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焯芬:現代物理學看到了佛教的「空」
隨著科學的不斷進步,佛法與科學的共通性與互補性也將越來越明顯
編者按:2017年6月15日至20日,由加拿大佛教會湛山精舍發起,中國佛教協會、加拿大佛教會、美國佛教聯合會共同主辦的《首屆中加美三國佛教論壇》在加拿大多倫多舉行。
中加美三國高僧大德、專家學者、各級政要、相關社團及護法居士近萬人齊聚多倫多,圍繞「圓融中道,持久和平」的論壇主題展開討論。香港大學副校長、香港工程科學院院長李焯芬教授出席論壇並提交了《科學視野中的佛教》的主題論文。
李焯芬教授在論文中用科學的思維方式、理論成果以及實驗方式,與佛教的緣起法、四聖諦、空性、修行方式做了「對比實驗」,並得出了令人驚奇的結論,他在論文中指出:隨著科學的不斷進步,佛法與科學的共通性與互補性也將越來越明顯。鳳凰佛教編輯了李焯芬教授論文主要觀點如下:
現代科學邏輯方式幾乎等同於佛教的緣起法則與四聖諦
佛教講緣起性空,並常說「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那佛教的這種說法符合科學的邏輯嗎?
實際上,自然科學中有很明確的「成因與效果」邏輯:「若事物乙之存在取決於事物甲,則甲是成因,乙是效果;成因應先於效果出現,或與效果同時出現,那麼成因與效果之間應有直接或間接聯繫。」
數理邏輯也認為:每件事物必有其成因,打個比方就是:一朵花或一個水果的衰變,不盡是時間的問題,也有其的內在原因。微積分學認為,經適當調整後,一組參數可以產生正確的效果,例如在溫室裡種花,可以讓北方的冬天也能開花。
系統工程學中的問題成因係統則更為直觀,例如城市大學屋頂倒塌,調查委員會的任務就是去找出原因。而這些科學邏輯都和佛教因果論有異曲同工之處。
四聖諦是佛教的基礎理論之一,佛陀闡釋四聖諦的目的,是要告訴大家世間的因果以及出世間的因果。
在佛教理論中,「苦」是指世間的苦果;「集」是苦升起的原因;「滅」是苦熄滅的果;「道」是滅苦的方法,通往涅槃的道路。佛陀的「四諦觀」實際上與現代科學方法論十分契合。
在現代科學中,問題出現可以等同於四聖諦的「苦」,找出問題的根源等同於「集」,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等同於「滅」,落實解決問題的方法相當於「道」。比如說,發生地震了,此次的地震即是「苦」;地震引發地殼斷層錯動是造成「苦」的根源,即是「集」;解決問題的方法是提高建築物抗震標準,也就是「滅」;最終對建築物進行加固工程,將解決方案落實,就是所謂的「道」。
現代物理學也看到了佛教的「空」
現代物理學研究發現,宇宙的大部分都是「無」。在宇宙的建部能量中,構成恆星和星系的普通物質的部分僅佔約4%,眼睛看不見的暗物質約23%,其餘的73%,全都是「無的空間」所具有的能量。根據量子物理學的「不確定性原理」,物質在極其短暫時間內,究竟是處於「存在」狀態還是「不存在」狀態都是不可能確定的,甚至在什麼都沒有的真空中,也不停地發生著兩個粒子成對地產生出來和立即消失的現象。
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認為,能量可以轉化為質量。茫茫宇宙中的能量不斷地按照愛因斯坦的質能關係凝聚成質量,這也就是宇宙中的星雲、銀河系、日月星辰(包括我們的地球)的起源。日月星辰、地球均起源於虛空中的能量的凝聚,緣生則有,緣滅則無。這不就類似佛陀二千五百年前說的「緣起性空」?
現代醫學驗證禪修真實有效
有科研單位曾用現代科學驗證禪修是否有效,他們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以及「腦電圖」兩種方式來驗證。實驗請來了數位藏傳佛教僧人,每一位僧人均有超過一萬小時之禪修經驗。通過「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術以及「腦電圖」可以發現:禪修者腦血氧分明顯較高,與專注力相關之腦神經區更活躍。
這個實驗證明禪修的確能提升腦神經的認知功能以及人的專注力。禪修者也做過該實驗,結果發現:修禪確實能提高修行者對情感控制功能,他們對壓力的免疫力也高於普通人。
香港已經證實該實驗的正確性。香港大學心理學系李涓珍教授及醫學院的神經科學家蘇國輝院士等人,曾對22位南傳佛教禪修者做了同樣的實驗,為了驗證實驗結果的精確程度,他們還邀請了非禪修者參加實驗,作為對比。測試結果印證了禪修能提升腦神經的認知功能、專注力及情感功能。
現代醫學的進步,已經印證了修持佛法對人的益處,相信隨著科學的不斷進步,佛法與科學的共通性與互補性也將越來越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