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豆漿賣到20億,若馬雲改變的是生活,他改變的是城裡人的早點

現在,在城裡,很多人習慣到永和吃早點。但問起是哪家永和,不少人一頭霧水。哪家永和?不就是經營豆漿油條的那家嗎?如此狀況,喜還是憂?這就是永和的尷尬之處。

林炳生出生在台灣金門,6歲時全家遷往馬祖,16歲又去了基隆,25歲,他命運的扳機被一粒黃豆扣動,接下來的30年歲月風起雲湧:你可以將永和豆漿視為中式快餐行業的魔笛手,也可以把林炳生稱作豆漿世界裡的堂吉訶德。

小時候,林炳生的父親靠給當地駐軍做服裝養活全家。6歲那年,全家隨軍遷往馬祖島。彼時正值台灣戒嚴時期,馬祖又是駐軍前哨,美國麵粉、孤獨和阿兵哥成為他童年記憶中的三個關鍵詞。

時間很快就到了他服兵役的年齡,4年的兵役期間,讓他先後去了空降特戰部隊和兩棲作戰部隊。22歲那年他離開了部隊,在美國勝家的台灣分公司做業務員,住進台北的大姐家裡。每天面臨的舞台是台北大街小巷的菜市場。

為了「每天給自己存500新台幣」,林炳生在勝家公司待了三年,夜間計程車也開了三年。賣了三年縫紉機的林炳生,職位也從普通業務員干到美資企業的中階主管,這時他突然提出了離職,引起了很多人質疑,但這並沒有改變他的決定。

1983年,正在做房屋中介業務的林炳生聽說台北市區一家豆漿鋪轉讓,他跑過去一看,也就一百多平方米破破爛爛的豆漿鋪子。頓時沒了興趣,正在他打退堂鼓的時候,老闆卻說和豆漿鋪一起轉讓的還有「永和豆漿」的註冊商標,這次他來興趣了。

永和是台灣台北縣永和市的地名。林炳生決定將豆漿鋪和商標一起買下來。他東拼西湊了20多萬元,拉來關係最好的同學和同事入伙。因為辛苦,拉來的合伙人陸陸續續的退了股。這並沒有讓林炳生妥協,他認為愛拼愛贏,不拼怎麼會贏。

男人應該有自己的事業,他最終決定做通路市場賣豆漿。生產方面林炳生找來大姐、大哥負責管理,自己則抽出身來跑遍台北的社區福利社、便利店。就這樣慢慢做到了,每天可以賣到兩千多瓶的銷量。

1987年,林炳生在台灣汐止購買廠房,永和豆漿汐止工廠成立。人員不斷擴張,生產線滿負荷運行。在此期間,永和豆漿成為台灣第一家獲得食品GMP認證的工廠,GMP認證成為了永和豆漿發展史上的重要事件。到1996年,永和豆漿每天可以做到1萬多瓶的實銷量。

隨著永和豆漿的規模越做越大,台灣市場已經滿足不了林炳生了。1999年,他在上海常熟路開設了第一家永和豆漿直營店。永和豆漿以豆漿和油條為特色產品,再輔以各式台灣風味小吃。為了做大永和豆漿,專門到台灣連鎖業協會學習連鎖規劃,進而運用到大陸市場。

2010年5月1日,永和豆漿世博餐廳開業。讓林炳生沒想到的是,他原本只是出於宣傳的目的在世博會上開店,也做好了虧損準備,殊不知最後世博餐廳的人流量比台灣館還多,反倒賺錢了。時至2012年,永和豆漿全國門店數達到500家,這一業務板塊的終端銷售額達到15億元人民幣。

林炳生在永和豆漿上的成功,並沒有減退人們對他的爭議。以一般人的看法,林炳生的做法往往太不可理喻了。但是對於他的成功,他卻把這份功勞全部丟給了自己的團隊。他說「我之所以成功,是因為我又一個成功的團隊,一群不要命的合伙人,不是我一個人在瘋。大家有共同的利益,正是這樣的關係把我們僅僅的綁在了一起,這樣員工才能和公司一條心,公司才能做大。」

對於如何激勵員工,制定內部合伙人制度,如何做股權激勵,不妨諮詢小編,小編mayi8007從事企業激勵制度,團隊建設9年多,有不少經驗和案例,可以耐心的幫你分析和講解,也可以索取3980元的《企業動力系統工具包》,涵蓋了合伙人落地協議,高層股權激勵協議,中層分紅獎勵協議等。

然而,這並沒有停止林炳生的追求,他又把目光投向了國際市場。在隨後的幾年裡,永和豆漿陸續打入日本、美國、加拿大、泰國等20餘個國家和地區並廣受歡迎,發展成為國際品牌。至此,永和豆漿作為弘奇公司的品牌事業,已逐漸超脫當初永和老兵的街頭小店,成為中華民族傳統美食的代名詞在世界各地發揚光大。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