方向盤向左轉、向右轉協調的就是車的陰陽,你用藥往上升往下降,協調的也不過是人體的陰陽,這樣用起藥來就不容易有偏頗。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