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若不狠心,將來孩子會「狠狠的報復你」,這3個原則必須記住了
有一次朋友圈傳一個視頻:在一個購物商場裡,一個孩子哭鬧不止,他的媽媽手裡已經拎了一大堆東西,孩子還是見啥買啥,不買就哭,當然大家覺得可能是個排練表演的段子,但事實上生活裡這樣的例子並不鮮見,許多孩子到了商場超市就走不出來,一旦走出來,往往父母要肩扛手提一大堆,其中不少是孩子「哭」來的。
我兒子好像很早就剎住了這股「歪風」,以至於現在單位同事還說「就你狠心,孩子跟了去,他也不要啥。」說的是我兒子不會胡攪蠻纏要東西,正常的購物需要都是滿足。
孩子的好習慣是磨練出來的,堅持原則並且適時的對孩子「狠心」的教育一下,可以一勞永逸。讓孩子沒有僥倖心理。若是家長有過一次不忍心,一次的妥協會造成孩子以後更加的鬧。絕不是妥協一次孩子就能懂事的下次注意的。
常常見到孩子在超市和爸媽鬧,起因大多是見到中意的玩具,媽媽說「不買」,他便使出殺手鑭:一哭、二鬧,軟磨硬泡,非逼著買不可;如果殺手鑭還不見成效,個別孩子會躺在地上撒潑,甚至對著媽媽拳腳相加;最終,大人不得不屈服。
「狠心」媽媽應該怎麼樣堅持原則呢。當兒子是個超市「小鬧鬧」,他一當眾哭起來,真是非常考驗媽媽的神經呀!
怎麼辦呢?
「狠心」家長的購物原則
原則一:道理要反覆講
兒子3歲不到時,有一次跟著去超市,就哭著鬧著要吃糖,我認為吃糖多對牙齒不好,所以不給他買,每當這時,兒子就會哭鬧不止。我沒有買糖給他「止哭」,而是一遍遍講吃糖的壞處,然後帶他到別處轉悠,轉移注意力,當然,孩子哭了一會就止住了,讓他知道哭沒用,以後就不哭了。
原則二:心腸要硬,絕不妥協
還有一次見孩子哭得厲害,邊上總有「好心」的大媽出來說話:「你就給孩子買一個,不就是一塊錢嗎?」我只好說:「不是為了錢,是怕吃壞牙。」又有人說:「多吃一塊壞不了。」我只好接著解釋。孩子雖小,但聽得懂這是有人替他說話,越哭越厲害。我馬上抱起他就往外走,遠離這個幫腔氛圍,出門後,等他不哭了,我再給他解釋吃糖的壞處。此後,兒子再也沒怎麼鬧了。
原則三:每次只能選一樣
兒子大些了,每次買東西都是東挑西揀一大堆,我跟他商量,每次去超市只允許他選一樣東西,並且要經過爸爸媽媽認可。如果還想要第二件,只能把第一件放下。開始時,兒子會不自覺地多選。為了堅持這個原則不動搖,即使這件東西確實需要買,我也會狠狠心把它放回貨架,讓他自己只選最需要的一樣,另一樣哪怕等到下次我自己再去幫他悄悄買回來。久而久之,孩子也就習慣了,以至於現在大學了,兒子也習慣性只選擇最需要的一種或者兩種物品,當然背後的理念就是:仔細斟酌,不買無用的東西。
懂事的孩子都是訓練出來的。
現在回過來看,從小對孩子狠一點,還是很有好處的:兒子的同齡孩子上了大學之後鋪張浪費的比較多,攀比、消費都很厲害,每次見面他們的父母都經常搖頭嘆息,「現在管不住了,可是不停地供他揮霍何時是個頭。」一些啃老族,即使三四十歲了,還在依靠父母養老金在生活,究其根本的原因早期教育沒有狠心,現在反過來對你的「報復」更狠了。兒子在學校保持了理性適度的消費,國慶假期回來還承諾,後兩年的學費準備「利用假期自己掙出來,不用你們操心了。」我們很欣慰。
當然,早期教育的「狠」並不是真正的狠心或者惡意,而是堅持一些健康積極的原則。不妥協,不要認為孩子還小,可以寵著一點,好習慣都是從小練出來的,而不是長大了說說就能馬上變的。教育有的時候是需要狠心的,為了將來他們成長得更順利,小時候該狠心的時候要狠起來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