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接近NBA球員的陳信安為何當年沒打進NBA? 這段話告訴你台灣球員與NBA的距離!!

曾經被稱為「台灣最接近NBA的球員」的陳信安正式宣布從SBL退休,結束他的籃球生涯,一定很多人遺憾他當年沒能擠進NBA的窄門。畢竟看到現在的林書豪在NBA打得如此出色,甚至簽下三年價值2500萬美金的大合約,總會有人認為身材條件更好的陳信安當年應該也有機會打NBA才對,就算是短暫的替補上陣都好。之後也曾踏上NBA築夢之旅卻鎩羽而歸的田壘跟張宗憲,同樣讓人扼腕(當然目前的張宗憲算是還有機會)。前陣子林志傑在國際賽表現優異,再度有人聯想到他跟林書豪的身材、彈性都類似,或許林志傑也能打NBA? 只能說,有夢的確是好,但從務實的層面看來,這些聯想都小看了台灣球員與NBA的距離。我們試著把台灣最高水準的籃球聯賽SBL跟NBA這個最高殿堂之間,多列一些不同層級的籃球賽事,例如NBA的小聯盟 -- NBDL發展聯盟、夏季聯盟、美國大學籃球NCAA第一級、NCAA第二級、亞錦賽、中國CBA聯賽、台灣的瓊斯盃…等,先不用急著跟NBA比,拿這些賽事的強度來比就好。舉一些例子或許比較好理解,林書豪是突然被NBA球隊看上的嗎? 當然不是,他念的哈佛大學雖然不是傳統籃球名校,但也還是NCAA第一級的長春藤聯盟 (這已經是第一級的學校裡實力算偏弱的聯盟)一員,NCAA第一級有多少學校呢? 300多所…每年的NCAA 64強決賽成員,已經是經過一個球季激烈廝殺後脫穎而出的頂尖名校。而NCAA第一級的比賽,就是林書豪真正證明自己有能力挑戰NBA的地方,尤其是他在2009年12月6日哈佛對上當時全美排名第13強的康乃迪克大學,在大家都認為實力強上一大截的康大一定可以輕取弱隊哈佛時,林書豪硬是以投18中11的高命中率狂砍30分(請注意NCAA一場比賽是40分鐘),比賽最後關頭甚至一人帶球殺過半場衝入禁區,在四名球員的看管之下雙手灌籃得分,康大就是守不住他,最後康大僅以79:73小勝6分,林書豪對上傳統勁旅康大居然能有這種表現,這就是一個重要的指標,甚至可以說這場比賽讓他揚名美國大學籃壇。

