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不完的事情,停一停,放鬆心情

1. 人字兩筆:一筆前進,一筆後退。不戀頂峰的人更可貴;一筆逆境,一筆順境。逆境是熔爐;一筆付出,一筆收獲。失去的不一定不美麗;一筆朋友,一筆對手。對手是走向成功的陪練;一筆前半生,一筆後半生。願你前半生枝繁葉茂,後半生收獲儲藏。

2. 愛生活的人往往更出色,更出色的人往往最簡單。每個人內心都有一道光環,只是太在乎俗世眼眸的偏執,而忽略了它的繁衍。生命的起源來自善良、純潔。世道的複雜會淩亂清澈的眸光,也會給本來的純情染入斑點,但生存需要豁達,也不要抓住某一點不公或某一處斑點不放,而把自己卷入忐忑不安的境界中。

3. 時光悠然,不快不慢,其實是對人生的一種提醒。把握自己的力量,活一場適合自己的人生,讓心態慢下來。路在腳下,對自己做一份合理的安排,不忘初衷,悠然向前,不管是命中注定的磨難,還是命運的臨時考驗,都能泰然處之,活一份自在,活一份安然。

4. 生活在路上,送遠著過去,面對著將來,有人說生活是煩惱的集散地,其實這就在於不同的心態,既然生活可以小清新,又何必那麼神經質,不管人生願意不願意,總要走進那些陌生的故事,面對那些陌生的人,緊張與忙碌,舒緩與安寧,平常的日子,活成了生活的綿延。

5. 生活裡如何消弭和協調煩惱,俗語說的好,一個巴掌拍不嚮,有時候已經習慣了和煩惱糾纏,甚至是達到了心不痛不能正常活的矯情程度,記得一個簡單的辦法,煩惱如同往事,少回味才是啊。

6. 生活中,做不完的事情,停一停,放松心情;掙不夠的錢財,看一看,身外之物;看不慣的世俗,靜一靜,順其自然;生不完的悶氣,說一說,心境寬廣;接不完的應酬,辭一辭,有利健康;盡不完的孝心,走一走,回家看看;還不完的人情,掂一掂,量力而行;走不完的旅程,緩一緩,漫步人生。

7. 人生的許多平凡、平淡、平庸,常歸因於一個字:怕。怕得到的會失去,怕轉身了就是永別,怕摔跤後再也起不來,在怕中畏首畏尾,終究裹足不前。人生就是一條路,走一步有一步的景觀。上帝不會眷顧誰,你有勇氣放棄,才有機會得到。華麗的跌倒,勝過無謂的徘徊;哪怕敗得徹底,就當趕上了命運的另一盛宴。

8. 慎言語以養神氣。人的生命活動是以神(意識)作主宰的。對神的養護是第一位的。反之,神的耗散對人體的危害也是最大的。那麼,怎樣才能更好地養神氣呢?講話不謹慎,好講大話、假話、廢話,易於傷神散氣。此外,講話過多,則言多必失,就可能會滋生是非,引起煩惱,就會進一步傷神耗氣,影嚮身心健康。古之善養生最重視對神氣的養護,主張精神內守,寡言靜養。人的神氣充足了,精神就穩定了,精神主宰生命活動的地位就可能確立起來。

9. 忌狂喜以養心氣。養生的最大障礙,是人經常波動的情緒。產生情緒的根源是大腦受到外界不同資訊的刺激而引起心理上的不同變化,如「喜怒憂思悲恐驚」,古稱「七情」,就是這種心理變化的結果。「七情」的產生直接連著內髒的氣機。喜的情緒影嚮心髒氣的變化。人們過於高興時,往往笑得直不起腰,緩不過氣來。中醫理論認為:「喜傷心」。這裡所說的喜是指過份的喜悅,亦既大喜、狂喜。過喜的情緒一旦產生,就會促使心氣聚然上沖,原本溝通的心腎之氣一下子分離開來,使之失去平衡而引發出心髒病。而養生要求的喜,是在心裡上泛起淡淡喜悅,是比較理智的,能夠自控的。這種情緒反應在臉上,是似笑非笑,或面帶三分笑。

10. 樂助人以養膽氣。人的膽氣大小往往與自己的公心多少相聯繫的。老子教人處事做人要多行善事,助人為樂。一事當前少想甚麼私字、我字,多想集體、別人,其膽氣自然會壯起來。試想,一個道德高尚、勤於為人民服務的人,一定是樂觀向上,膽氣過人的。俗話說:「心中沒懸事,不怕鬼敲門。」這種不怕鬼、不信邪的膽氣,來源於無私心。反過來說,私心重的人,總是常懷戚戚之心,處處謹小慎微,內心很少有安靜的時候,活得很苦很累。特別是那些幹了壞事的犯罪嫌疑人,不可能有豪壯的膽氣和平靜的心態,他們作案時會隱蔽的害怕,案發後則總是提心吊膽。

11. 善制怒以養肝氣。「怒傷肝」,發怒往往能夠制人於死地。養肝氣的重要一環就是善於制怒,增強對怒的情緒的調解能力和自控能力。善於制怒與佛家提倡的「忍」有本質的區別,「忍」只能使怒的情緒不發作出來,但怒的心理並沒有變化,忍多了就會使肝氣淤滯,成為致病的因素。正確的制怒方法,就是儒家強調的要保持中和之氣。何謂中和之氣?儒家認為:「發而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就是說,人受到外界刺激想發怒,當即意識到發怒會傷肝,在意識的作用下,把怒氣化解為正氣而沒有發作出來,這就叫做中;有時這一怒氣需要發作出來,但這是受意識控制的,善意的,其發作是恰如其分的,這就叫做和。保持中和之氣,就能制怒而養肝氣。

12. 少憂思而養脾氣。「脾主思」,「憂思傷脾」。人在由各種矛盾構成的社會中生活,不可能沒有憂愁的事。好憂思者其顯著特徵是胡思亂想,久而久之,「思則氣結」,食欲不振,神經衰弱,面黃肌瘦,導致疾病。從養生出發,人雖不能杜絕憂思,但可以減少憂思或化解憂思。化解憂思的良方是使自己的頭腦變紊亂為專一,變無序為有序,變憂愁為樂觀,變狹隘為寬容,這樣就能打開「氣結」,充養脾氣。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