由於NCAA第一級學校(或者更精確的說是NCAA的64強)一向都是NBA球員最主要的來源,在這個層級能有精彩演出,當然不會被球探遺忘,因為那代表一種未來表現的可預測性。不過,在NCAA第一級的優異表現還不足以讓林書豪在2010年NBA選秀會上被任何一支球隊選走,這一年的選秀會兩輪總共有60名球員上榜,選秀的落榜代表林書豪還不被認為是該年最好的前60名優秀的「NBA以外的球員」,很粗糙的從數字上來看,即使是該年度的NCAA 64強每隊的頭號主將,都未必能進入NBA這個殿堂,因為還有少數幾位頂尖的歐洲聯賽球員會被挑走。這樣一對比,不難理解為何在NCAA第二級大殺四方,甚至榮獲MOP (Most Outstanding Player)的張宗憲,即使幸運擠進了明尼蘇達灰狼隊的夏季聯盟名單,卻從頭到尾坐足板凳沒機會上場,因為NCAA第二級跟第一級的實力落差的確相當大,在這個層級的表現跟數據究竟代表什麼意義,球探們心裡自有一把尺。而另一位在2005年入選夏季聯盟沙加緬度國王隊名單的台灣球員田壘運氣好一點,還有實際上場比賽,出賽兩場總共只打5分鐘,但一分未得。剛宣布退休的陳信安則曾經在2002年的NBA熱身賽穿著國王隊的球衣出賽兩場,上場時間都很短,在開季之前還是遭到釋出,嚴格說起來,他的確是距離真實的NBA比賽最近的台灣球員。看看陳信安、田壘跟張宗憲在夏季聯盟跟NBA熱身賽這些「有點接近NBA」的比賽中,僅有非常非常短的上場時間,你可能沒什麼感覺,因此我們可以拿林書豪當對照組。他在2010年選秀會落榜之後,得到小牛隊的測試機會參加夏季聯盟,在五場比賽裡平均出賽18分鐘多,得9.8分、3.2籃板、1.8次助攻跟1.2次抄截,重要的是命中率有54.5%,代表他能夠有效率的掌握上場時間並且不濫投。而最關鍵的是他在出戰巫師隊時對上當年選秀狀元 – 同樣是控衛的John Wall,結果替補上陣的林書豪投12中6得13分,完全比下投21只中4的Wall,兩人在攻防的對陣上林書豪不落下風,雖然只是夏季聯盟,但這場比賽讓場邊的球評認為林書豪恐怕不輸給一些選秀會第二輪被選走的球員,後來也才有金州勇士隊給了他一紙NBA的合約,讓他正式成為NBA球員。儘管林書豪的NBA新秀球季後來被下放到NBDL發展聯盟,但他確實把握展示自己能耐的機會,一共出賽18場,其中10場先發,繳出場均18.3分、5.6籃板、4.3助攻、2.0抄截,投籃命中率5成、三分球命中率4成12,這是他在平均31.9分鐘的上場時間裡所展現出的全能成績單,證明他在發展聯盟是有宰制能力的,這可是類似美國職棒大聯盟3A的NBA農場 ! 不用拿林書豪後來在NBA發光發熱之後的演出來誇讚,光是這些次級賽事就能看出陳信安等台灣頂尖本土球員跟林書豪確實不能放在同一個等級相提並論,更正確的說,差別不只一個等級。

你必須先宰制你所身處的賽事等級,才能讓更高層級賽事的球團「有機會」看到你,並樂觀猜測你在更高層級的賽事(意味著對手更高更壯、速度更快、碰撞更激烈的球場)成績不會打太多折扣,進而願意給你機會,這是每個職業運動的真理,更是林書豪最後真的能進入NBA的原因。如果不是他曾經對NCAA傳統勁旅康大砍下30分、如果不是他在夏季聯盟曾經把選秀狀元John Wall比下去,如果不是他證明自己在發展聯盟沒什麼對手,他不會被認定是一個合格的NBA球員,更不會有機會創造林來瘋。台灣球員要想挑戰NBA,假使不是循美國大學籃球體系成長,則必須先在亞洲層級的賽事像中國的易建聯或是伊朗的哈達迪一樣展現出打遍亞洲無敵手的態勢,再來才是走出亞洲之後,在更高級的跨洲賽事面對歐美的列強還能有好表現,只是這也頂多讓NBA球團有機會看到你罷了,別忘了殺翻亞洲的易建聯跟哈達迪在NBA都只是替補陣容中的小角色。此時再來看看跟易建聯、哈達迪都對抗過,但絕不到殺翻亞洲程度的林志傑,真的還會覺得他有機會打NBA嗎? 很多時候我們看到台灣球員在亞洲級的賽事或是SBL的一些精彩高級動作或是神準外線會有「打出這種球應該有機會挑戰NBA」的錯覺,是因為我們忽略了這些動作跟準頭是在什麼樣的對抗性跟防守強度下所產生的,台灣的國家隊連美國隨便派來打瓊斯杯的雜牌軍或是NCAA二流大學校隊都打得很辛苦,就不用去想像面對NCAA第一級比賽甚至是夏季聯盟、發展聯盟的對抗性跟防守強度會打成什麼樣子,至於NBA,真的有點遙遠。  未來台灣若是有下一個像陳信安或是田壘那樣的亞洲級天才球員,應該要送去美國打大學籃球,就像張宗憲那樣,甚至高中時代就過去,即使沒那麼快有參與NCAA第一級的機會,打NCAA第二級都好,這樣一來,接受美國正統籃球教育洗禮的球員越多,才越有可能在將來誕生一個台灣土生土長的NBA球員(雖然還是得由美國養成)。至於台灣球員跟NBA球員相比最欠缺的基本動作、重量訓練與對抗性、體能訓練、戰術素養以及容易被忽略的語言溝通能力,下回有機會再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